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145字,閱讀時間7分鐘
“預售1小時小訂超10萬臺!”
“上市1小時收獲29萬大定。”
訂單營銷,似乎早已成為了當下國內新能源車發布會的標配。
但當熱鬧的發布會落幕,新車真正進入交付階段,不少消費者卻發現,現實是另一番景象:路邊難見“爆款”實車,第三方平臺的銷量數據與發布會的訂單數相差甚遠。
這一反差,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訂單,究竟去了哪里?
近日,多名汽車行業人士在社交平臺的爆料,揭開了這層“遮羞布”——所謂的“爆款訂單”,不過是廣告公司提前數月為車企量身策劃的營銷戲碼,目的是讓消費者覺得這是爆款跟風下單,同時“哄領導開心”。
當真相浮出水面,消費市場也逐漸開始意識到,這一亂象正在成為當下汽車市場中最具誤導性、也是最大的造假營銷手段。
為避免汽車市場無底線營銷亂象繼續蔓延,9月10日,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開啟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毀攻擊等網絡亂象。
![]()
圖/工信部發文內容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這場持續已久的訂單數據造假亂象,真能就此畫上句號嗎?
1.訂單量里藏了多少“貓膩”?
近兩年,汽車行業的營銷亂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500萬內最好”的夸張宣傳,到智能駕駛功能的過度夸大、精心策劃的安全碰撞測試表演,再到新車發布現場必提的“訂單破萬”“大定創紀錄”,這場以搶占流量高位為目標的營銷競賽,正讓消費者逐漸陷入真假難辨的信息中。
而在所有營銷亂象中,訂單數據造假無疑是最大的造假營銷手段——無需復雜包裝,隱蔽性強,消費者短期內難以驗證真實性。
今年6月某新上市的新能源車型,在發布會上宣稱上市一小時訂單量近29萬輛,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實際交付量卻僅有6000多輛。這樣的數據反差,不禁引發了消費市場對其訂單數據真實性的熱議。
![]()
圖/某品牌7月銷量僅6000多輛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某新勢力品牌曾宣稱,其首款車型上市72小時內訂單超6萬輛,實則該車型上市一年實際銷量僅2.5萬輛;某定位30萬元級以上的純電SUV車型,宣稱上市24小時大定突破1萬輛,但實際開啟交付后兩個月只賣了3290輛。
這些訂單里的水分究竟是如何摻進去的?
與諸多汽車品牌銷售的接觸中,我們逐漸發現了其中端倪。
有的車企會在公關公司的策劃下,要求旗下員工集體參與“小訂”,事后再統一退款。
![]()
圖/某汽車博主談“小訂”亂象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還有的手段則相對隱蔽,選擇用“刷單”完成造假閉環。他們會以五折甚至更低的“員工內部價”,要求員工購車沖量,等銷量數據“達標”、成功吸引市場關注后,再以高于二手市場價的金額將車輛回購,既讓員工沒有實際損失,又造出了“高銷量”假象。
今年以來,二手新能源市場涌現的大量行駛里程不足百公里的準新車,從側面印證了這種造假模式的存在。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選擇直接虛構數據的車企,畢竟從成本角度來看,這種造假對車企來說更為“經濟”。比如某車企實際年銷量僅占當初宣稱訂單量的25%,其余訂單均為捏造。
有一點需要注意,面對汽車行業營銷亂象的怪圈,并非所有車企都隨波逐流。
特斯拉、蔚來等車企自首款車型上市以來,從不主動公布訂單量,只定期披露實際生產和交付數據。在營銷策略上,他們更注重體驗式營銷,通過打造沉浸式購車體驗、優化用車服務體系,來吸引消費者關注。
2.“掩耳盜鈴”下的多重反噬:消費者信任危機、產品質量隱憂
面對“高訂單低交付”質疑,涉事車企常以“用戶退訂是因個人需求變化”“交付周期長導致部分用戶放棄”等話術進行回應。
但實際情況是,這些解釋并不能掩蓋訂單造假引發的多重連鎖反應。
“被1小時訂單破萬的宣傳所吸引,銷售人員當時承諾1個月內可提車,結果三個月都沒動靜。”提起上輛車的提車經歷,北京的張先生仍難掩氣憤。在多次催促無果后,他最終選擇退訂,轉而購買了其他品牌車型。
95后李女士的經歷更為曲折。她在某新勢力品牌發布會上被“半小時大定破五萬”的話術所打動,當即支付了定金并鎖單。然而等待了四個月后,不僅未能提車,她還發現該車型在二手車市場出現了大量“準新車”。
“一邊說訂單太多排產慢,一邊有大量新車流入二手市場,這不是明擺著造假嗎?”李女士直言,這次經歷讓她對該品牌徹底失去信任,后續也會提醒身邊人避開這類訂單造假的車型。
![]()
圖/零公里二手車現象
來源/一線調查 新能源觀截圖
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不少消費者因無限拉長的交付周期,從最初的“期待提車”陷入“焦慮退訂”,甚至直接轉向二手車市場。
“本來想等新車,可提車時間太長了,不如買輛開了一年的二手新能源車,當天看車當天提,省心多了。”
“訂了短期內也提不到車,不如直接加價幾萬元去二手平臺上找黃牛買。”
比交付延遲更嚴重的,是訂單造假引發的產品質量反噬。車企將過多精力集中在營銷上,必然會導致產品研發和品控資源被擠占。第三方投訴平臺上,關于車輛續航虛標、車機系統故障等投訴屢見不鮮。
“當初就是被小訂破萬騙了,結果我的車提回來沒3個月,電池續航就掉了80公里,去4S店檢修,對方說正常損耗,可我查車主群,好多人都有這問題,明顯是品控不到位,對這品牌徹底沒好感了。”
![]()
圖/某車主講述車輛續航減少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提車半年,車機系統多次死機,每次售后都要排隊等兩周以上,當初要是知道質量這么差,就算訂單再高也不會買。”多名消費者抱怨道。
而面對部分車企頻頻爆出的質量問題,消費者的購車決策也正在發生變化。數十名消費者中有超一半表示,未來購車會將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體系作為首要考量因素,而非營銷噱頭或訂單熱度。
3.營銷“虛火”該熄了
確然,營銷做得漂亮,都不如產品本身過硬。隨著汽車行業訂單造假事件的持續發酵,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從看重流量回歸關注產品本身。
“以前買車會優先考慮那些訂單量高的爆款車型,覺得大家都買的肯定不會差,但現在我會更仔細地對比產品參數和真實車主評價,而不是被營銷數字牽著鼻子走。”
“上次被24小時小訂超6萬的車型坑過之后,我只認交付數據,月交付量連訂單零頭都不到的車,熱度再高也不能碰。”
面對車企五花八門的營銷套路,消費者該如何辨別真偽呢?
諸多在車企訂單營銷造假上踩過坑的消費者,給出了自己的經驗之談,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對比發布時訂單數與實際每月交付量之間的關系,若交付量不足宣稱訂單的5%,且該車企并無產能或供應鏈問題,那大概率是車企在數據上注水了。
其次,要關注退訂率與轉化率,敢于公開小訂大定退單率和訂單轉化率的車企,往往對訂單的真實性有底氣。
再者,可以從汽車論壇了解車主真實反饋,汽車論壇是車主們交流的平臺,能反映車輛實際使用體驗和故障頻率。
![]()
圖/某汽車論壇版面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最后,查投訴。通過第三方投訴平臺,查看車企和車型的投訴量與投訴內容,如果投訴量過多,且集中在電池、車機、剎車等一些關鍵問題上,那就要謹慎選擇了。
![]()
圖/某第三方投訴平臺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當然,要徹底遏制訂單造假亂象,僅靠消費者理性是不夠的,相關行業監管部門也需持續發力。
除了當前開展的專項整治行動,還要提高日常監管力度,必要時應發布明確條例,強制要求車企在財報中披露具體訂單與最終交付的轉化率,并接受審計。這樣可以從制度上遏制訂單注水的問題。
而對于車企來說,應當盡快把更多精力放回產品上,畢竟虛假繁榮終有被市場戳破的一天,而當消費者發現 “爆款車” 實際路上少見、經銷商庫存堆積時,其失去的或將不僅有銷量,還有品牌信譽。
目前,蔚來、特斯拉等注重用交付和服務來做營銷的車企已然初見成效。
蔚來車主郭先生在置換新車時,毫不猶豫地再次選擇了蔚來,“蔚來的服務很貼心,每次去蔚來中心都像回家一樣,工作人員熱情,活動也有意思,能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車也很好開,所以我買車還是選蔚來。”
![]()
圖/2025年蔚來新車補貼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上海的特斯拉車主王女士前不久將開了五年的Model 3置換為Model YL,她直言,“訂單量、宣傳語都是虛的,產品和服務好才是真的好,Model 3的實際用車體驗讓我再次選擇了特斯拉。”
![]()
圖/特斯拉Model YL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未來,可以預料,靠產品說話、憑真實立足的車企,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流量C位,而依賴虛假流量堆砌繁榮的車企,終將反噬自身,被市場和消費者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