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道如天道,如人道,如修行之道。中哲不提供商業模式、銷售技巧和管理工具,而是修心的法門。
我最近遇到的創業者們,他們所描述的困境八成都在講外部環境的問題,市場變了,政策變了,消費趨勢變了,只有兩成的人在自省。
其實外部環境對所有人來講都是一樣的,區別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和應對,而其本質是心法不一樣。
當內心出現卡點的時候,讀史讀哲是打通的路徑。
兩年時間重讀一遍中哲經典,些許商道心得,與諸君共饗。
看過無數的商業企劃書和企業宣講,有一頁是必定會有的,那就是企業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以前經常看到說要成為什么行業的領軍企業、要成為下一個阿里騰訊之類的表述,基本上我就會在心里默默打一個叉。
因為這些都只是物質層面的結果,但是為什么能達成這個結果,甚至達成這個結果又為了什么,才是創業者應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思考,那個結果不過是妄念。
我有個朋友從事藝術品經營和策展,他說他的商業使命是讓年輕而有天分的企業家能過上體面的生活,能安心從事創作,同時讓美的藝術能被更多的人看見。
我還有個學員從事材料生產,他說他看不得自己的材料沒有被下游廠家好好利用,優質的材料就應該生產出第一流的產品,所以打算躬身入局,去做一家更高技術、生產更高品質產品的下游工廠。
初心,是商道之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商業的本質不是賺錢,而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初心如果在錢上,而錢的誘惑無處不在,那就會一次次的跑偏;明德在心,才能持之以恒。
至于親民,這個親其實是“新”字,讓員工客戶都能有新體驗、新發現、新面貌,在商業上其實就是共創的概念,激發員工和合作伙伴的熱情和智慧,從客戶反饋里尋求改良和革新,這就是商道的落地之法。
而止于至善,這個至善可不是至高至上、完美頂級的善,而是盡到自己最大努力的善,因此不要用外界的成功標準和他人的勵志故事來要求自己,時勢、運氣、個性、際遇都不同,但行好事,全力以赴,莫問那些世人預設的前程。
讀明白《大學》開篇這一句,創業心境才是明而泰然的。
有許多創業者一直忙著在混圈子,想認識大佬。我本人也常碰到在活動中擠過來要加微信的人,然后就是不停地向我推介他的產品或項目。我想他們年輕時也許相信了“勤能補拙”的道理,聽信了“打一百個電話認識一百個人”的營銷寶典,而那已經是三十幾年前的理論了!
當這種行為不新鮮了以后,每一個被推銷的人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是你?如果自身沒有優勢、沒有核心競爭力,你以為認識的所有人,他們其實都不怎么認識你,有合影有微信的關系,其實近乎沒有任何關系。
商業的第一位永遠是產品和服務的打磨,第二位永遠是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第三位永遠是秉持“利益互換、先付出后有得”的樸素姿態。這幾件事沒有做好,特別是有些人根本就是掮客、搬運工,那么混圈子這件事純屬浪費時間,本質上就是個碰運氣。
如果一定要說圈子,那么種子用戶群體才是應該泡最多時間的那個,其次是供應商。之前寫過《》一文,專心主業、求精到極致才是走向巔峰的路徑。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的學習,是要能洞察本質,厘清路徑。先學,而后有能,踐行,而后有得。此為道也。產品服務和核心競爭力是本,資源渠道是末;種子客戶和供應商是始,復制與拓展是終;對商業模式內核的認知是先,尋找投資與合作是后。不明本質,只以奇技淫巧為貴,或取倒行逆施,或取偷雞捷徑,本末、始終、先后統統搞反,離商道何止千萬里之遠。
![]()
《大學》里還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而其意義比字面的更深;理解不易,而行之更難。那就是:“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盤,是個洗澡用具。這句話刻在其上,意思是若要一日清潔,便要天天清潔,一天比一天清潔。商道而言,這句話其實有三層意思。“茍日新”,強調的是復盤,總結經驗教訓,每天有所進步。“日日新”,講的是自律,懂得了許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把道理去好好運用和實踐,不然就是少了堅持。而“又日新”,則是講在進步的路上,還要有悟性,持續地去獲取新知,而不是故步自封。
前些年房價一直上漲,而如今房地產企業、商業物業包括相關的建筑、裝修、家電、金融業都紛紛受其拖累。
2018年,我勸一位從事門窗設計和制造的朋友不要擴張人員規模,尤其是要注意甲方的資金狀況以及賬期管理,千萬不能把業務量的提升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他笑笑并沒當回事,如今已很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了。
前有茅臺酒和茅臺股票的一路飆升,近有寒武紀的股票神話。朋友問我,我會怎么操作?我說如果我是兩百以下的成本,在四百附近就會減倉,過了六百一定會全部清空。
朋友們哈哈大笑,因為聊天時股價已經突破七百,而之后更是一波翻倍行情。其中一位朋友后來跟我說,你要學會拿住啊。我跟她說,你要學會知止啊。
《大學》有句話——
《詩》云:
“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鳥所棲的,是它覺得最舒適的地方;而人也是。但人的欲望和鳥不一樣,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若能一直獲利、食色、歡愉,如何能止,又豈能知止?當一個創業者企業家處在春風得意、高歌猛進的時候,很難抑制住內心的自我膨脹,以及那些不斷加快速度、加大杠桿的念頭,唯恐時不我待。
有時他們心里也會閃現過一絲不妥,一抹來自于風險的陰影,但是大多數時候盲目的自信和對運勢的下注都會戰勝理性的思考。
所以知止,一是對環境和趨勢的預判,二是對自我的準確認知,三是對風險和得失的分析和判斷。
干,是術;知止,是道。
幾乎每一個創業者都在嘆苦經,但只有極少數人,他們是淡然笑著地說。大多數人的苦,都是壓力之苦、應對變化不暇之苦、奔走忙碌卻茫然之苦,身體疲憊而心更累。
《大學》有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自古都認為心是身的指引,而現代人卻非如此。
物質社會變化太快,新事物層出不窮,這些都是對身的直接吸引,有時心尚未動,身已出發。在誘惑與壓力下,有些創業者機械卻自以為積極地行動著,正所謂“身體跑得太快,靈魂都跟不上”。
但很快都會發現,看見聽見的其實并不理解,正在做的事情也不明就里,而原因只不過是心不在。
前文說的“明明德”,創業的起點是初心,是正念,而后的每一步都應該是心帶著身,正念指引著行動。
那些視苦如飴的人,不過是因為正在做的是內心真正喜歡的事情罷了。
![]()
還有一句話,讀來印象極深。“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世人皆當鑒!若說自己都不信的鬼話,誰會聽從;財貨來路不正的,也一定保不住。但為何總有人悖行不疲呢?
其一是迷信運氣,總覺得我是那個天選之子;
其二是迷信自己,總覺得智力能力遠超眾人,滿地韭菜,我是鐮刀;
其三是迷信權力,總覺得掌握權力或與有權者為伍,就可以為所欲為。
其實還有個就是他們眼見那些說實話、站著掙錢的人都那么累,有許多還看不到好結果,于是認為只有悖行。其實大多數累的、結果不好的,要不是能力未到,要不是時候未到,不一而足,真正“歹命”的是極少數。
而人生路一步步走,應運而生,當時而發。總有些人看見捷徑眼紅心跳,就是所謂彎道超車,問題是要去想一想,哪有什么別人都沒看到、只有你看到的好事?別人不走,不是別人不知道,只是別人更清楚地理解風險,并且他們有更穩妥的路徑。
要贏車賽,提高車的性能和操控的技術才是正道,而彎道一搏只是孤注一擲,成功則得一逞,失敗則失所有。高階選手不會這么做,輸一次不要緊,贏九十九次才是實力帶來的概率。
心法對了,還有一堆具體的管理和實施問題。常有老板和創業者跟我說,要找對合伙人太難了,至于員工,那隊伍就更難帶了。大家的心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幾乎不會和創始人的目標一致,而在具體事務中更是以自己的履歷和利益為首選,對客戶、對下屬都會有各種不當之舉。
他們問我:劉老師,有沒有嚴格的管理方法能夠驅動他們向義、向善、向遠景目標而行?
我說:管理能做到的,是劃清底線;而要找到心力一致的上限,則要靠“不言之教”。
有個段子講,如果一家企業墻上到處掛著“誠信為本”的條幅,那么大概率不講誠信才是普遍現狀。企業的風氣和文化,不是靠管理方法和培訓教育能樹立的,而是從創始人本身開始。
他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大的影響力,克扣說好的提成,則基層基本不會守信,而創始人借錢也保證按時發工資,基層才有責任感。胖東來的員工團隊里,我不能說個個都優秀善良,但比例一定高過許多其他企業。
《大學》有云:“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
一個組織的中層基層如果都在胡作非為,那么高層首領斷非仁義之人。人性趨利避害,中層基層之所以胡作非為,都是因為其作為的結果正是上一層所需要的。
什么樣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決定了什么樣的行為表現。而制度和考核方式是由上而下的,因此出惡法者必非好人。有沒有例外?有,領導者是個濫好人,留下太多空子并且失之監督,也會讓組織敗壞。
總之,要是一兩個人出問題,可以哪里不行換哪里,但要是一批批出問題,問題就不只是這些出問題的人,而一定是制度的問題、領導者的問題。
創始人的格局和境界,決定了企業的高度;創始人的人格和三觀,決定了企業的文化和調性;創始人的判斷和決策,決定了企業的走向。所以,商道之本,還是在于自修;商海無涯,而自修也無止境。
《大學》講修與學,下一篇來聊聊《中庸》怎么講自我系統和思維標準。
No.653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捷
簡介:財經管理作家,著有《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職場經濟學》和《史上職場風云錄》。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