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中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內容包含,小學生篇:人際交往輔導,學習輔導,情緒輔導,兒童表達障礙輔導,問題行為輔導;中學生篇:人際交往輔導,自信輔導,情緒輔導,問題行為輔導,學習輔導,逆反心理輔導,性心理輔導。目錄見下表
以下方式免費領取資料
領取方式
2.輸入「案例」根據提示領取
回復:案例
即可免費獲取資料路徑
目錄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3
人際交往輔導3
她能主動與同學交往了3
他不再膽怯了4
害怕與人交往的男孩6
“我討厭他們”7
學習輔導9
他的學習態(tài)度轉變了9
不寫作業(yè)的孩子11
真才實學是“偷”不來的13
情緒輔導15
“我不要上學”15
他變得開朗了許多16
好發(fā)脾氣的小女孩18
焦慮不安的女孩改變了20
她不再是終日抑郁不歡22
兒童表達障礙輔導24
他說話“卡殼”的現象減少了24
他逐漸克服了表達困撓25
她的語言發(fā)育遲緩27
問題行為輔導29
他逐漸減少了多動行為29
“我是男孩就好了!”31
他減少了上學遲到的行為33
自控力差的男孩子34
喜歡出手的頑童36
中學生心理輔導案例38
人際交往輔導38
還有人喜歡我嗎?38
恐懼異性的女孩40
她變得較活潑開朗了41
他對同學們的談笑不再耿耿于懷43
自信輔導45
害怕照鏡子的女孩子45
他的自卑感減輕了46
她喜歡讀書但又怕上學48
相信自己是優(yōu)秀的50
“我是全班最自卑的人”52
她有膽量當眾演唱了54
他怕見重點中學的同學55
“我原來也有比別人強的時候”57
情緒輔導59
臉上很少見笑容的男孩59
她心靈的天空陰轉晴了61
他能面對現實了63
可愛的女孩又笑了65
她擺脫了“綠眼妖魔”的桎梏66
憂郁的背后68
問題行為輔導71
他抵抗住了游戲機的誘惑71
不敢上學的女孩72
他斷絕了與社會不良青年的來往74
他不再沉迷于游戲機76
蠻漢子變了77
他不再愛打人了79
她增強了自制力82
學習輔導84
他開始用心學習了84
他為何多次出逃86
他不再“挑肥揀瘦”了88
她終于擺脫了作弊的焦慮情緒89
他不再厭學了91
逆反心理輔導93
愛頂撞師長的孩子93
他主動誠懇地向老師道歉了95
性心理輔導97
她走出了早戀的誤區(qū)98
他對異性過份地關注慢慢淡薄100
錯位的性角色102
部分章節(jié)
錯位的性角色
案例介紹
A某,男,初中三年級學生,時常魂不守舍,煩燥不安。雙臂上布滿了一道道用刀片割出的細細的血痕,而且舊痕尚未全愈又出現新痕,同時身上總是散發(fā)出很濃的香水氣味,言行模仿女性。還發(fā)現他從外地郵購了幾本描寫妓女生活、研究同性戀和性愛生活的書籍。
案例分析
家庭原因。A某的生父性情粗暴,平時對A某的母親隨意打罵,A某從小便十分同情母親憎惡父親。父母離婚后沒多久生父患癌癥去世,母親改嫁隨后夫外出做生意,把A某寄養(yǎng)在姨媽家。由于從小生長在女人堆里,長大后渾身上下都是女兒氣息,導致性心理失常。
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多年來,西方和港臺的性文化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大陸。在影視片、報刊雜志里常常涉及到性變態(tài)和同性戀的內容。在此影響下,對A某這樣一類的男孩子來說,則有可能會引起性心理失常。
青春期生理發(fā)育的影響。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提出“青春期戀同說”觀點,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僅會自然萌生出對異性的蒙朧之愛,有時也往往會把這種愛戀之情傾注在同性伙伴身上。
輔導方法
1、對A某進行性心理教育。使他堅定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健康的男孩子,男人就應有男人的陽剛之氣,不應扭捏作態(tài)形似女人。
引導A某認識同性戀的危害。同性相戀從表面看,似乎是兩情相悅,其實不然,因為這種行為是一種變態(tài)性心理,違背了自然本性,不符合人類的正常生理和心理規(guī)律,必然在社會、法律、道德等方面帶來危害和嚴重后果。
引導A某樹立正確的性愛觀和性道德觀。通過具體事例,使A某認識到性心理變態(tài)者的性愛觀往往是畸型的,是不具備真正愛情的內涵的,是不符合文明社會的性道德規(guī)范的。
2、舉行“友誼與愛情”、“情感與理智”等主題班會。引導A某和全班同學明確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和愛情,怎樣控制自己的情感和理智,樹立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的美感。
3、做好與A某要好的同學、班干的輔導工作,動員和指導他們關心幫助A某,休閑時多邀A某散步、聊天,交流有益的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消除他的孤獨與苦悶,在集體的友誼中得到溫暖與情感的補償。
4、A某,有熱心班級工作的長處,利用他的積極方面,讓其擔任班干、學科代表工作,有意增加他的“工作量”,使他通過集體工作,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減輕并轉移他對自身不正常性角色的注意。
輔導效果
通過較長時間大量、細致的輔導教育工作,A某終于比較正確處理了自己的情感。逐漸改變原來不正常的性角色心態(tài)。班干工作盡職盡責,學習與生活基本走上正軌。
情緒輔導
“我不要上學”
案例介紹
張某,男,7歲,某校一(1)班學生。智力正常,家庭經濟一般,父親打散工,母親賣水果。由于張家三代“單傳”,張某又是“獨生子”,父母中年得子,寵愛非常,唯恐學校照顧不周,沒有讓張某接受學前教育,而是一直跟爺爺奶奶在家,也很少與小朋友玩耍。即使偶然與表兄妹來往,爺爺奶奶也過分呵護,甚至擔心他受表弟欺負。張某上學第一天,就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護送,課間又一齊照顧他上廁所、為他擦汗、給他喝水、吃零食……第二天,上課時,張某突然沖出教室大哭:“我不要上學!我不要上學!……”父母只好帶他回家。
案例分析
這是一例很典型的“上學恐懼癥”。究其原因,一是“三代單傳”、又是父母中年得子,特別寵愛,使張某從小養(yǎng)成強烈的優(yōu)越感和依賴性。一旦上學了,失寵感劇增,內心承受不了突然發(fā)生的強烈反差。二是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學前教育,沒有集體生活經驗,一旦面對新的環(huán)境,如校園、老師、同學,就感到無所適從,陌生感驟增。三是由于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庭的溺愛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孤僻的性格和退縮不前的心理,人際關系差,缺少同伴,無法主動與人交往。
輔導方法
1、老師與家長形成共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學校和家庭同時輔導張某參加各種形式的交往活動,通過活動解除張某的怯生心理,感受與人交往的樂趣。
2、為了使張某適時轉移依賴對象,讓張某的父母將其喜愛的零食、小玩物交給老師,當他愿意坐在教室上課時,就由老師給予“獎勵”。同時暫時允許其父親或母親陪伴,以吸引張某進入教室,逐步適應新的環(huán)境。但父母陪伴的時間逐漸減少,兩周后張某由依賴父母轉向依賴老師,以至緊跟老師“寸步不離”。
3、老師通過“獎勵”,大力鼓勵張某與小朋友玩,開始仍由老師陪他一起玩,等他與小伙伴玩得入迷時老師就告訴他:“老師有別的事,不能陪你了。你自己同小朋友玩,好嗎?”然后離去。當他第一次獨立與小朋友玩,老師就有意識地與他一起分享集體生活的樂趣,回味交往的喜悅心情,并當著家長的面贊揚他的勇敢交往。以后,當他每次獨立與小朋友交往時,老師都適當予以贊揚。
4、發(fā)動全班同學主動親近張某,善待同學,關心同學,特別是有意識的指導班干和比較活潑的同學與張某游戲,使其感到集體的溫暖,上學的樂趣。
輔導效果
經過兩個月的輔導,張某上學的情緒已經基本穩(wěn)定,不再出現哭鬧,能自己按時來校上學,課間能與小伙伴玩耍,并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而且書寫比較工整。家長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潑多了,膽也大了。
以下方式可以免費領取資料
以下方式免費領取資料
領取方式
2.輸入「案例」根據提示領取
回復:案例
即可免費獲取以上資料路徑
1、
2、
3、
4、
聲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如已領取,期待您
【星標】或文末點【在看】
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