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鍵盤上敲下這些文字之前,突然想起一件往事。
關注我舊號的朋友應該清楚,我曾經在教培行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前幾年,我和同事曾受邀到一所公益性質的殘障學校開展過一次課程合作。
在課程開展之前,相關負責人特意叮囑我們:千萬不要帶著任何異樣的眼光和語言。我們都懂。
學校不大,分上下兩層,有繪畫教室、合唱教室、樂器房、鋼琴角……
孩子們的父母通常在教室外陪伴著,當然,不只是孩子。
還有一些年紀比我還大,但因為智力障礙留在這里繼續學習的人。三十出頭的年紀,他的母親每周固定帶著他來學合唱,頭發已經花白。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這個淚點極高的人總會情不自禁地,轉頭躲避人群拭淚。
我會想,若有一天,這些父母喪失了照顧孩子的能力,如果命運對他們如此寒薄,而孩子還未能獨立生活,那又該怎么辦?
誰能為這些孩子提供真正的保護?
9月9日,南方都市報有這么一則新聞,讓我覺得應該說道說道:
今年19歲的孤獨癥男生小武(化名),通過筆試、面試,拿到了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那是今年5月的事。
可當8月30日,他滿心歡喜地去報到時,卻被現場告知“學校不招收孤獨癥學生”,隨后被“勸退”。
這不是傳言,而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小武的父親說,當時只是因為孩子寫字慢、字跡潦草,老師問起情況,他如實解釋孩子是輕度孤獨癥。
結果一句話,換來的是沉重打擊。
校方稱,他們缺乏接收孤獨癥學生的師資和條件,無法保障孩子的學習生活。
最終,小武錯過了其他學校的錄取機會,如今只能待在家里,情緒低落。
看到這則報道時,我第一個反應是:
如果一個孩子能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能拿到錄取通知書,這已經說明他具備了學習的基本能力。
可是學校為什么還是要在最后一步,把他擋在門外?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早在3月份就發過文件,明確招生對象是“殘疾人學生”,只是“以肢體殘疾和言語殘疾為主”,并沒有排除孤獨癥。
而且小武的家人提供了殘疾人證,相關信息是透明的。
換句話說,信息不對稱并不是借口,學校完全有機會提前確認,卻選擇在孩子到校報到那一刻,才把拒絕甩出來,這就有點過分了。
這樣沒提前通知的處理方式,本身就透著一種冷漠:
既不給書面文件,只用電話告知;既不提前審查,反而讓學生浪費數月時間;既不承擔責任,還搬出一句“條件不具備”。
一句“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師資”,就能把責任推得干干凈凈。
可是,試問一句:
既然沒有條件,當初為什么要合作招生?既然沒有師資,當初為什么要發放錄取通知書?既然不接收,為什么要等到孩子人已經站在校門口,才來宣布“對不起”?
如果說社會的歧視是一道長久存在的高墻,那么類似的事件就是一塊塊新砌的磚。
小武原本可以在同齡人的環境里繼續學習,原本能在自己努力后享有平等的機會,但卻被學校制度性的忽視硬生生堵在了門口。
是的,學校也有難處,他們確實沒有專業的資源和老師來應對孤獨癥學生。
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是小武的錯嗎?
難道因為社會沒有提供支持,就可以剝奪孩子已經得到的機會嗎?
如果錄取通知書都不能兌現,那所謂的“教育公平”又算什么?
尊重強者不難,真正考驗人性的,是能否接納和保護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人。
“星星的孩子”被拒收,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制度和觀念交織下的尷尬。
當然,小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
報道里提到,這次被“勸退”的孤獨癥學生,還有另一個。
只是那名家長選擇了“理解”,默默放棄。
可是,真的能理解嗎?
還是說,這種理解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屈從?
如果明面上,倡導“無障礙社會”,提倡“融合教育”,可一到具體環節,就變成了“條件不具備”。
一句“條件不具備”,把所有責任都交還給家庭,把所有困難都推到個人肩上。
我特別想說,所謂“條件不具備”,很多時候不是事實,而是一種借口。
條件,是可以建設的,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但拒絕,則是一種選擇。
到頭來,被剝奪機會的人群越來越多,而教育的門檻越來越窄。
在我看來,這件事的殘酷,不僅僅在于對小武的拒收,更在于它釋放出的信號:
即便你努力過,即便你通過考試,即便你手握錄取通知書,依然可能在最后一刻被無情排斥。
努力的意義,被現實碾碎。
這不是學校該有的溫度。
溫度,不是看那些人聲鼎沸的口號,而是看在最薄弱的地方,能不能點起一盞燈。
小武這樣的孩子,就是最需要那盞燈的人。
可現實呢?
在執行環節冷漠無情。
這就是為什么,當看到校方說“學校對殘疾人事業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只覺得刺耳。
貢獻不是拿來當擋箭牌的,更不是拿來掩蓋問題的。
貢獻,是在問題出現時,有勇氣去面對,而不是推脫。
歸根結底,這件事折射出的,是有些學校對殘障群體長期以來的“選擇性善意”。
在宣傳需要的時候,他們是“勵志典型”;在文件里,他們是“重點扶持對象”;可一旦落到現實操作,他們就可能變成“難以承受的負擔”。
這種前后落差,才是最讓人心寒的。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教育機會一旦被剝奪,對殘障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
他們的選擇本就有限,而社會又常常以“條件不具備”為名,進一步縮小他們的道路。
久而久之,他們就被推向邊緣,被迫沉默。
在這事中,能否提前核實信息,能否在發現問題時妥善溝通,能否給出合理的安置方案,能否提供真正的支持,這些才是真正的考題。
今天的孩子如果依然要靠“碰運氣”才能得到公平教育,那么學校所謂的“貢獻”,就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