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河南欒川,一個原本普通的公園建設工地,竟意外揭開了九百年前一段失落的地方歷史!
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清開最后一層泥土,三座裝飾精美、結構講究的古代墓葬重見天日
它們不僅保存著瓷盞、銅鏡等豐富隨葬品,墓磚上還雕刻著惟妙惟肖的花卉與仿木門窗。
這批墓葬的主人是誰?為何會出現在宋金之際兵戈擾攘的欒川?它們又訴說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身世與故事?
發掘背景與墓室結構
2022年5月至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對欒川縣城西體育公園項目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
令人振奮的是,工作人員在此清理出4座宋金時期墓葬,其中3座為仿木結構磚室墓,1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這批仿木結構磚室墓規格較高,均帶有長方形臺階式墓道,墓室內部裝飾極為考究:
C15M1墓室頂部為穹隆頂(上部遭破壞);
C15M2墓頂已坍塌,但從殘留結構推測應為弧形券頂,墓壁仍清晰保留仿木屋檐與門窗圖案;
C15M3則完整保留弧形券頂,墓內同樣裝飾有仿木屋檐、門窗及花卉紋樣。
![]()
此類仿木磚雕墓葬,流行于宋金時期中原地區,通常代表墓主,具有一定身份地位與經濟實力。
而它們出現在欒川,一個歷史上長期被認為“無重要遺存”的山區小縣,更顯意義非凡。
出土器物與歷史定位
墓葬中出土了多件典型宋金遺物,包括瓷茶盞、執壺、瓷罐、銅簪、銅鏡等日用器皿。
這些器物制作規整、風格典雅,尤其是白釉瓷盞與執壺,仍帶有濃厚的北宋文人審美氣息。
![]()
結合墓葬形制與器物特征,考古人員判斷這批墓葬的年代,應在北宋末年延續至金朝初年——這正是欒川歷史上,一段動蕩更迭的時代。
欒川縣始建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僅存五十年,就被金朝海陵王于貞元二年(1154年)廢縣。
此后雖曾被南宋短暫收復,但最終納入金朝版圖,長期未再設縣。
正因這段復雜的行政變遷,欒川一直未發現,像樣的宋金時期遺址。
而此次出土的墓葬,不僅形制高級,隨葬品也明顯超出平民規格。
![]()
考古人員推測,墓主極有可能是,欒川置縣時期的北宋官員或其家族成員,他們可能因戰亂、職務或歸屬選擇葬于此地。
價值與未來保護
這批墓葬是欒川地區,首次發現的宋金時期仿木結構磚室墓,不僅填補了該階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更如同一批“地下檔案”。
為我們理解兩宋之際豫西地區的喪葬習俗、社會變遷乃至官員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線索。
墓中仿木構件與花卉雕飾,既反映出中原建筑文化的影響,也可能融合了地方審美特色。
![]()
而瓷茶具、銅鏡等物件,則映射出即使在小縣廢置、政權交替的背景下,時人仍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生活秩序與文化儀式。
目前,欒川縣文物部門已制定保護方案,將對這批墓葬實施原址保護與展示。
未來,公眾或將有機會走進這片沉寂已久的歷史現場,親眼目睹那些在磚石之間蟄伏了九個世紀的紋樣與故事。
尾聲
一場配合建設的考古勘探,一次不經意的發現,竟喚醒了欒川“失落的五十年”。這三座墓,就像幾頁突然被翻出的歷史插頁,雖殘缺卻熠熠生輝。
![]()
她們安靜地躺在臺階墓道的盡頭,用磚雕的語言和器物的溫度,向我們低聲訴說著:
即便在最動蕩的年代,仍有人認真地生活、莊嚴地告別,并在磚石之間,刻下一個時代的體面與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