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全域經營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把分散的流量、數據、場景打通成“一盤棋”。
新眸原創·作者 | 鹿堯
當淘寶閃購深度嵌入手淘,帶來的變化遠比想象中更深刻。
在外地出差的李桃從平臺下單一份輕食,半小時后餐到了,吃完刷了刷手淘,推薦欄里突然出現了一組小重量啞鈴——正是她此前健身時教練建議買的那種。
這并非個例。過去幾個月,越來越多用戶發現自己剛在閃購買過什么,轉頭就會在淘寶刷到相關的商品推薦:買輕食的看到蛋白粉,買貓糧的是寵物玩具。相比簡單的“猜你喜歡”,隨著閃購全面入淘,電商經營場景正發生改變。
即時零售成了淘系全域大消費生態的核心增量場之一。用戶因閃購的即時滿足,打開手淘的頻次顯著提升,平臺8月DAU增長20%。與此同時,更多元的場景與電商數據打通,構成更立體的用戶畫像,以往被傳統電商類目割裂的需求邊界被打破,品牌觸達用戶的入口正從“主動搜索”轉向“需求觸發”。
這種變化為商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潛在客群邊界被大大拓寬。但興奮之余,實操層面的難題接踵而至:如何從廣闊的流量場域,海量的用戶以及復雜的行為特征中,精準觸達目標人群,并轉化為長期復購的品牌粉絲?
尤其臨近雙11,這個問題被無限放大。和往年不同,自從大促戰線拉長,電商消費節奏加速,以淘寶為例,7月以來每月兩場的超級88大促,疊加閃購的消費激活,消費購買節奏變得非常高頻,呈現“循環性購買”特征。
以往的“平蓄促收”正在被打破——從“一年備戰兩次大促”到“每月幾場小考”,對于商家來說,新的經營紅利正在涌現,同時也是全新的挑戰。
這些困惑恰恰指向了今年雙11的核心邏輯:當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集中囤貨轉向“循環復購”,流量場景從“單一貨架”擴展到“全域滲透”,真正的贏家必須吃透新節奏、用好新能力。
面對這些變化,阿里媽媽今年雙11提出:以“在超級88、(中秋國慶節促、閃購等即時消費)為代表的多元節點小循環積累人群、雙11大循環爆發增量”的新節奏,串聯起“淘內外全域品牌經營一體化、品牌搜索競爭力可量化”的全域品牌廣告新能力,把新的場景紅利,變成商家能落地的經營增量。
01
從“囤貨式消費”到“循環式購買”
淘系新節奏如何重塑雙11邏輯
放在以前,女生們的梳妝臺上總會留著幾個空瓶——不是用完了沒補,而是特意攢到雙11一次性囤夠半年的護膚品。但現在她們的淘寶訂單,畫風完全變了:7月超級88買的面霜快用完,8月的超級88補了小規格裝,中間臨時缺了面膜,直接用閃購下單第二天就到。
這種“不囤貨、按需買”的消費習慣,正在成為淘系用戶的新日常,而支撐這一習慣、重塑雙11經營邏輯的核心,正是全域快種快收的新節奏。
反映在平臺數據上:過去四場超級88大促的GMV和用戶月均購買天數,同比去年均實現雙位數增長;閃購入淘以來,7-9月手淘日活、人均購買天數也保持增長,高活高購用戶占比持續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高頻小促與雙11之間并非“分流”關系,而是相互螺旋式促進——小促積累的用戶心智和購買行為,成了大促轉化的“前置鋪墊”,這些通過高頻小促沉淀的高價值用戶,成為雙11期間品牌復購、轉化的核心群體。
![]()
阿里媽媽市場部及商業化運營中心品牌業務總經理 虎豹
就像杭州一個做美妝的商家,今年7月第一場超級88觸達大量“閃購高頻護膚人群”,推送了一款主打“急救修復”的小樣套裝;到第二場超級88,針對這些用戶追投了同系列正裝優惠券,短時間就完成了“新客觸達-小樣試用-正裝轉化”的閉環。
到了9月復盤時發現,這波用戶的復購意愿明顯高于泛流量——根據平臺數據,9月前轉化的新客中,有八成會在雙11再次復購。這種“小循環養客”的模式,讓他們今年雙11的備貨壓力小了很多,因為大部分潛在客戶已經通過小促篩選出來了。
這意味著,超級88等高頻小促不再是“大促前的預熱”,而是能獨立產生穩定增量的日常經營基本盤。拆解這套新節奏的底層邏輯,核心是以超級88為錨點的小循環,喂養雙11大循環。
具體來說,商家以每月兩場超級88為節點,用7-15天完成“新客觸達-爆發追投-復購沉淀”的快種快收;雙11則成為這些小循環的“成果放大器”——通過前期積累的精準人群資產,結合跨場景的流量共振,比如閃購的即時需求+電商的囤貨需求,實現比往年更高效的爆發。
這里藏著一個不易被洞察的真相:不是“每月兩場小促稀釋了雙11流量”,而是“小循環讓雙11的流量更精準”。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傳統“平蓄促收”的邏輯里,商家囤的是“泛流量”——不管用戶有沒有真實需求,先通過低價吸引進來再說,導致大促時大量流量都是“為了薅羊毛來的”,復購率極低。而超級88小循環積累的是“場景匹配的精準人群”:
買過健身輕食的用戶,大概率需要運動裝備;補過護膚品的用戶,對美妝品牌的接受度更高。他們不需要商家花大力氣教育,雙11只要推送匹配的權益,就能快速轉化。
淘系新節奏的本質,是從“流量思維”轉向“人群經營”。相比流量狂歡,通過高頻小促觸達、沉淀真正有需要、可轉化的用戶,讓雙11從“賭一把”,變成有準備的爆發。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很多商家說:“剛開始怕超級88分流大促,現在怕跟不上節奏,因為錯過一次小促,就可能錯過一群核心買家。”
02
全域品牌陣地
從“種草折損”到“無縫轉化”的破局
“以前每逢大促,淘外布局了一堆投放,但實際轉化怎么樣,哪筆錢起了作用,都不太能說清楚”,這是一名家電商家去年雙11后的困惑,也是過去多數商家“跨平臺營銷”的普遍痛點:
渠道分散難整合,數據像斷了線的珠子串不起來,種草到轉化的過程中,用戶在跳轉、搜索、決策的每一步都在流失。而隨著阿里媽媽全域品牌陣地能力的不斷完善升級,這種“投了白投”的尷尬正在被打破。
作為給商家打造的全域品牌廣告投放工具,阿里媽媽Uni Desk淘外品牌廣告投放產品首先解決了“全場景覆蓋+數據共振”的問題。
它能整合線上線下、站內站外全渠道的品牌投放資源,商家不用再對接多個渠道,通過統一后臺就能看到不同場景的種草數據。比如投放在健身類APP的廣告,和投放在商場大屏的廣告,哪個帶來的淘內點擊量更高、用戶停留時間更長。
尤其在紅貓計劃下,進一步降低了種草到轉化的流失率。以往用戶在小紅書看到美妝博主推薦后,需要手動記品牌名再去淘寶搜索,中間很容易被其他內容干擾;現在筆記可以直接掛載淘寶商品鏈接,用戶點擊就能跳轉購買,數據回流后,商家可依托阿里媽媽UD產品能力及淘內品牌承接流轉,實現轉化可量化、可追蹤、可閉環。
最典型的就是雅詩蘭黛的嘗試,今年7月,集團10+品牌通過紅貓計劃聯動小紅書種草后,全店ROI直接突破15,單品投放ROI較未使用時增長60%以上,新客占比更是達到70%-80%,其中大部分都是兼具年輕與高消費力的優質用戶。
當然,站外種草的流量引到淘內后,能不能接住、能不能留住,才是決定最終效果的關鍵。而阿里媽媽的解法,是將全域場景覆蓋的品牌廣告,匹配上精準的權益轉化,在用戶從“看到”到“下單”再到“復購”的全鏈路持續搶占心智,高效追擊。
傳統跨平臺經營中,各類外部平臺的人群包多為“泛標簽”,與淘寶精準人群包難以有效開發,以至于淘外種草到淘內轉化的漏斗損耗嚴重。然而,作為實現“快收”的關鍵支點,淘內品牌廣告與UD底層產品能力深度打通,實現了對“淘外UD觸達人群”的精準二次追擊,觸達率甚至能夠提升至60%以上。
對于品牌來說,這一突破顯著縮小了“種草-轉化”的漏斗差,讓品牌的種草人群能更高效地流轉至轉化環節。
而在淘內品牌廣告的觸達場域中,淘寶首屏推薦位(特秀)成為全域種“搜”中樞,充當“種收一體”的核心載體:用戶打開手淘即可直觀觸達首屏推薦內容,無需額外搜索——既避免了“種草后搜索”過程中的流量折損,又能防止被其他品牌搶奪注意力。
今年,淘內品牌廣告進一步升級權益承接能力,針對新客展示專屬新客價,針對店鋪會員則通過展示會員優惠券、專屬權益等內容,以精準的權益刺激強化用戶購買意愿,直接提升轉化效率。
簡單來說,淘內品牌廣告的“快種快收”能力,清晰呈現“淘外觸達→淘內追擊→特秀強心智→權益承接→轉化效率提升”的路徑,它不依賴單一聯動場景,而是以自身產品能力為核心,真正幫助商家將“站外種草流量”轉化為“淘內實際銷量”,實現全域快種快收”的經營目標。
基于全域打通的資源優勢,流量引來了、接住了,那么如何沉淀為長期的品牌價值?
阿里媽媽的答案是“品牌新力WIN”,簡單來說,就是幫品牌提升搜索競爭力,從而實現增長。
其核心邏輯在于,以“品牌搜索競爭力”為核心,把過去模糊的“品牌心智”,變成可量化、可優化的具體指標,更加科學地衡量品牌建設如何驅動長期商業增長。
針對雙11,“品牌新力WIN”的三大升級,則讓品牌建設從“模糊感知”轉為“量化操作”:一是覆蓋行業從4個主行業擴展至全品類,適配更多商家需求;二是通過“新動頻次”算法,精準判斷消費者需幾次觸達才能產生主動搜索,幫助商家彌合轉化缺口;三是提供“洞察-方案-投放”一站式看板,讓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可落地、可追蹤。
這種“量化+實操”的能力,讓中小商家也能系統化開展品牌建設。
03
品牌該如何布局“后大促時代”?
無論是閃購的場景流量、超級88的節奏,還是各種平臺能力,本質上是淘系給商家的增量杠桿。在這樣背景下,商家重要的是如何借勢,建立“日常-大促”雙循環經營體系。
當下的全域經營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把分散的流量、數據、場景打通成“一盤棋”,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突破傳統品類邊界,在新品、新品類與新場景中找到確定性增長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AI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從長遠看,品牌競爭正從“搶流量”轉向“搶占心智+提升效率”,而阿里媽媽的雙引擎方法論,正是將這一抽象邏輯轉化為可落地的實操路徑——通過AI能力下鉆品牌維度,讓經營決策更精準、增長方向更清晰。
具體而言,AI為全域經營注入的核心價值,體現在“賽道挖掘-趨勢捕捉-精準匹配-科學衡量”的全鏈路升級:
依托AI技術捕捉站內外行業趨勢,結合LLM對海量數據進行賽道提煉、總結與推斷,再聯動電商領域知識庫,實現“賽道與電商場景”的精準匹配——即商品、創意、搜索詞的高效召回。
這樣一來,甚至會改變現有的電商的經營邏輯,AI能夠幫品牌跳出只賣家具、只做茶飲的垂直賽道思維。比如當用戶購買了露營裝備,AI可結合其消費軌跡,推薦配套的戶外炊具、露營服飾甚至周邊的營地體驗服務,推動品牌去挖掘和滿足消費者“衣食住行玩”的全場景需求。
與此同時,AI構建了更科學的品牌增長衡量體系,通過整合站內外品牌可觸達的所有指標,結合品牌在電商領域的GMV數據,運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等科學方法進行win指標擬合,精準描述品牌在目標賽道的市場地位;在此基礎上構建“品牌新力”衡量標準指標體系,讓品牌清晰感知自身的競爭力與增長潛力。
這種AI能力的落地,已在品牌案例中得到驗證:比如東阿阿膠借助阿里媽媽AI,不僅提煉出“正品保障”“方便即食”“滋補養氣”三大核心賣點,還洞察到熬夜白領、孕產婦等泛健康潛在人群,挖掘出5大賽道,新增千萬高潛機會人群,實現跨品類破圈。
對商家而言,布局后大促時代,需擺脫“大促依賴”的慣性思維——AI驅動的賽道挖掘與全域經營,讓“用戶觸達”不再無的放矢;而“平臺AI賦能+商家經營轉型”的協同,正是電商行業跳出“大促脈沖式增長”、實現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可以說,全域AI經營驅動的品牌增長黃金時代,已近在眼前。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