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極島》的上映,讓我們知道日軍在二戰時候對盟軍的殘暴。當“里斯本丸號”在東極海域,被美軍潛艇發射魚雷擊沉,日本士兵和船員優先獲救,戰俘卻被牢牢鎖死在船艙,甚至在被淹死之前,都遭到日軍機槍掃射的瘋狂報復。
![]()
這一情節,乃是電影對日軍在二戰期間對戰俘系統性虐待暴行的還原。這些慘案并非孤例,日軍在二戰時候對戰俘的虐待,從苦役營的勞工,以及沉船屠殺戰俘,都是屢屢存在。
一、《日內瓦公約》為何被日本軍部否決?
最令人憤慨,戰爭時候日本政府以從未正式批準1929年《日內瓦公約》,為虐待和屠殺戰俘找借口,將善待戰俘政策長期游離于國際法的約束之外。本文就以真實歷史資料和幸存者的證據,展示日軍二戰時候對盟軍戰俘的虐待。
一戰之后,世界各國意識到,必需制定嚴格的國際法規,避免虐待和屠殺戰俘的悲劇,減少戰爭暴行的發生。于是,在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和國際紅十字會的推動下,要求各國簽署和遵守保護戰俘的國際公約。
![]()
該條約規定,給予戰俘們必須始終受到人道主義的待遇,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恐嚇、侮辱或虐待戰俘的行為,以及報復和歧視戰俘,更不能因國籍、種族、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去區別對待戰俘待遇。除了武器、軍事文件外,戰俘的私人財物(如衣物、戒指、信件)不得被沒收。戰俘在吃、穿、住和醫療方面與戰勝國的士兵們沒有差別,不能過分利用戰俘做勞力或幫助加速戰爭進程等。
當時,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主要大國在內的世界上四十七個國家,1929年在瑞士的日內瓦都簽署和批準了這一公約,1929的《日內外戰俘公約》自然也成為國際人道法的基石。
日本的外務省也在日內瓦簽署了公約。然而,日本軍部卻公然踐踏這一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公約,開啟了其虐待戰俘的罪惡行徑。日本軍部(陸軍省)以“武士道精神不容戰俘”為理由,拒絕向日本議會提交批準這公約在本國生效。
![]()
1934年,外務省試圖推動批準公約的生效,軍部直接批準:“批準者即國賊”,迫使政府擱置法案。
然后,日本陸軍省在1934年的內部文件中直言:“批準公約將束縛皇軍行動自由。”
這樣,1929年的《日內瓦戰俘公約》在日本無國會投票,更無否決,自然不被批準,這也就代表日本政府拒絕批準這個公約的締結,自然在日本也是無效。
如1942年,日本外務省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給盟國的照會中狡辯:
“我國雖簽署公約,但未經國會批準,故對日軍無強制效力。”
就是日本借口公約沒經過國際法的批準,為日軍在戰爭中的暴行披上了“合法”外衣。
![]()
明治維新后,日本雖然引入了西方法律體系。但是在軍國主義思想主導下,卻一直把軍隊特權凌駕于國際法之上,自然無視于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保護戰俘的國際法。在發動戰爭之后,對盟軍戰俘都是毫無約束,一律暴行對待。而且,日本對盟軍戰俘的暴行對待,不是個例,卻是系統性、整體性和普遍性的常態。
二、奉天戰俘營:虛假的‘模范’與真實的奴役”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面積相當于我國云南省一樣的島國,必需要采取“以戰養戰”,也就是掠奪侵略地的資源和勞動力,才能維持日本軍國主義戰爭機器的運轉。
因此,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后,最常見做法就是把國際法框架下作為“受保護者”的戰俘,直接轉化為戰爭資源,也就是把戰俘當作廉價勞動力和苦役去使用。
如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省之后,建立了奉天戰俘營。日軍公然在外表懸掛“模范戰俘營”的虛假標語,借此躲避國際組織的審查。
![]()
但在奉天戰俘營里,日軍給戰俘們非人的待遇。在1942-1945年間,約2000名盟軍戰俘被關押于此,然后把這些盟軍戰俘投入在機床廠、煤礦等高危崗位,或者為日本軍工企業生產高射炮、飛機零件等軍備。
在奉天戰俘營里,戰俘們吃得很差,食物配給僅為日軍士兵的1/3。同時戰俘們從事高強度的勞動,每天勞動12小時以上。衛生條件極差,痢疾、疥瘡等疾病肆虐流行,僅1943年就有127人死亡。日軍醫生卻拒絕提供有效治療,反而將戰俘的病歷作為“研究材料”。
根據幸存者國軍士兵回憶:
“我們像奴隸一樣被驅趕,稍有遲緩就會遭到皮鞭抽打。當我們戴著鐐銬下井,日本監工站在井口用機槍瞄準,誰敢逃跑就當場擊斃。”
![]()
三、巴丹死亡行軍:78000戰俘的噩夢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了山西大同煤礦。1943年,日軍將300名中國戰俘投入礦井,要求他們每天挖掘3噸煤炭。這些戰俘在煤礦工作都是缺乏安全設備,礦井塌方事故頻發,戰俘死亡率高達40%。
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后,偷襲菲律賓克拉克機場的美國遠東空軍基地,猝不及防的美國遠東空軍遭到嚴重損毀。之后,美軍和菲律賓聯軍由于缺乏糧食彈藥的補給,在經過一番激烈抵抗之后,最終投降。
之后,1942年4月9日投降的美菲聯軍,再加上平民,投降人數大約78000人,這78000人成為日軍的戰俘后,就被迫開始長達六天的死亡行軍。
![]()
這段行軍從巴丹半島起步,終點為圣費爾南多的戰俘營,路程為100公里。一路上,戰俘們要面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遭受到令人難以忍受的非人待遇。如戰俘們行走在被東南亞烈日炙烤的大地,水源和食物都是非常匱乏,再加上投降之前已經長時間的激戰,已令他們精疲力盡,體力逐漸耗盡。
但日軍對這些戰俘并未有絲毫同情,一路上毫不手軟對戰俘作侮辱和毆打。在這一條“巴丹死亡行軍”路上,這些戰俘大多數是高溫中暑、疾病和饑餓死去,一些戰俘疲憊不堪,就遭到日軍的毒打和槍殺。一些戰俘走不動,請求短暫的休息,卻遭受日軍的冷血槍擊,最終大約1.5萬戰俘在這一條死亡之路上。
當大約活著的六萬名左右戰俘,走進了奧德內爾戰俘營,但是走進了戰俘營的戰俘們,并不代表能夠幸存。日軍強迫這些戰俘從事勞工,并不給他們足夠的食物,兩個月后又死亡了26000人。
![]()
當1945年麥克阿瑟重返菲律賓的時候,當年78000名戰俘僅剩7500人還活著。
四、泰緬‘死亡鐵路’:每公里600條人命
1942年,日軍強征六萬盟軍修建泰緬鐵路,目的就是連接泰國的曼谷和緬甸的仰光,切斷中國滇緬公路的通道。
當時,日軍把抓到的盟軍戰俘和亞洲勞工都用來修建這一條鐵路,由于鐵路經過的泰緬邊境熱帶雨林區,地形險峻,氣候惡劣,很多勞工和戰俘們在衣食無保、疾病流行、勞動和生活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卻都是憑著身體的血肉之軀勞作。
日軍為了戰爭機器的高效運轉,要求原本計劃六年才能完成的鐵路,要求15個月內竣工。所以,這一條全長大約415公里的泰緬鐵路,平均每修筑1公里,就有600多人付出寶貴的生命。
![]()
所以,這一條泰緬鐵路,在盟軍看來又是“死亡鐵路”!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戰俘證詞 揭露:戰俘每日工作18小時,口糧僅一碗霉米,監工用竹棒、刺刀隨意虐殺“怠工者”。
最終,在緬甸“死亡鐵路”(泰緬鐵路)工程中,死亡數字是觸目驚心的!根據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統計:
1.2萬盟軍戰俘中近1/4死亡,亞洲勞工死亡率更高達90%(英國國家檔案館:《泰緬鐵路戰俘證詞集》(WO 208/3800)。
面對戰俘的慘痛傷亡,日軍指揮官卻毫無同情心,曾下令:“戰俘死了就換一批。”如此冷漠無情,就是為了日本戰爭機器的高效運轉。
![]()
此外,日軍虐待戰俘現象頻繁發生。新加坡樟宜戰俘營的英軍軍醫記錄顯示,90%戰俘患有腳氣病和痢疾,但日軍拒絕提供藥品。1944年菲律賓巴拉望島,150名美軍戰俘被澆汽油活活燒死;在婆羅洲山打戰俘營;逃跑者,都被日軍當眾斬首。
五、沉船屠殺:日軍為何焊死戰俘艙門?
日軍除了把戰俘做勞工對外之外,還喜歡制造類似于“里斯本丸號”的戰俘船沉船屠殺事件,如1944年9月18日,日軍在“順陽丸”號與“里斯本丸號”一樣,不掛任何戰俘標準,運輸盟軍戰俘與爪哇勞工的運輸船,由于惡劣運輸條件被稱為“地獄船”。
當“順陽丸號”戰俘船在蘇門答臘島西南海域遭英國潛艇“貿易風號”魚雷攻擊沉沒,當時戰俘艙室被焊死,造成超過5600人遇難,成為二戰期間單船死亡人數最多的海難事件之一。
![]()
順陽丸號,應該是1927-1938年間的狀態
幸存者證實,沉船過程中日軍未采取有效救援措施。雖然有723人成功逃生,被日軍強制投入蘇門答臘鐵路修建工程,最終僅有96名戰俘生還。
日軍為什么要虐待戰俘,在《俘虜痛史》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當時,日本大本營參謀身份協助14軍指揮的政信中佐,下達了盡可能殺死多的戰俘命令:
“日本正進行一場種族戰爭,為了天皇的勝利和騰出我們得勝的士兵轉用于其他戰線上,俘虜們必須殺掉。”
歷史學家John Dower在《War Without Mercy》中分析: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軍國主義思想看到,戰俘乃是“低等生物”,日本國會作為權力機構,不僅未制衡軍部,反而以“國家利益”為暴行背書,自然拒絕通過1929年《日內瓦公約》,自然擺脫了虐殺戰俘的國際法追責。
![]()
六、東京審判:虐俘暴行終遭清算
日本右翼雖然近年來鼓吹,“未批準日內瓦公約即無約束力”,一直為日軍二戰虐殺戰俘尋找借口。
但是,在1929年前,戰俘人道待遇已是文明國家普遍實踐。《海牙公約》第4條明確規定戰俘“應受人道對待”,日本1907年簽署并批準該公約,按道理在戰爭中應該履行這一準則,給予戰俘人道主義待遇,但實踐中卻違法了,理應該受國際法的法律追責。
因此,東京審判上依然直接引用《海牙公約》和習慣法為主要依據,對松井石根等戰犯定罪,認定日本戰犯應對虐待戰俘的行為負責,證明虐俘暴行從來非法。之后,東京審判還確立了“反人道罪”等新的國際法原則,重申了國際社會對戰爭暴行的底線。
![]()
結語
在回顧日軍虐待戰俘暴行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和平歲月的美好,反對戰爭暴力,為和平發展努力。這一段歷史是否令你震驚?你認為國際社會應如何防止類似暴行重演?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