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蘇軾一生走過多少路?他活了64歲,卻走了10萬多里路。如果從21歲出川趕考算起的話,蘇軾累計有7年的時間奔波在旅途中。
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蘇軾的全部行程。
第一階段:三次出川,初入仕途。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父子出川趕考。
他們走的是陸路,官方驛道。他們從眉山出發,先到成都拜謁了益州知州張方平,隨后北上。
父子三人走的是古蜀道中的金牛道和陳倉道,具體路線是:成都→綿陽→梓潼→劍閣→寧強→勉縣→鳳縣→陳倉→扶風→長安→華州(華縣)→潼關→陜州(陜縣)→洛陽→汴梁(開封府)。
這段路程全長約2800里,用時60多天。
這是蘇軾的第一次出川。
![]()
第二年(1057年),蘇軾和蘇轍的母親去世,“三蘇”從開封回四川眉山奔喪。
他們走的路線和進京趕考時一致,用時50多天,路途也是2800里。
嘉佑四年(1059年)九月,蘇氏兄弟丁憂期滿,回京接受官職。
這是“三蘇”第二次出川,初期的路線是乘船水路。
水路具體路線是,在眉山乘船順岷江而下,經過青神縣到嘉州(樂山)進入長江,然后經戎州(宜賓),瀘州,恭州(重慶),夔州(奉節),穿越三峽,經過峽州(宜昌)到江陵府(荊州)。
到了荊州之后,蘇氏父子改走陸路,路線也轉為北上,具體路線為:荊州→荊門→襄州(襄陽)→南陽→潁昌府(許昌)→開封。
這一段旅途,水路約2400里,陸路約1300里,全程3700里,用時3個月。
嘉佑五年(1060年),蘇軾到陜西鳳翔任簽判。
蘇軾上任的具體行程為:開封→洛陽→澠池→陜州(三門峽市)→華州(華縣)→渭南→長安→扶風→鳳陽。
這段路,全程約1000里,用時1個月。
四年之后的嘉佑九年(1064年),蘇軾在鳳翔任期滿,回京。
這次回京,蘇軾的路線和赴任時一致,用時也是一個月。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王弗和蘇洵先后去世,蘇氏兄弟護送他們的靈柩回川。
蘇氏兄弟走的是他們第二次出川的路線。先走陸路到江陵,再走水路回四川眉山。用時兩個多月,行程依然是3700里。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蘇軾第三次出川。
這次他們走的是陸路,即趕考時走的路線,行程2800里,用時3個月。
第二階段:宦海沉浮,聲名鵲起。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在京城備感壓抑,請求外放,到杭州任通判。
根據蘇軾留下的詩作推斷,南下杭州,他應該是走水路,從蔡河經陳州入潁水,然后從潁水入淮河,再從邗溝入長江,經江南河到的杭州。
具體路線為:開封→陳州(淮陽)→潁州(阜陽)→壽州(淮南)→泗州(盱眙)→揚州→鎮江→杭州。
這次外放,蘇軾如果走汴河的話,將更為便捷。為什么他要繞一下彎?因為,他的弟弟蘇轍這時候在陳州任教授,而恩師歐陽修又在潁州,蘇軾特地繞路去看望了他們。
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杭州的任期已滿,改任密州知州,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地方主官。
從杭州到密州,蘇軾整整走了4個月,為什么會走這么長時間?
此時的蘇軾已經開始聲名鵲起,朋友也多了。他沿著太湖邊緣來了個走親訪友大巡游,沿途拜訪了李常、張先、秦觀等人。接著,他在金山寺、揚州、海州等地的風景名勝區也停留了一段時間。
這一時期,正是蘇軾意氣風發的時候。
![]()
蘇軾北上先乘船,后走陸路,具體的路線是:杭州 → 湖州 → 蘇州 → 常州 → 潤州(鎮江) → 揚州 → 高郵 → 楚州(淮安,改走陸路) → 海州 (連云港)→ 密州(諸城)。
連趕路帶游玩,蘇軾這詞北上的全程為2100里,用時4個月。
熙寧九年(1076年)十二月,蘇軾在密州任期滿,回京任職。
蘇軾回京的具體路線為:密州(諸城) → 濰州 (濰坊)→ 青州 → 齊州 (濟南)→ 鄆州 (山東東平)→ 澶州 (河南濮陽)→汴梁(開封)。
這一趟回京之旅,全程約1500里,用時兩個月,蘇軾在齊州(濟南)過的春節。
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再次出京,任徐州太守。
從開封到徐州,路程并不遠,一般來說,20天就可以走到,蘇軾卻整整都走了4個月,這是什么原因?
他們本來應該沿著汴河走水路,在今淮北地區直接轉徐州就好了。蘇軾出發的時候,黃河卻決口了,洪水直沖徐州而去,也灌滿了汴河。結果,蘇軾等人繞了一個大圈,走這樣的陸路才到泗州:開封→商丘 → 亳州 → 渦陽 → 懷遠 → 宿州 → 泗縣 → 泗州。到了泗州以后,他們又找了一個小船,艱難的劃到了徐州。
這種出門不利,似乎也預示著蘇軾的前路將充滿艱辛。
蘇軾到徐州赴任,全程走了1300多里,歷時兩個月。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從徐州知州調任湖州知州。
湖州是蘇軾一直想待的地方,這一次南下,蘇軾是全程走水路,沿著泗水、邗溝、江南河構成的水系前進。具體路線是:徐州 → 泗州 → 楚州(淮安) → 揚州 → 潤州(鎮江) → 常州 → 蘇州 → 湖州。
蘇軾這一趟南下,用時一個半月,全程1700里。
蘇軾到湖州之后,寫下了給自己惹了大禍的《湖州謝上表》,遭逢了一生第一次大磨難。
![]()
第三階段:黃州爆發,東坡出世。
元豐二年(1079年)六月,烏臺詩案爆發,蘇軾被押解回京。
蘇軾這次回京,走的是官方標準路線,江南河→邗溝→汴河。具體路線是:湖州 → 蘇州 → 常州 → 潤州(鎮江) → 揚州 → 泗州→ 宿州→應天府(商丘)→開封。
蘇軾此時的身份是待審的欽犯,心情十分低落,甚至想過投水自殺。
這次回京,是按照官方規定的時間抵達,只用了20天時間,全程約1600里。
元豐二年(1080年)正月,烏臺詩案結案,蘇軾貶謫黃州。
因為是貶謫,朝廷毫不留情,正月初一,蘇軾就踏上了南下的行程。蘇軾黃州之行的具體路線是:汴梁→陳州(淮陽)→蔡州(汝南)→息縣→麻城→黃州。
這一趟,蘇軾是全程陸路,二月初一抵達,用時剛好一個月,全程1200里。
在黃州,東坡先生橫空出世,佳作如泉涌。
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蘇軾準備調往汝州。
宋神宗想起了在黃州呆了四年的蘇軾,覺得“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于是下旨把他調到汝州。
這次又了皇帝的特許,蘇軾準備先安頓好家人,再去汝州。于是,蘇軾乘船順江東下,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蘇轍,游覽了廬山,于七月抵達金陵(南京)。在這里,蘇軾拜會了王安石,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接著,蘇軾又到常州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個莊園,安頓家眷,并準備作為養老之所。
蘇軾終究還是要去赴任的。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他離開了常州,前往汝州。走到泗州的時候,蘇軾又給皇帝上表,說自己狀況很悲慘,“自離黃州,風濤驚恐,舉家重病,一子喪亡。”信送出去后,蘇軾接著往汝州方向走。
宋神宗在收到信以后,起了憐憫之心,直接給蘇軾下旨:那就你回常州居住吧,不用去汝州了。
大喜之下,蘇軾立即從商丘掉頭回常州。
可能是人之將死,其行也善,蘇軾回到常州的時候,宋神宗卻駕崩了。
蘇軾從黃州到常州,再從常州到商丘,接著又折返回到常州,用時一年多,全程約4000里。
第四階段:仕途巔峰。
元豐八年(1085年)六月,蘇軾再次被啟用,到登州任太守。
蘇軾于六月啟程北上,具體路線是:江南運河→邗溝→楚州→陸路經海州、密州、萊州→登州。
蘇軾北上的路線基本上就是當年從杭州調任密州路線的延伸,全程2200里,用時卻高達5個月。
![]()
然而蘇軾在登州僅待了5天,朝廷的召命就到了,即刻啟程回京任職,他迎來了仕途的巔峰。
元豐八年(1085年)十月,蘇軾從登州回京。
蘇軾回京的路線大致和當年從密州回京路線差不多,因為他必須走官方驛道。
具體路線是:登州→萊州→青州→齊州→鄆州→入黃河→開封。
這一趟行程為1800里,用時為兩個月。
元佑四年(1089年)三月,蘇軾再次外放杭州做知州。
這次,蘇軾是順汴河驛道,經邗溝,江南河到杭州,用時三個月,形成2200多里。
元佑六年(1091年),蘇軾回京,沿著來時的路回去,歷時兩個。
同年,蘇軾從京城又外放潁州,走的是潁水水路,全程800里,歷時一個月。
元佑七年(1092年),蘇軾從潁州調任揚州,走的潁水、淮河、邗溝水路,全程1000里,歷時一個月。
同年,蘇軾從揚州回京,經邗溝和汴河,直達京城,全程1000里,歷時一個月。
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從京城外放定州。
蘇軾走的是古代華北最重要的驛道,具體路徑是:汴梁(開封)→相州(安陽)→磁州(今磁縣)→邯鄲→邢州(邢臺)→趙州→定州。
這次北上,蘇軾走了1400里,用時1個月。
第五階段,流放嶺南。
關于蘇軾貶謫惠州和儋州的具體路徑,請參閱我前兩天寫的《》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
第六階段,北歸。
宋元符三年,蘇軾從儋州北歸,具體路線是:儋州→瓊州→徐聞→雷州→廉州→康州(肇慶)→廣州→韶州→贛州→南昌→江寧(南京)→常州。
蘇軾北歸共用了一年零一個月,全程6000里。
我們把蘇軾行程相加,再考慮古代水路蜿蜒曲折,驛道也不是直道等因素,應該超過了10萬里。蘇軾在路上消耗的時間,加起來也超過了80個月,相當于7年時間在趕路。
所以,蘇軾由衷感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誰又不是一輩子在路上呢?
本文整理,繪圖實在不易,還請各位多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請多多支持,謝謝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