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三還要天天上早八,從早上8點排到晚上9點,連午休都要掐著表”“課表密密麻麻,30多門課真正有用的沒幾門,含水量太高了”……最近,不少大學生曬出的“飽和課表”引發熱議,有學生吐槽“別說實習、談戀愛,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大學本該是知識探索的樂園,但現實中,部分課程卻成了學生的負擔。重復的理論、過時的案例、脫離實踐的考核……學生忙著上課,卻難以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高校課表擠成“早八晚九”,企業卻依舊埋怨畢業生眼高手低。這場教育鏈與企業需求的斷層危機,究竟該怎么破?
01
課表爆滿,學生質疑
學生:
課真的太多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安排出來的,給人一種很重要、很有用的錯覺,其實到頭來啥都沒學會。@念也
要說課多少,主要還是看質量吧。有些課必須上,比如老師講得很精彩的、內容自己感興趣的或者真的很重要的課程;有些課選擇性逃,比如念PPT的課,真沒必要浪費時間,簽完到走人。關鍵在于自己在大學想要得到什么,想清楚了去做,達到自己的大學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宇的星辰
其實安排滿倒還好,如果都是安排的專業課那多學點也很好。最煩的就是安排一些創新創業這種水課,不光沒用還浪費一兩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的時間。我本科的時候是藥學專業但是學校非要讓我們學電商運營,一學就是兩個星期,晚上七點到十一點。這點時間真的可以干好多事情,可是我們被強制學電商。不是說電商不好,而是專業不對口,我們當初報藥學肯定是想學和醫藥相關的東西。@貓控霧月
大二學生一枚,現在五天早八,基本天天要早起,加上隔壁有高中,每天七點來鐘必定開大廣播,真就沒覺睡。課表里面確實一堆沒有意義的水課,有課堂要求簽到,不去都不行。加之禁止非大四學生請假實習,那我就很想問了:怎么做到既在抱怨學院就業率低下,又不允許找到實踐機會的同學外出實踐呢?大四校招企業看重實踐經歷,學校用這些水課綁住學生,學生又何來實踐經歷呢?真指望著每個班靠微不足道的幾個外派實踐名額鍛煉嗎(甚至這些名額也要靠績點排名選)?@Yuheng Chiu
大四,5個早八,周六還有課,氣笑了。完全不知道學校為什么這么安排,難道單純為了難為我們嗎?@超越
課是滿的且半懂不懂的,作業是做不完的,同學關系是疏離的,步數是上萬的,感覺像在上高四,還是一個人的高四。@lywwwww
我的適應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現在還是很無助、很迷茫,每天上課都感覺水水的,除了上高數有點充實感,其他時候就是一整天下來不知道自己學了點啥。學校還有這樣那樣的事,但是又想不明白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干了班長之后午覺都不敢睡,就怕錯過什么信息,手機一震動就立刻拿起來看,現在沒事的時候一點都不愿意看手機。想學點其他技能,卻發現時間碎得可怕,完全拿不出一整塊時間來提升自己。@皎皎明月
有些教務老師故意把課排得零零碎碎。之前我們校區剛落成,在海邊,離城區幾十公里還沒通地鐵,教務說當時故意把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上課,就是不想讓學生出去。@懷星
過來人:
我們90年代讀大學,可以到外班外校聽課,很多課外時間泡圖書館,排課最滿一天也就是4大節,有時3大節。學校教跳交誼舞開舞會,還有學校影院等等,感覺自主時間非常多,也沒見得學生學壞呀!為什么不把時間還給學生?@謝謝
我是十多年前的本科。我們那會兒的大學就是很自由,除了上課會點名的老師,平時沒有任何人管你;只要期末不掛科,輔導員也不會找你。輔導員也是不熟的,每學期只在開學見一次。@momo
作為三十年前的大學生,我覺得很幸運,那時候大學很寬松和自由,課程排得不緊。雖然我學的是中文,空閑時間我還學了易經、音樂、新聞采編、證券等不用考核的選修課,還到歷史系聽講座,感覺大學生活很豐富,對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作用。如今高中化的大學模式,真要改!@思考改變人生
老師:
我是大學工作人員,對這種現象我也是深惡痛絕。學生們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讀書的時間,沒有運動的時間,沒有交友的時間,沒有感受社會的時間......他們的時間被擠壓得太多了,唯一的休息就是熄燈之后看手機。我覺得大學生就應該取消早晚自習,每天的課時不應該超過8個小時,剩余的時間都應該由學生自己支配,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發展的空間。@納尼亞大使
![]()
02
為啥費力不討好?
學生:
為啥?還能為啥?你們有沒有這樣的課和老師:講完父母講自己,講完自己講老公,講完老公講閨蜜,講完閨蜜講親戚,講完親戚講親戚家的孩子,講完親戚家孩子講學生,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好無語改個名字
大學開設的一些課程真的沒有用,比如:大學生創業課。教師一天業沒創過,畢業后社會都沒什么實際接觸直接又回學校教書了。還有類似課程:大學生就業課、大學生模擬實踐課(思維、技術老舊、20年教學PPT傳承),學校認真看看自己安排的課程吧!@沒有jio的梅花鹿
我覺得就我自己而言,可以分幾點來說:
1.我大學課程本身內容和企業實際需要直接就有很大的脫節(是多位不同企業人員來學校講座的時候提到的)。
2.我的專業屬于醫工交叉,醫沒學多少,工學得也很雜,課程有電、機、材料、解剖生理、檢測監管等,什么都學,卻什么都不精。
3.大學老師講課水平參差不齊,因為對大學老師考核的標準就不包含講課質量,只要求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做得好,講課水平可能很一般。@Larel(透明版)
旁觀者:
難的不是課程多,而是真正為學生考慮的老師比較少,有些老師忙于搞課題搞研究,缺乏精力在研究課程設計和講課質量上,上課應付式念PPT,考試前只圈重點完成任務。只有真正健全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師引進機制,真正讓大學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身,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c
培養大學人才,靠的不是這種形式的規訓,而是開放校園、給予自由,讓學生在校園中有更多的容錯率去嘗試、去體驗,以慢慢接入社會、跟社會接軌!@男神是康德
過來人:
把成年人當未成年來管,甚至現在有很多大學生認為大學校園理所當然就應該是封閉式管理的。以前我們是可以隨時到別的大學旁聽各種課程和講座的,可以隨時到別的大學參加各種活動,可以隨時到別的大學逛書店和書攤……什么都封閉式管理,空間管得死死的,時間管得死死的,學習管得死死的,生活管得死死的。@阿密哩達·歡喜
我畢業三年多了,給你們做個參考吧。我大學也算是同學眼中的“風云人物”,但其實挺失敗。四年班長、學生會也待了蠻久,大二開始搞科研項目,大三大四成為團隊負責人,拿過挑戰杯省銀獎、互聯網創業校獎,自己有一個國家級創新項目,團隊還有個國家級創業項目……但最后保研失敗、選調無望,出來工作。學校的課程確實也挺多的,但是自己大部分心思并沒有放在學習上,而是在玩樂、游戲上,業余時間也是大部分投身“雜事”,靠水課刷高分,專業課學得并不精,最終英語四級也沒有過關,一切都是白搭了。面對學校并非量身定制的課程安排,自己對未來要走的路一定要有數。@D
上大學就是為了培養學習知識以外的能力。在外企干了近20年的我想告訴大學生朋友,工作的壓力和工作時間比上課還大,這還不包括辦公室政治和老板同事競爭刁難。大學里學的不僅僅是那些知識本身,更多的是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某一課題的基本鋪墊知識并為后續工作做出計劃的能力。誰說大學能教授所有工作時需要的知識?那工作了還有啥可學的?@柔甲
![]()
03
未來方向: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合力
老師:
快點精簡學校課程吧,我一個老師都忍不了了,看著有些同事那么水課,我都替他們害臊,學校管管吧!讓學生們有時間去實踐、去學習,別說孩子們眼高手低,哪怕多給他們點時間摔跟頭再爬起來,等他們真正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比現在更合格。@麻木的小狗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國內多所高校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通過學分和課程的雙重減法,剔除那些重復、低效的課程,強化實踐教學的比重,還縮減了畢業所需的總學分。但是要真正彌合教育與就業之間的鴻溝,我認為僅靠高校的努力顯然不夠。這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首先,高校應進一步優化課程設計,引入更多貼近行業需求的內容。例如,可以邀請企業導師參與授課,或者與企業合作開發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鍛煉技能。其次,企業也需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畢竟,只有親身體驗過職場環境,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最后,作為主體的學生,也要主動尋找平衡點,在減少課時完成學業的同時,積極抽時間參與社會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秘密聯盟
單純地減少學分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如果課程內容仍然與市場需求脫節,那么即使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可能依舊不足。因此,如何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精準銜接,才是關鍵所在。@poos
旁觀者:
作為一名前教育戰線的老兵,我認為現在既然減學分成了趨勢,如何讓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精準銜接,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首先,高校得優化課程體系。不能再盲目地增加課程數量,而是要注重課程的質量和實用性。比如,對于一些內容重復的課程,可以進行整合,避免學生做無用功。同時,要多開設一些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有機會進行實踐操作。
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和企業建立更緊密的聯系,讓企業參與到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來。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實際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而高校則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向,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符合企業的要求。
最后,學生自己也要主動轉變學習觀念。不能只盯著書本上的知識,要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比如,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科研項目、創業比賽等,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天道酬勤
記者點評:
半月談評論員白麗萍
大學課程飽和化的爭議一直存在。現如今,就業競爭壓力加劇、考公考研受熱捧、高校自身的安全焦慮等因素疊加,部分大學看似順勢而為,以制定“飽和”的課表來迎合社會發展需求,實則治標不治本。一些院校考核評價體系的單一、課程與實際相脫節嚴重等問題,未得到同步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間無效內卷。更讓人擔心的是,還悄然稀釋了大學教育的本質。飽和的課程不一定擁有飽和的大學生活。我們應該再回頭看看大學的本質,大學的使命不是塞滿課程,培養固定模式的學生,而是培養有理想、有探索精神、有本領的大學生。課程只是個框架,關鍵看如何填充。對于學校,不斷改進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應不斷課程重構、學分縮減為學生自主探究“松綁”,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需懂得生涯規劃和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把大學課表看成一副寶藏圖,懂得規劃才能得到更多的驚喜。
主持人說
大學“飽和課表”引發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減學分是一個開始,它提醒我們,教育是為培養人才,而非消耗熱情。要努力讓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精準銜接,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收獲知識,又能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當課堂逐漸走向真實場景,這場教育革命或許能真正破局。當“飽和課表”逐漸成為過去式,我們期待看到的是更加靈活、高效的教育模式,以及一群既懂理論又擅實踐的年輕力量走向未來的舞臺。
對于高校課程安排,你有什么建議?
留言區說說吧
來源:半月談
策劃:蘇婭 張子晴
記者:白麗萍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