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絕版多年,經典重現:首次出版時便被譽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古代貨幣思想發展史的學術專著。長期以來,除了葉世昌先生和張家鑲教授出版的相關學術著作,以及近些年的一些關于貨幣思想的斷代史研究以外,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領域研究幾近空白,此次再版無疑填補了這一缺憾。
在世界貨幣體系中,不應缺少中國的身影:我國的貨幣使用和貨幣思想的發展曾經達到過很高的高度。可惜近代以來,中國本土的貨幣思想研究式微。
2023年10月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金融強國的建設目標,號召講好本土金融故事,此刻重拾中國古代貨幣思想遺產,從四千余年的貨幣研究積累中汲取智慧,正是錨定當下、燭照未來的必然選擇。
![]()
【精選章節】
他提出的無法補救的兩項原因中,關于人口與貨幣數量的關系問題,唐代劉秩已提到錢荒的原因是“人日滋于前,而爐不加于舊”,沈括對人口與貨幣數量的關系,則更具體地指明由于人口增加和公私收支日益繁多,就必然會造成錢幣數量不能滿足支付流轉需要的情況。
關于錢幣的自然耗損問題,南北朝以來就一直有人言及,但也不如沈括所說的明晰。沈括還把這兩項原因皆明確地肯定為貨幣流通中的必然現象。
![]()
他的貨幣言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關于錢幣不足可以補救的幾項原因的闡述。其中除恢復銅禁問題,他認為“銅不禁,錢且盡,不獨耗而已”,與當時人一般的看法相同,可不必多予介紹以外,他所指出的其余幾項原因及補救的對策,都很值得重視。特別是他的以貴金屬金銀為幣、利用類似信用貨幣作用的鹽鈔代行貨幣職能的主張,以及對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數量關系的認識,都是極為精辟的見解。
關于貴金屬充當貨幣的問題。他指出,以貴金屬金銀充作貨幣,則會使“為幣之路益廣,而錢之利稍分”,這的確是解決當時通貨不足、銅錢流通不能滿足商業及貨幣經濟發展需要這一矛盾的一個良好途徑。事實上,貴金屬金銀,主要是白銀在民間的流通,也確實是在擴大著,金銀正朝著流通中正式貨幣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一過程很是緩慢,而且又由于以后紙幣流通的迅速發展,這一過程更加曲折和復雜起來。
沈括還看到當時由于一般平民還無力以金銀作器飾之用,所以金銀的價格還比較便宜,封建國家可以將金銀這種為人們普遍寶重的物品,用“高其價”的辦法,首先通過財政上的輸納與支付,來擴大它的使用范圍,從而促使金銀能夠成為普遍行使的貨幣,借以解決通貨不足的問題。
![]()
總之,沈括最早認識到,適應商業與貨幣經濟發展進一步的需要,應以貴金屬充作貨幣,因而就表現出他在貨幣問題方面敏銳的認識能力。
沈括看到過去富家都保存鹽鈔,而不愿多藏銅錢,現在因鹽鈔失去信用,人們則多藏銅錢而不愿保存鹽鈔了。從沈括關于鹽鈔問題的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于作為貨幣符號的紙幣,如當時四川早已流通的交子,輕便易藏、可以代替笨重的金屬貨幣充作保存價值手段的優點,是有所認識的。可是人們利用紙幣,或者如他所直接談到的鹽鈔這種有價證券充作保存價值的手段時,卻必須要以它們的價值具有穩定性作為先決條件。
![]()
所以,他主張整頓鹽鈔制度。當時,范祥首創的陜西鹽鈔制度趨于頹壞,主要是由于官府不考慮人們對食鹽消費的限度,而過多地發行鹽鈔,即所謂“虛鈔”,從而使得鹽鈔的價格大為跌落,而鹽鈔由于失去人們的信任,也就失去作為保存價值手段的能力了。
在沈括的主持下,曾采取了收買舊鈔、調整鹽價、擴大商銷范圍等改革措施,對陜西鹽法進行了整頓,使鹽鈔的價值得以維持并穩定下來。顯然,他這種利用鹽鈔代替金屬貨幣以執行貨幣職能的主張,即所謂“鈔可以為幣,而錢不待益而自輕”這一解決流通中貨幣數量不足的思想,也是一個值得贊許的見解。
對于前人反對貨幣壅積的思想,沈括也作出了重要的發展。這就是他最早明確分析了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數量的關系,從而最早概括出“貨幣流通速度”這一新概念。
![]()
他精辟地說:“錢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錢十萬,而聚于一人之家,雖百歲,故十萬也;貿而遷之,使人饗十萬之利,遍于十室,則利百萬矣。遷而不已,錢不可勝計。”
這就是說,他認為錢幣處在流通中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效用。窖藏的貨幣,縱然一百年,十萬個銅錢依然只是十萬個銅錢。如果這些錢幣不是被一家積聚不用,而是把它們投入到流通界不斷充當交易的媒介,流轉于各家各戶,使每家每戶都可以遍享十萬錢之利,那么,同樣是十萬錢,它流通了十次,便能夠發揮出一百萬個銅錢的效用。這樣,循環往復,流轉不已,也就等于有無數的錢幣被人使用了。按照這個道理,要是把當時各地官府所積聚的銅錢都拿出來投放到流通界,自然就可使“錢荒”大為緩和了。
比沈括約早一兩年,張方平于熙寧九年的一篇疏中也開始提及貨幣流通速度的概念。他說:“向者再總邦計,見諸爐歲課上下百萬緡,天下歲入茶鹽酒稅雜利僅五千萬緡,公私流布,日用不息。”又說:“民間貨布(貨幣)之豐寡,視官錢所出之多少。”即講到宋朝政府有一段時間,一年新鑄銅錢約百萬緡,加上各種稅收收進的銅錢五千萬緡,這些銅錢被作為政府支出投放出去,使得公家收支、民間交易往來支付的銅錢都很充裕。
他還認為,民間錢幣的充足或缺乏是靠官府投放銅錢的多少,這主要是說政府機構是最重要的貨幣周轉中心。雖然可以說已接觸到貨幣流通速度的概念了,但“貨幣周轉”并不等同于貨幣流通速度,因而就貨幣流通速度這一貨幣范疇來說,張方平的體會是模糊不清的。沈括則不然,他不但非常明確地正面闡述了“貨幣流通速度”這一新概念,而且對這一問題的分析是繼主張金銀為幣—增加通貨絕對量問題后,隨即論及“速度”問題的,所以,他對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間的關系在思想認識上是很明晰的。
沈括早在十一世紀時候就提出了“貨幣流通速度”的概念,這一貢獻在貨幣思想上是十分出色的。
【作者簡介】
蕭清,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1944年考入輔仁大學社會學系,1948—1950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后,成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科最早的創建者之一,1950—199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后,積極投身于“中國貨幣史”和“中國貨幣思想史”課程的建設和教學之中,這門課程在當時全國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開創了先河。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