本文共計:2004字,13圖
閱讀預計:6分鐘
被譽為 “萬佛之國” 的泰國,一直是國人最青睞的東南亞旅游勝地之一。芭提雅、蘇梅島、普吉島等景點堪稱泰國的 “網紅地標”,早已成為泰國旅游的代名詞。
在這些熱門景點之外,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 不僅國人足跡罕至,還被熱愛考古文化旅游的驢友評為 “泰國最不容錯過的景點”,這便是千年古城阿瑜陀耶。
![]()
阿瑜陀耶古城遺址
距泰國首都曼谷僅 80 多公里的阿瑜陀耶(Ayutthaya),國人習慣簡稱為 “大城”,其名源自印度神羅摩的出生地 “阿約提亞”。
![]()
阿瑜陀耶著名景點:樹抱佛
這座古城歷經印度教與佛教對東南亞的影響變遷,雖繁華已逝,尊榮卻依舊留存。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見證暹羅王朝興亡的世界文化遺產,感受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幾經演變、此消彼長后,留下的歷史漣漪與歲月痕跡。
阿瑜陀耶古城歷史與概貌
走進阿瑜陀耶古城,會生出 “似曾相識燕歸來” 的感覺,這便是宗教的力量。
![]()
阿瑜陀耶古城遺址
“阿瑜陀耶(Ayutthaya)” 源于梵文,意為 “不可戰勝”。公元 1350 年,烏通王擊敗素可泰王朝后,在此建都,阿瑜陀耶王朝由此開啟,延續 417 年,最終于 1767 年被緬甸軍隊覆滅。
在這四百多年間,阿瑜陀耶王朝不斷開疆拓土,與周邊國家戰事頻發 —— 其中最著名的是 1431 年擊敗今柬埔寨境內的吳哥王朝,使吳哥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沉寂 500 多年,如今成為舉世聞名的吳哥窟。
![]()
阿瑜陀耶古城遺址
作為阿瑜陀耶王朝的首都,當時的城內王宮瑰麗、佛塔如林,商業繁華程度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城內核心景點包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 “大城歷史公園”,以及以瑪哈泰寺 “樹抱佛” 為代表的寺廟建筑群遺址。從這些遺址中,能清晰看到印度教與佛教影響的歷史變遷痕跡。
從古印度遺址到吳哥窟、阿瑜陀耶古城
走進阿瑜陀耶古城,仿佛從燦爛文明墜入蠻荒,又似從印度鹿野苑、舍衛城等佛教古跡穿越千年,來到另一處 “吳哥窟”。
![]()
阿瑜陀耶遺址公園中的古樹
漫步古城,在古樹環繞的城池遺址間,鳥雀在千年枯榮的枝頭鳴叫,似在歌頌生命的歡愉;云彩在悠悠歷史與現實間穿梭。
我們能親眼目睹佛像優雅的尊容與姿態,感受每一塊磚石背后,供奉者的虔誠信仰與時代精神。阿瑜陀耶古城不僅接納了來自印度的多元文化,也融合了東南亞周邊地區的影響。
![]()
![]()
古城吸收了印度文明孕育的印度教與佛教,經長年探索改造,形成 “阿瑜陀耶版本”,重塑出獨特風格:佛像多身著袈裟;保留印度教 “那加(蛇神)” 造型,以那加守護禪定中的佛陀;而佛陀的各類手印(Mudra),也與印度手印文化一脈相承。
泰國的印度教遺存
如今的泰國以佛教為主,但國內諸多文化與象征元素仍留存印度教的影響與傳統。泰國史詩《拉馬堅》改編自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泰國皇族標志上還繪有毗濕奴的坐騎 “哥魯達”。
在泰國宗教文化中,南傳佛教的表層之下,藏著深厚的印度教底色 —— 印度教對泰國宗教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多個維度,泰國堪稱印度教在東南亞古代傳播與現代發展的縮影。
![]()
曼谷街頭隨處可見的四面佛佛龕
泰國人最尊崇的 “四面佛”,實際是印度教的創造神 “大梵天”。此外,財富女神拉克什米、掌管風雨雷電的因陀羅、騎在神鷹迦樓羅背上的毗濕奴、象頭神等印度教神靈,甚至被供奉在泰國最現代的購物中心門口,香火遠超普通佛寺 —— 印度教神靈在泰國大眾信仰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印度教文化對泰國的影響,還體現在地名與人名的塑造上:泰國有多處與印度教相關的地名,前文提及的阿瑜陀耶,便是以羅摩出生地阿約提亞命名;而《羅摩衍那》的影響更滲透到泰國宗教、藝術文學、舞蹈、雕塑、繪畫、皇室文化等方方面面。
![]()
泰國皇室大學朱拉隆功大學門前的那加雕像
泰國曼谷大皇宮內,有一條長約 1000 米的壁畫長廊,繪有 178 幅以《羅摩衍那》為題材的精美畫面。
![]()
在國人眼中差異巨大的印度教與佛教,在泰國人看來卻毫無違和感 —— 他們常將印度教視為佛教的分支,這顯然是以佛教為中心,主觀將印度教歸屬于佛教之下。
![]()
若追溯根源,兩大宗教均建立在 “萬物輪回轉生” 的教義基礎上,是通往極樂凈土的獨立信仰體系。
此處暫不討論佛教與印度教的從屬關系,值得關注的是:相互借鑒的兩教在泰國傳統中已界限模糊,許多神祇被二者共享,這正是泰國佛教徒能接納印度教的重要前提。
![]()
阿瑜陀耶古城著名景點:樹抱佛
回到阿瑜陀耶古城,漫步千年遺址,“樹抱佛” 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紛紛打卡留念 —— 每個人都能在此感受到自身如 “滄海一粟” 的渺小,也能體會到歲月侵蝕下 “繁華雖逝、尊榮猶在” 的永恒之美。
歷經戰爭、風雨與年輪洗禮,昔日王宮已蕩然無存,但在荒草頹垣、滿目滄桑背后,仿佛能聽見蘇軾在《赤壁賦》中的長嘆:“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世間萬物皆有其主,不必覬覦非己之物。不如珍惜赤壁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以及大城府中的萬籟與生機 —— 既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何不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