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電車充電樁的核心任務就十分明確:為新能源汽車補給能源。然而,隨著電動汽車本身變得前所未有的智能,用戶對于充電這一基礎環節的體驗要求,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最近能效電氣五代樁,支持人臉識別、車牌識別、語音交互等功能,讓用戶無需再掏卡、掃碼,操作更直觀自然。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設備,而是進化為能識別車主、能夠互動的高端智能終端。而能效電氣五代樁的登場,也標志著行業的發展邏輯正從滿足“能充電”的基礎功能,全面躍遷至實現“會認人、會思考、會互動”的高端智能體驗。
![]()
要理解第五代樁的革命性,我們必須回溯其清晰的進化軌跡。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迭代史,更是整個行業從滿足功能到引領體驗的發展縮影。在2015年前后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階段,車主的核心需求是解決“有電充”的問題。依賴物理卡片交互的“一代樁”因此成為主流。它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卡片易丟失、忘帶或損壞,使得充電操作流程繁瑣。
![]()
用戶的痛點是技術進步的直接驅動力,2018年,能效電氣率先推出“二代樁”——藍牙刷卡樁,將充電操作引入數字世界。通過手機App近距離連接,用戶擺脫了實體卡的束縛,實現了近程查看狀態和預約等功能。這次嘗試,驗證了市場對便捷操作的強烈需求。
![]()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充電樁也迎來了真正的“聯網革命”,通過內置4G通信模塊,“三代樁”接入云端,徹底打破了空間限制。用戶無論身處何處,只要有信號,都能遠程控制充電、預約低谷電價,而且還能夠分享給親友使用,讓親友也能享受家充的便捷。充電樁也從一個獨立設備,進化為智能生態中的一員。
![]()
私家樁的普及也帶來了新的課題,那就是大量充電樁在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為盤活這些沉睡的資源,能效電氣在2022年便推出了具備“鄰里共享”功能的“四代樁”。它支持私樁對外開放運營,讓樁主獲得收益,也為周邊用戶提供了便利。這標志著其視野從打造單個產品,升維至構建社區充電網絡。
![]()
如果說前四代的進化是解決問題的線性升級,那么第五代樁的到來,則是一次徹底的“概念躍遷”。它的核心不再是優化“如何充電”的步驟,而是重塑“充電體驗”的本身。過去,人與樁的交互總需要手機或卡片作為介質。而第五代樁的核心,就是通過主動識別技術,消除所有中間環節。當車輛駛入車位,充電樁通過人臉識別或車牌識別即可確認用戶身份,自動準備就緒。用戶甚至可以通過語音進行互動,下達指令。它不再是被動執行命令的機器,而是一個能主動識別、響應并理解用戶的智能終端。
![]()
能效電氣正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早在2024年,其發布的全球首款人臉識別充電樁——天璇WE X7,就將充電體驗從“無感”提升到“樂感”。用戶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啟動充電,這種直接、明確的交互方式,解決了部分用戶在“無感”模式下對充電狀態不確定的顧慮。
![]()
第五代樁的價值遠不止于交互體驗的提升。它突破了“單向補能”的傳統范式,開創了“能充能放、車網互動”(V2G)的新紀元。在V2G技術下,電動汽車可作為移動儲能單元。電網負荷低谷時,充電樁為車輛智能充電;用電高峰時,車輛可反向將電能回饋電網,幫助電網削峰填谷,車主也能從中獲得收益。這不僅提升了個人用戶的經濟效益,更對社會整體的能源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
回顧充電樁的五代征程可以發現,其進化脈絡十分清晰:從解決基礎充電需求,到實現遠程智能管理,再到構建共享生態,最終升華為創造無縫對接的智能體驗。第五代樁的登場,意味著充電設備已不再是單純的補能工具,而是一個集成了識別、交互與能源調度能力的智能終端。這不僅是能效電氣為行業樹立的新標桿,更標志著整個充電樁行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分水嶺——一個不再僅比拼功率與價格,而是圍繞用戶體驗、數據智能和能源生態展開全面競爭的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