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綠色、健康消費趨勢下,“減糖、控糖”已成為熱議話題,市場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標注“無糖”“0糖”“0卡”的飲料,備受消費者喜愛。
01
“0糖”“0卡”飲料真的沒有熱量?
食物能量是指食品中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在人體代謝中產生的熱量。預包裝食品標簽的營養成分表應標示產品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等的含量值及其占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0糖”“0卡”分別是指“不含糖”“無能量”,但嚴格來講,“0糖”“0卡”并不是真正數字意義的“0”糖、“0”卡。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25)規定,標簽中聲稱“無或不含糖”,食品中的糖含量要≤0.5 g/100 g(固體)或 100 mL(液體);聲稱“無能量或無卡、無千卡或無卡路里”,食品中的能量要≤17 kJ /100g(固體)或100mL(液體),并且脂肪供能比≤50%。
![]()
由此可見,“0糖”“0卡”并不是完全沒有糖或者完全沒有熱量,只是其所含的糖和能量對于人體而言確實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認為是“0”。
02
“0糖”“0卡”標示是否合規?
“0糖”“0蔗糖”“0卡”“零添加糖”“未添加糖”,為了吸引消費者,這些飲料的宣傳語可謂是五花八門。
其實,這些標示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強調沒有添加某種配料,如“零添加糖”“未添加糖”;二是強調某種配料的含量,如“0糖”“0蔗糖”“0卡”。
對此,《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均作出了明確規定。
針對“強調沒有添加某種配料”的標示語,新版GB 7718規定預包裝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及其同義詞等詞匯。待該標準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實施后,“零添加”類的標示將被徹底禁止。“零添加”往往是商家為營銷噱頭而設計的文字游戲,“零添加”僅描述生產過程,但不排除原料可能含有某成分,如某果汁飲料宣稱零添加糖,但其實含有來自水果本身的果糖,涉嫌混淆生產過程與終產品成分,可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針對“強調某種配料的含量”的標示語,新版GB 7718規定使用“無”“不含”等詞匯時,其相應配料或成分含量應為“0”,其他法律、法規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中另有規定的應從其規定。也就是說,如果飲料中的糖含量符合GB 28050規定的聲稱“無或不含糖”條件的,標示“0糖”是合規的;能量符合GB 28050規定的聲稱“無能量或無卡、無千卡或無卡路里”的,標示“0卡”也沒有問題。
那么是否也可以標示“0蔗糖”呢?
其實不然,根據GB 28050規定,碳水化合物可標示的成分僅有糖、乳糖、膳食纖維,蔗糖不在其列,因此“0蔗糖”標示沒有依據。
且就實際而言,標示“0蔗糖”,還有可能含有其他類型的糖,如乳糖、葡萄糖等,這些糖同樣會升高血糖,為人體代謝提供能量,增加肥胖風險。
03
“0糖”“0卡”飲料是否健康?
據統計,近幾年中國年輕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斷增長,相關數據表明含糖飲料的攝入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減糖”列為重要內容之一,提倡每人每日糖攝入量≤25g。
食品行業一直將“減糖”作為目標,因此“代糖(甜味劑)”作為糖的替代品,越來越多使用于飲料、甜品等產品中。
甜味劑本身熱量低、血糖反應小,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較少能量,其應用對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天然甜味劑,安全性高,還具有某些功能,比如乳糖醇可以調節腸道,緩解便秘。
但是,甜味劑能被大腦感知的甜味信號遠遠強于糖,反而有可能刺激人類對此類產品的渴望,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一直存在爭議。與傳統高糖、高能量飲料相比,我們應當理性看待“0糖”“0卡”飲料。基于獲取甜味同時減少糖攝入量的目的,可以優先選擇含代糖的“0糖”“0卡”飲料;而對甜味沒有需求的,可以通過識別標簽配料表成分,選擇不含代糖的“0糖”“0卡”飲料。
“0糖”“0卡”飲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量飲用,建議大家要控制食用量,特別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肥胖等患者,在選擇含代糖的“0糖”“0卡”飲料時要更加謹慎,防止長期大量攝入甜味劑對健康造成的潛在影響。
來源/江蘇市場監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