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淼
美編 / 顧青青
出品 / 網界
9月5日,港股收盤,百度股價收漲1.04%至97港元,盤中一度漲超97.8港元,創下近6個月來的新高。
市場普遍認為,這一輪股價表現不是偶然。從AI新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到蘿卜快跑在全球拿下1400萬次出行服務,再到智能云連續六年市場份額第一,百度正在用實實在在的業績,向外界證明其AI戰略已進入收獲期。
尤其在這一輪以AI為主旋律的技術競爭中,百度似乎終于找準了自己的節奏。
01
AI業務不只“看起來熱鬧”,它是真能賺錢
很多人曾經質疑,百度搞AI是不是只是“講故事”。但百度今年二季度的財報回應了這種質疑,二季度百度AI新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同比增長3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收入不是來自傳統的廣告或云服務分包,而是實打實由AI驅動的業務模塊。
![]()
比如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蘿卜快跑”,目前已在全球16個城市落地,累計提供超過1400萬次出行服務。光是在第二季度,訂單量就同比增長148%。
更關鍵的是,蘿卜快跑已經開始與Uber、Lyft這類國際出行巨頭合作,計劃明年在德國、英國、中東等地區規模化部署無人車。
這些業務能做成,不是因為百度運氣好,而是長期投入的結果。早在2013年,百度就開始投入自動駕駛,2017年更是主動選擇將Apollo平臺開源。當時有人說百度“傻”,把技術開放給別人用。
但現在回頭看,正是這種開放策略,讓百度在國內自動駕駛領域成為事實上的“黃埔軍校”,也從生態中反哺了自己。
![]()
如今,包括小鵬、理想、文遠知行、地平線等多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其核心團隊中都有百度背景的人。這種人才和技術的溢出,反而讓百度始終處在產業的核心位置。
02
智能云不聲不響,但已是六個第一
如果說C端的AI應用還在“燒錢換市場”,那在B端,百度智能云已經悄悄賺了很多年的錢。
根據IDC最新報告,百度智能云在中國AI公有云市場拿下24.6%的份額,連續六年排第一。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相關的招標中也拿了“雙第一”:項目數量第一、中標金額第一。
![]()
百度智能云服務的客戶名單也很說明問題:65%的央企、80%的系統重要性銀行、Top10新能源汽車企業,以及最多重點具身智能公司,都選擇了百度智能云。
比如具身智能企業宇樹科技、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都依賴百度智能云提供的AI開發平臺和千卡萬卡集群的算力支持。
而在游戲行業,網易《逆水寒》中能跟玩家自由對話的AINPC,背后也是百度智能云提供的多模態大模型和技術支持。
這些案例說明一件事:百度智能云不是靠低價搶市場,而是真正用技術能力綁住了客戶。尤其是在大模型、自動駕駛、機器人這些高門檻領域,你能找到的服務商本來就不多。
03
搜索沒死,它用AI的方式活過來了
過去一兩年,很多人說“搜索被AI取代了”,但百度好像沒認命。
百度做了兩件事:一是把搜索自身AI化,比如在搜索結果中大規模嵌入AI生成內容,目前64%的移動搜索結果已經由AI實時生成;二是推出獨立AI搜索App“梯子AI”,主打無廣告、純智能搜索。
![]()
這些動作起初被一些人看作“冒險”,因為會沖擊百度原有的廣告收入。第二季度,百度網絡營銷收入確實同比下降了15%,但用戶并沒有離開。相反,百度App的月活躍用戶數還在增長,達到7.35億,同比增長5%。
更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百度還計劃推出AI生成廣告,它不是傳統展示廣告,而是用大模型生成個性化、原生形態的廣告內容。
如果做成,這可能才是真正屬于AI時代的廣告模式。
總結
AI業務驅動增長,百度打贏了上半場
從財務上看,百度AI新業務跨過100億門檻、智能云保持領先、自動駕駛穩步全球化,這些都讓投資者看到了清晰的增長路徑。
而從技術布局看,百度從芯片、框架、大模型再到應用的全棧能力,正在不同業務中形成協同。
更重要的是,百度似乎找到了一種“接地氣”的AI商業化方式:不做空中樓閣的技術炫耀,而是把AI做進搜索、放進云里、塞進車中、用在直播里。哪怕短期收入受影響,也堅持用AI重構產品。
很多人曾經說百度“錯過了一個時代”,但在AI這條更長的路上,百度好像終于找回了自己的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