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一點半,城市的外賣高峰來了,馬路上,黃藍兩色的電動車一波接一波。
你可能以為,這是一支清一色的男人大軍。
可真要細看,會發現不少女性身影:有人綁著馬尾、有人穿著雨披,胳膊曬得黝黑,卻騎得飛快。
![]()
別小看這股力量。
數據顯示:
2022 年,美團女性騎手是 51.7 萬;到 2024 年,這個數字漲到 70.1 萬,增幅 35.6%。
滴滴平臺,2024 年女性司機超過 105 萬,而一年前還只有 60 萬。
就連快遞行業,女性比例也在走高,2021 年女快遞員數量同比增加 20%。
換句話說,過去被稱作“鐵人三項”(送外賣、開網約車、送快遞)的行當,正在悄悄改寫性別格局。
![]()
問題來了:為什么女性在一個看似拼體力的行業,反而越來越吃香?
01
騎手群體本來就很龐大,但女性的增速遠超行業整體。
2022–2024 年,美團騎手總數增長 19.4%,女性卻漲了 35.6%。
滴滴更猛,女性司機一年間暴漲 75%。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平臺經濟的擴張,不僅在吸納勞動力,更在重新定義勞動力的構成。
以前,騎手幾乎等于年輕男人,現在,這個標簽正在被打破。
市場不缺人,但卻需要更多長期穩定的人,而女性,正在成為填補空白的答案。
![]()
很多女騎手并非一開始就想做這個。
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父母看病,生活的賬本一翻開,壓力撲面而來。
有學者調研發現,超過六成騎手背著債務,而在女性群體中,這種壓力更集中。
對很多人來說,外賣跑一單掙十塊八塊,日結到賬,能立刻貼補家用,相比等工資的廠子、被拖欠的零售業,這種“即刻回血”很有吸引力。
過去,女性的就業蓄水池主要在零售、餐飲、服務業。
這幾年,原本吸納了大量女性就業的餐飲、商超,日子都不好過。
顧客少了,門店開不下去,一家店說關就關;
機器多了,收銀臺換成自助機,服務員一夜之間變“多余”;
就算有崗位,也更偏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中年女性常常第一批被淘汰。
![]()
失去了熟悉的飯碗,她們沒有太多選擇,重新學習技能來不及,去考證也負擔不起。
能立刻接住她們的,只有那些門檻最低、現金回報最快的工作:外賣、網約車、快遞。
于是,一批批女性選擇戴上頭盔,加入這支原本以男性為主的隊伍。
而且外賣平臺不看學歷、不挑資歷,干多掙多,對于許多 30+、40+ 的女性,這樣的機會,已經是再就業市場里最友好的通道。
![]()
02
真正讓這些女性騎手有位置的,是平臺逐漸發現了她們的獨特價值。
最明顯的就是服務體驗,外賣、網約車講究的是“客戶滿意度”,這直接決定了評分和收入。
相比之下,女性往往更耐心、更細致,溝通里帶著情感溫度。
很多乘客在評價里寫過類似的話:“態度特別好”“更細心”。
網約車平臺的數據也顯示,女性司機的五星好評率普遍高于男性。
對平臺來說,這些評價有時比效率更關鍵,因為留住客戶靠的不是一單的速度,而是長期的滿意度。
![]()
再看團隊管理。
雖然女性騎手整體占比只有個位數,但在站點、車隊的管理層,她們的身影越來越常見,比例超過三成。
原因并不復雜:男性隊長習慣死盯數據,強調出勤和效率;女性隊長則更像“老大姐”,會耐心解答新人的問題,也會安撫情緒,幫人解決小麻煩。
在一個流動性極高的行業,這種柔性的管理方式,往往能讓隊伍更穩定。
還有客戶的主觀印象。
很多人說,更愿意坐女性司機的車,因為“開得穩、不急躁、車里干凈”。
![]()
這種安心感和信任感,在一個講口碑、講復購的生意里,絕對是無形的競爭力。
03
別看女騎手這么吃香,但現實里他們并不輕松。
1. 身體消耗大
每天八九個小時騎行,上下樓無數次,長期下來,腰椎、膝蓋、肩頸問題集中爆發。
相比男性,女性在體力上的短板更容易顯現。
2. 收入不穩
平臺算法說變就變,今天補貼多,明天可能砍一半。
她們每天拼命跑,心里卻沒底,每個月的收入并不穩定。
![]()
3. 安全和性別風險
夜間送單、接陌生乘客,本身就有安全隱患。
此外,不少女性騎手還會遭遇言語騷擾,甚至帶著色彩的偏見,要么被夸成“勵志女漢子”,要么被同情為“生活所迫”,很少有人把她們當作正常勞動者看待。
![]()
如果說女騎手越來越多是一種趨勢,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誰來為她們兜底?
首先是平臺的責任。外賣、網約車平臺不能只把騎手當運力,卻對他們的安危置若罔聞。完善的保險體系、合理的算法機制,才是她們敢長期留下來的底氣。
比如夜間派單,如果能增加安全提醒和保護措施,女性騎手就不會在黑暗里孤零零地冒風險。
其次是政策的跟進。靈活就業群體身份模糊,常常既不算企業員工,又享受不到社保福利。
結果就是出事了沒人管,生病了只能自己扛。
讓她們“吃香”,不能只停留在勵志故事里,而是真正把她們納入社保和勞動保障,這才叫安全感。
![]()
最后是群體的自救。很多女性騎手已經開始抱團取暖,組建互助群,互相報平安,分享跑單經驗。
有人車壞了,會立刻在群里求助;有人晚上跑單,會有人提醒注意安全。
這種自發的抱團,不僅讓她們更有底氣,也是她們在行業里立住腳的重要方式。
在中國,35–50 歲女性的就業“隱身率”很高,近三成處于失業或家庭主婦狀態。
平臺經濟的出現,為這部分人提供了一個“夾縫生存”的機會,從長遠看,女性的涌入將推動行業更精細化、更人性化。
在電動車轟鳴的背后,是一代女性用汗水和韌性,改寫了一個行業的性別格局。
這,就是答案。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