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軍既是解放軍解放西北,清掃西北門戶的最后一支國民黨軍閥,又是在早前給予解放軍重創的“世仇”軍閥,而蘭州戰役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1949年8月25日,我軍向國民黨余孽馬家軍發起了最后一次進攻,一野參謀長閻揆稱之為“解放西北的最后決戰”。這一戰讓我軍付出了8700多名戰士傷亡的代價,但為我軍掃清了平定甘、寧、青、新四省的阻礙,平定了西北戰局,讓其再無反復的可能。
而西北馬家軍是如何在國民黨中央主力軍隊已經全線敗退的情況下,還擁有如此戰斗力呢?
![]()
馬家軍的先人,于太平天國內亂時,就發起了陜甘回變。
后被左宗棠鎮壓,投順清政府,被清政府官方認證抗壓“回亂”,加官晉爵而發家。
至此,他們為了鞏固統治權定下了幾條規矩,即招收士兵均是甘肅人、河州人(今甘肅臨夏人)、回族、馬姓,而最高統治權必須采取子承父位,弟承兄位的封建繼承方式。
這樣一支封建統治下的正規武裝集團,通過宗教觀念,讓士兵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戰,在思想上牢牢地控制住士兵。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馬家軍逐漸將西北四省(甘、寧、青、新)納入自己的統治版圖,成為了左右西北戰局的軍閥武裝,馬步芳也頗有當地土皇帝的作風。
日后,他們又先后依附效忠于北洋軍閥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等歷代統治者。
馬步芳生性殘暴,且戰斗力極高,口頭上對國民政府依附效忠,卻不愿讓出自己的任何一點利益。
![]()
馬步芳
在蔣介石的統治下,馬步芳就為了自己的利益,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的《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公署組織條例草案》,悍然拿起武器對抗孫殿英所率的6萬人軍隊,并贏下了這一戰。
馬步芳為了那些利益,對自己人都如此殘暴,對外人就更不用說了。
1936年,馬家軍在馬步芳的領導下,依據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指示,對紅西路軍發起大圍剿,這是解放軍史上少有的幾次大失敗之一,也是解放軍與馬家軍結下血仇的慘壯一戰。
馬步芳對紅軍戰士的圍剿持續了半年之久,把紅西路軍從21800余人,屠殺銳減至僅剩余部700多人。
正是這段血一樣的仇恨,促使了解放軍在蘭州戰役全殲馬步芳馬家軍。
解放軍南渡長江后,國民黨余孽已被驅趕到臺灣省,距離中國全面解放僅剩西北、西南等少部分地區。
而想解放西北地區,無法避免的就是盤踞在蘭州等險峻要地的馬家軍,這也是解放軍戰士們不想避免的一戰。
1949年8月4日,根據共產黨中央以及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和西進作戰指示,彭老總向各個兵團下達了進攻蘭州、西寧,殲滅馬步芳馬家軍的預備命令,這一命令,讓各兵團士氣大漲,蘭州戰役從此刻拉開序幕。
![]()
彭德懷元帥
1949年8月20日,彭老總所率的各個兵團已戰略部署至蘭州的各個要地。
右路第19兵團的第63、第65軍部署至蘭州城東南,中路第2兵團的第3、第4、第6軍部署至蘭州城西、城南附近。
同時,左路第1兵團進軍至隴西、臨夏,威逼西寧、阻斷敵方后路之勢;第19兵團的第64軍則部署至海原,牽制“寧馬”集團以斷敵外援。
待到此,蘭州已然成為一座孤城。
可蘭州城北面有黃河天塹阻攔,南面有群山拱衛守護,僅是將其包圍,還不足以對馬步芳造成威脅。
南郊的群山是蘭州城的天然屏障,從東到西依次是馬家山、營盤嶺和沈家嶺三座大山,被馬步芳打造成三大主陣地。
各陣地均是北大南小、北高南低,易守難攻。
馬步芳經營這三座大山已多年,部署了大量的鋼筋水泥碉堡和交通壕等戰略工事。
陣地外圍還一次部署了三道環形的人工峭壁。
人工峭壁是把原山丘垂直而下削成的,在峭壁的中部設置有多重機槍火力點。
而峭壁外則部署有多道塹壕和大量的鹿砦、地雷、鐵絲網等防御工事。另外,各個大碉堡內套著小碉堡,交通壕則將各個碉堡與通向城內的環山公路聯通,使得糧彈供應、人員轉運、相互支援都非常的便利。
蘭州城多年的經營在馬步芳看來,就是個防御堅固、士兵強壯、將士勇猛,是一座“攻不破的鐵城”,對于解放軍來說是“一個陷阱”,利用好修建的工事,可將一野部隊全殲于城下。
確實在這次戰役中,解放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野傷亡人數超過8700人,有的團1500余人的建制,戰斗結束時僅剩數百人,而有的連隊幾乎被屠殺殆盡。
![]()
8月21日拂曉,彭老總指揮一野集中9個團的兵力,對南山的各個要點發起猛攻。
可馬家軍依托蘭州城堅固的防御工事負隅頑抗,戰斗異常慘烈艱苦。
與馬家軍激戰一日,一野竟然毫無進展,并且解放軍的傷亡不少,有些連隊甚至把戰士都拼光了。
當天黃昏,彭老總果斷下達命令,停止進攻,并向共產黨中央匯報:“守敵尚頑強,工事很堅固”,“未攻下一個陣地”。
首戰受挫,彭老總命令各團,用三天時間總結經驗,細致做好戰前準備,摸清蘭州城的防御工事,研究戰斗戰法。
自8月21日夜起,到決戰前一刻,一野各團不分晝夜,詳細打探馬家山、營盤嶺和沈家嶺三大陣地的戰略工事,以及防御工事。
結合所得到的情報,開展軍事民主,提出各種或有效或無效的戰斗戰法。
8月25日,一野發動對蘭州城的總攻,彭老總擺出殺雞用牛刀的姿勢,動用三個軍的戰力,進攻馬家軍三個師戰力駐守的三大陣地。
總攻一發起,一野三軍就同馬家軍圍繞三大陣地開展激烈的廝殺,雙方戰斗迅速白熱化。
進攻馬家山的是第65軍,戰斗伊始,第577團的進攻部隊在其他各團的炮火支援下,進展順利。
但馬家軍竟以敢死隊反撲,他們全部光著膀子,提著手榴彈,揮舞著大刀,毫不畏懼死亡,一批批不斷地向著第578團沖殺過來。
就連曾經在三關口戰斗中威懾敵膽的第578團3連都打得異常艱苦,其中連排級干部全員犧牲,最后連隊中的炊事班、連文書、通訊員、文化教員都不得不全部投入戰斗。
最終25日入夜,第578團3連接連不斷地打垮敵人敢死隊的14次反撲,成功地守住了馬家山陣地,將解放軍軍旗插在了馬家山陣地。
![]()
營盤嶺陣地則以第6軍為主攻戰力,25日拂曉,作戰準備了30分鐘后,第50團悍然向著三營子陣地發起了沖鋒。
可是,一道馬家軍修筑的人工峭壁讓第50團的沖鋒受阻。
爆破組對堅固的人工峭壁進行了3次爆破均未成功,在這關鍵時刻,7連的指導員曹德榮,義無反顧地沖至峭壁前,用身體舉起炸藥包,讓小戰士拉燃引信,在炸塌峭壁的同時,自己也英勇犧牲了。
峭壁被炸開后,解放軍與馬家軍在三營子陣地反復沖殺,那兒的每寸土地都被解放軍戰士的鮮血浸染。
25日17時,三營子陣地最終被攻克。
到26日凌晨,馬家軍全線崩潰時,第6軍趁機占領了營盤嶺。
那個無名戰士向著炸開的峭壁,默念著曹德榮的信仰:我們為了不能戰斗的人而戰。
暗堡最多的沈家嶺由第4軍主攻,進攻第一道塹壕時,在32、33團的炮火支援下,第31團進展順利。
但在進攻第二道塹壕時,31團的突擊隊被馬家軍的一座暗堡壓制得無法前行。
而在這緊要關頭,本就身負重傷的2連連長李應邦義無反顧地撲向暗堡,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暗堡的槍眼。
突擊隊員迅速跟上李應邦,將暗堡炸毀,最終奪取塹壕。
隨后,擊退馬家軍營團規模的1 0余次拼死反撲,最終第31團僅剩170余人,團長王學禮英勇犧牲。
到18時,我軍控制沈家嶺陣地,將解放軍軍旗插在了敵方暗堡上。
![]()
黃河大鐵橋是馬家軍北逃的唯一通路,也是解放軍攻破蘭州城重要的一環。
25日晚,第3軍的第7師中的第19團3營向著狗娃山搜索行進時,發現此處的馬家軍守軍已經撤退,第19團3營當機立斷,決定直插蘭州城,勇奪大鐵橋。
第19團3營的官兵在俘虜的帶領下,向著西郭城門急進,沿著外城墻直撲向黃河大鐵橋。
在行進的路上擊潰一股馬家軍,并乘勝追擊至大鐵橋附近,隨后第19團3營集中火力封鎖橋面。雙方激戰中,大鐵橋上幾輛滿載彈藥的卡車被流彈打燃。
一時間,爆炸聲驚天動地,馬家軍驚慌失措之下,不知解放軍在大鐵橋安置了多少兵力,四處潰逃,僅從大鐵橋上掉入黃河淹死的馬家軍就有2000余人。
![]()
26日拂曉,至此,黃河大鐵橋被徹底堵死,蘭州城內的馬家軍退路被徹底阻斷。
一野主戰力沖入蘭州城中,迅速掃蕩全殲城中潰敗的殘敵,為先前死去的紅西路軍一報血仇。
被馬步芳稱為“金城湯池”的蘭州城,從此解放了。
馬步芳軍閥集團作為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在蘭州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標志著國民黨反動派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統治從根本上被推翻。
以馬步芳馬家軍被全殲為起點,人民解放大軍所到之處,各級反動軍閥政權紛紛垮臺消亡,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翻身解放,進入了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新中國的解放軍也繼承了那份信仰:我們為了不能戰斗的人而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