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文 /林鴻東
近日,讀清光緒《金門志》與民國《金門縣志》,了解到金門太武巖寺,供奉有“通遠仙翁”,而“通遠仙翁”正是媽祖崇拜興起之前的福建古海神。
《金門志》叢祠篇記載:“太武巖寺,在十七都,祀通遠仙翁。宋咸淳間建,萬歷八年重修。”其附錄補充了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的一段文字:“宋咸淳中始建巖宇,祀樂山通遠仙翁。翁事跡,詳郡邑志。浯人祀之,有禱輒應。隆慶壬申,郡貳守少鶴丁公以汛事至止,陟巔搜奧,題刻二詩而去。萬歷庚辰,邑侯桂峰金公感異夢,詣祠躬謁,捐俸而修飾之。嗣后屢葺,而規模漸縮于初。盧若騰另文《募建太武寺疏》稱:“山椒舊有棲神祠字,祈禱多應。萬歷九年,劇賊越獄遁,邑侯金公躬渡海,詣祠禱焉。賊旋受縛,亟捐俸倡紳士新之。歲久漸圮“。
《金門縣志》則增添了一篇《通遠仙翁傳》,“通遠仙翁,宋時人。其先永春樂山隱士。后仙去,人稱白須公。初,封通遠王。嘉祐間,以禱雨有驗,加封善利王,尋加廣福顯濟,咸淳中,降真浯洲海印巖,輒著靈響島,居者始作祠祀之。祠西有倒影塔,夜每放火,舟人遙望,以為指迷海道。祈風禱雨,悉奇應。萬歷間,邑獲劇賊,越獄而遁,知縣金枝夢登太武山,遇神示賊處。躬渡海詣祠以禱,如夢指,果得賊,因捐金新其巖宇”。
通遠仙翁,在福建民間更普遍的稱謂是“通遠王”。作為唐代至宋代福建地區最為盛行的海神信仰,通遠王在這一帶具有極其重要的宗教地位,直至元代以后才逐漸被媽祖信仰所取代。
眾所周知,太武山是金門最重要的山脈,而太武巖寺則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寺廟之一。令人矚目的是,這座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坐落于太武山上的海上古剎,所供奉的正是福建最古老的海神——通遠王。
關于通遠王的傳說,大致與《通遠仙翁傳》所載內容相近,但在身份指向上更為具體,明確其為隱居于樂山的唐代四川進士李元溥。通遠王的祖廟位于南安與永春交界處的五臺山,現稱昭惠廟祖廟。歷史上該廟規模應相當宏大,至今仍分為上廟與下廟兩處。
為追溯金門通遠仙翁信仰的起源,上周六我專程前往南安五臺山。此行收獲頗豐,具體發現容后陸續向讀者匯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