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桐城,六尺巷的“禮讓”佳話不僅鐫刻在青磚黛瓦之間,更深深融入桐城人的血脈之中,成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鮮活注腳。
一墻一路間的“禮讓答卷”
“退半米墻,換全村人出行方便,這筆賬劃算!”站在文昌街道石河村拓寬后的村道旁,村民李瑞祥指著新砌的院墻基腳,話語樸實卻擲地有聲。今年3月份,石河村推進“宜居桐城”行動,塥口組一條僅容電動車通行的窄路成了治理難題——李瑞祥家的圍墻正卡在彎道處,若不挪動,機動車將無法順暢通行。
村“兩委”干部帶著圖紙上門時,李瑞祥沒有絲毫猶豫:“村里搞建設,哪能只顧自家三尺地?”他主動拆除自家圍墻,向后退讓0.8米,讓原本不足2米的村道拓寬至2.8米。如今,快遞車、小汽車、收割機在這條路上往來自如。
這樣讓墻修路的禮讓故事,在呂亭鎮陡崗村同樣上演。今年端午節期間,在外務工的吳明堵三兄弟返鄉。看著家門口的“泥水路”,他們決定硬化路面,施工中,因路基問題與鄰居張家起了分歧。陡崗村黨總支書記張兵上門調解時,一句“六尺巷的故事說的也是張吳兩家的事,你讓一點,我讓一點”觸動了雙方。張家聽后,便主動將水泥墻腳退讓了半米。
鄰里相讓中的“禮讓家風”
“你看這樹干,都快長進鄰家窗沿了,夏天擋光,冬天又落葉……”今年7月份,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雙井巷的光家院里,一棵老樹枝繁葉茂,卻讓鄰里間悄悄起了“小疙瘩”。社區網格員李菊英聽說后,立即趕了過去。
“這棵樹陪了我家三代人,砍了真舍不得。”光家雖同意處理老樹,卻愁于找不到專業伐樹團隊。李菊英看在眼里,當天就給介紹了有資質的伐樹師傅。可伐樹時發現,公墻夾縫藏著的小樹可能加劇墻體傾斜,她掏出筆記本算清費用:“公墻是兩家的,砍樹修墻費用各擔才公平。”最后,光家主動掏了900元伐樹費,鄰居也爽快拿出200元,兩家還一起修繕了公墻。
這樣的鄰里相讓,在六尺巷社區可不是新鮮事。今年9月份,南門街一處公墻突然倒塌,3戶居民因修墻費用起了爭執:姚家認為自家受損最輕不愿平攤,另兩戶堅持“共墻該共擔”,修墻之事陷入僵局。社區“兩委”干部第一時間到場,將三戶代表請進“六尺巷·德鄰社”黨群服務站。調解員從“六尺巷故事”說起,引導大家踐行“以禮為先、以讓為賢”。最終三戶摒棄“平均分攤”執念,按房屋受影響程度、受益面積分擔費用。社區還派工作人員監督施工,新墻竣工后,嶄新公墻成了鄰里重歸于好的“見證者”。
課堂與巷陌中的“精神傳承”
10月12日,桐城市圖書館聯合新渡教育集團校新安初中在六尺巷舉辦了一場“說話溫暖·做事感動·為人想念”主題研學,通過“經典解讀+實地體驗”,讓青少年觸摸家風脈絡。
“好家風就像《聰訓齋語》里說的,要好好讀書學本事;也像六尺巷故事里那樣,和人相處多讓一步、少爭一點,待人真誠積德行。”學生衛馭洋在研學日記里寫道。跟著老師走進六尺巷聆聽典故,她對“謙和禮讓”有了新理解:“讓一步能化解矛盾,還能收獲更多友誼。”
10月17日,桐城市第二中學的教室里,“家風家教”教育主題班會正開得熱鬧,同學們人手一本《講給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六尺巷的故事不僅是典故,更是育人的活教材。”教師孫鵬說,他們把故事融進語文教學,放進道德與法治課的案例中,就是想讓孩子們把“禮讓”變成日常習慣。
志愿紅與戲臺前的“新風傳遞”
“各位游客,歡迎來到六尺巷。咱們現在站的地方,就是當年張吳兩家讓出來的六尺地。這不僅讓出了一條巷,更讓出了中國人的謙和勁兒……”在六尺巷景區,今年70歲的戴玲身著紅馬甲,用飽含熱情的聲音,為游客開啟文化之旅。
戴玲是“六尺巷故事”志愿講解服務隊的一員,這支120余人的隊伍里,最小的成員才12歲,最大的年過七旬,至今累計開展講解280場次,服務游客近3萬人次。
“作為桐城人,我想把家鄉的禮讓精神講給更多人聽。”戴玲和隊員們不僅熟悉典故,還琢磨著把黃梅戲融進去——自編自導的《小城故事六尺巷》一上演,就圈了不少“粉”。游客們聽著故事、看著戲,不知不覺就把“謙和禮讓”記在了心里。“以前只知道六尺巷是個景點,來了才懂,這巷子里藏著做人的道理。”來自江蘇的王先生掏出手機,拍了段戴玲講解的視頻,“回去要講給孩子聽,讓他也學學‘讓一步’的智慧。”
戲臺上,禮讓精神也在唱著、演著。今年10月份,桐城市黃梅戲劇團把《桐城六尺巷》再次搬上舞臺。“太精彩了!劇情感人,唱腔動聽。”陜西游客尚靖舒專門來安慶看戲,“以前總覺得‘家風’離自己遠,現在才懂,像六尺巷這樣‘讓一步’的小事,都是在傳承好家風。以后我也要把這種精神融入生活,做個謙和有禮的人。”(李晶晶 金潔)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安徽頻道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