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播出后,吳石與南京的故事蔓延到新媒體上。地方史學者張元卿也刷到這些短視頻和小文章,“但我總覺得這都太簡單了,不能只是到翠瑯大廈樓下走一走,到百子亭走一走就了事了。”于是在11月2日下午,一場題為《吳石在南京的生活與交游》的分享會在南京樸閱書店舉行,張元卿通過他的多年研究,從地理、文學與歷史文獻上,查證吳石在南京的生活軌跡。
![]()
五臺山村舊址所在地
五臺山村在哪里
“自媒體做視頻的,很多都跑到翠瑯大廈、百子亭去,沒有人到五臺山村去,因為五臺山村這個地名已經消失了。”張元卿說。
分享會上,張元卿通過南京老地圖和舊報刊雜志的相關報道,一步步縮小排查范圍,逼近歷史發生地。
據相關史料,1911年,吳石就曾來到南京,住址不詳。第二次到南京是在1934年,居住在五臺山村的一棟三層小洋樓。
“按《南京地名大全》,五臺山村位于今華僑路南,慈悲社西側,當時為國民政府郵政儲金匯業局。因西鄰五臺山,以山名為名。”他和另一位地方史學者尹引前不久去當地做了一番考察,根據老地圖,他們認為現在的“蘭之堂”就是當年五臺山村的舊址。
五臺山村的建設年代,《南京地名大全》上寫是1925年建,1945年以后是郵政局的宿舍,而《郵政志》上寫,五臺山村1919年開建,1934年建成。張元卿在1932年11月的《南京晚報》里查找到一則社會新聞《良友里鬧鬼 五臺山村亦聞鬼哭》,該文明言“良友里位于四條巷”“五臺山村,位于五臺山之下”,1932年夏竣工。張元卿認為,這個日期應該是非常準確的。
那么,南京那么大,吳石為何要選擇五臺山村這個地方落腳呢?“我們研究城市歷史的一個入手處,就是一定要研究街區和民國的小區。這不是只研究里面的一戶或幾戶,而是做整體研究。這樣才能還原當年的人物構成和空間分布,歷史的真相才會顯現。”張元卿說,據他統計,五臺山村共有51個門牌號碼,其中11戶住著福建人。“吳石在五臺山村住在哪一號,還需要繼續考證,但五臺山村的3號、5號、8號、9號,居住的都是福建人,其中有幾位還是閩侯人,和吳石是老鄉。辛亥革命元老王孝縝住在8號,當時任參軍處參軍,是他把何遂帶到廣西參加革命。而何遂正是把吳石的革命引路人。住在10號的是俄國的布爾林,在陸軍大學教務處任兵學教官。當年吳石回到南京后,也在陸軍大學任教,是他的同事。”
張元卿介紹說,從晚清起,我們就能看到福建人特別抱團的現象,吳石之選擇五臺山村,應該和這里住著很多福建人,有他的老鄉、同學和同事有很大關系。
但他們在那里居住時間不長。吳石將軍之子曾著文回憶他們在五臺山村居住的情形:“1934年夏,我們全家回到南京,在五臺山村租了房子,房子一共三層,我們住二、三層。一層住的是一對老夫妻,看起來十分窮困潦倒,他們用兩個鐵皮箱拼成一張床,上面鋪著俄國毛毯。父親說,他們是白俄,多半是沙皇時期的貴族,無法在國內生存,流亡到中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有,十分可憐。他讓母親有時間順便買些香腸之類食品給他們送去。那年夏天,南京酷熱難當,家里買了大塊大塊的冰放在房間里防暑降溫。一天中午,溫度高達40多度,白俄老太太受不了,竟熱死在房間里。母親每天都心驚膽戰,趕緊另找房子。”
![]()
吳石與何遂合作的《長江萬里圖》局部
吳石的朋友圈
吳石隨后搬家到百子亭十二號,那是一棟三層獨立洋樓。按張元卿的排查,當時在百子亭居住的,還有唐生智、桂永清、廖運澤等人。在那里,吳石編纂了一部《兵學詞典粹編》,影響不小,甚至連蔣介石都為這本書專門題詞——“研究兵學之良導”。
百子亭十二號現已不存。按張元卿、尹引的探訪,這處地址應在桂永清別墅的斜對面。兩者間隔著一條馬路。
吳石之子回憶說,“父親在參謀本部任職,兼陸軍大學教官。我被安排進南京鼓樓小學念書。之后的兩年多時間,我們家的生活過得十分安寧、和諧。這段時間是我們過得最幸福的日子。父親喜歡書法,常常一早起來就練書法。這是他在軍校時期就養成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我有時在旁邊替父親研墨,看他寫字。”在百子亭生活的這段期間,吳石還教孩子練字,還為他寫了幾張正楷臨著練。
吳石一直和福建籍文人走得近。在福建籍詩人中,何振岱有詩名,吳石跟他學習詩歌。1935年,何振岱在日記中記載,吳石寄峩參、巴錦、酒與枸杞等保健品與日常用品給他。1936年何振岱到南京,也是住在吳石百子亭十二號的寓所。吳石在南京和同鄉時常發起雅集,互相之間有很多互動。在何振岱的日記中,有一首詩作,就記錄了他與吳石等人夜游玄武湖的場景:
鳴雨篷頭絕好聽,
歸途霽景又揚舲。
二分帶得揚州月,
七夕還看白下星。
從詩意看,夜游玄武湖的日期,應該就在某一年的七夕節。
吳石與福建人何遂關系也很好。何遂在南京普陀路4號的老宅正是兩人常聚的地方。他們多次聯手作詩繪畫。2023年,由他們合作的《長江萬里圖》入藏國家博物館。
吳石在百子亭十二號一直居住到抗戰全面爆發。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吳石再度來到南京,當時他與好友、時任江寧要塞司令的胡雄共同租住在翠瑯村1號。1994年胡雄夫人曾帶兒子兒媳回國,故地重游,參觀了翠瑯村1號。這處住所現已不存。這也是被眾多網友多次提及的地方。
據地方史學者尹引介紹,在南京,吳石除了日常本職工作外,也參加了福建旅京同鄉會,并多次為福建奔波。在1948年9月29日《干報》上,吳石將軍發表《一年來閩旅京同鄉會報告》。據這份報告,在福建鐵路之建設、糧食、救災等等方面,同鄉會助力甚多,其中吳石也出了不少力。
1948年6月,福建下道一帶大火,同鄉會一方面發動急賑募捐,一方面商議由福建省銀行南京分行先行墊付二億元。得知福建水災消息,吳石聯系在南京的閩籍立法、監察委員,以及旅京同鄉人士商議急賑辦法。這次救災會議就在南京翠瑯村1號舉行。
現能查考到的吳石將軍最后一次回南京是在1949年初,當時他任福州綏署副主任之職,奉李宗仁之命回南京。按當時媒體報道,本來是要派出和平代表團北上,吳石為代表團的隨員之一,擔任軍事小組的重要參贊人員。
![]()
蔣介石曾為吳石著作題詞
1949年元旦,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并不甘心失敗,發表“求和”聲明。14日,毛澤東發表關于時局的聲明,并提出和談的八項條件。21日,蔣介石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第二天,他便以“代總統”身份表示愿以八項條件為基礎,進行和平談判。吳石將軍就是在這時接到回南京的命令。
這個和平代表團在2月上旬出發,但在能查考到的名單里,并沒有發現吳石的名字。不久,吳石調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之后,他跨過海峽,去往臺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