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2日是預防出生缺陷日,今年活動主題是:關注孕期營養,孕育健康未來。旨在引導育齡人群和孕產婦增強營養健康意識,掌握營養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治知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科學孕育健康新生命。
![]()
為進一步加強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深入推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和健康中國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聯合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 組織制作了《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共 20 條,涵蓋了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兒童各階段,供廣大群眾特別是育齡夫婦學習使用。
(6)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
孕前和孕期應當避免接觸鉛、汞、苯、甲醛、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避免接觸放射線。不宜密切接觸貓、狗等動物。
有毒有害物質可以通過呼吸、飲食、皮膚接觸或其他途徑進入體內對母嬰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簡單來說可分為物理、化學及生物有害物質。物理物質如X線、CT及腫瘤放療等放射線在達到一定劑量后可造成胎兒死亡、染色體斷裂及惡性腫瘤的發生。化學物質包括重金屬、甲醛、農藥甚至某些藥物等,在備孕期接觸會增加不孕、流產等風險;在孕期接觸會顯著增加胎兒畸形和其他不良妊娠結局等風險。生物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各種病原體,如備孕期或孕早期女性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病原體,均可能導致胎兒出現畸形。
卵子的生長發育周期約為85天,因此孕前3個月及早孕期女性應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識別和遠離潛在的有毒有害物質,不進行非必要的放射性檢查;接觸寵物時戴手套、勤洗手;烹飪時煮熟食物;有用藥需求時,務必咨詢醫生。
(7)計劃懷孕的夫婦應當接受孕前優生健康檢查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是指在計劃懷孕前3-6個月夫妻雙方進行的醫學檢查,能夠及早發現可能影響孕育的風險因素,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發生風險。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需要夫妻同時進行,主要提供?優生健康教育;?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特別是生殖系統檢查;?臨床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型、肝功能、腎功能、空腹血糖、乙肝表面抗原、梅毒抗體、艾滋病檢測等;超聲?影像學檢查?;?風險評估和咨詢指導;?早孕和妊娠結局跟蹤等服務。
通過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發現影響生育的疾病或風險因素,為夫婦提供個性化的備孕建議,可以降低遺傳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從而提高孕期健康和寶寶出生質量。
我國政府為備孕夫婦提供免費的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大家可到當地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咨詢相關政策。
(8)有遺傳病家族史或不良孕產史的夫婦應當到醫療機構接受針對性的咨詢指導
遺傳病家族史是指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中出現從父母遺傳到子女身上的缺陷或者疾病,通常與基因有關。在一個家族中首先被確診或懷疑患有某種遺傳病的個體被稱為先證者。
夫婦任何一方有遺傳病家族史,應該在孕前到醫療機構就診,以便有充足時間進行先證者的遺傳學診斷。醫生需要收集詳細的家族疾病情況,并針對先證者做遺傳學的相關基因檢測。若明確為某種基因疾病,則需要檢測夫妻雙方是否攜帶此基因,并為后續的生育提供指導,如建議攜帶致病基因的夫婦懷孕后進行胎兒產前診斷或采用輔助生育技術(第三代試管嬰兒)選擇正常胚胎受孕等。
不良孕產史是指懷孕或生育時曾出現過異常情況,包括孕婦曾經發生孕期合并癥或并發癥,或者發生過流產、死胎、死產、早產、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等。有不良孕產史的夫婦應在下一次懷孕前進行孕前檢查,專科醫生會根據不良孕產史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及咨詢,如檢測夫婦雙方染色體、生殖系統情況等,規避或糾正相關病因,為下一次懷孕制定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以免重復出現類似的不良情況。
(9)積極治療自身疾病,維持良好孕育條件
疾病會影響夫婦健康生育,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糖尿病、甲亢等疾病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流產以及孕婦的分娩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高血壓患者妊娠后可能出現子癇前期、子癇等嚴重并發癥,對母胎均會造成不良影響。患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孕婦,可能會出現流產、胎兒生長受限或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同時增加了子癇前期等發病風險。
醫生會對疾病進行全面評估,對病情平穩可以備孕者,會了解治療情況及服用藥物是否對孕育產生影響,必要時需調整用藥;對病情不平穩不具備備孕條件者,會指導積極治療及監測,需待病情穩定后再指導備孕。
在計劃懷孕前,應進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了解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因患有慢性疾病者妊娠后母兒風險增加,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自身疾病,并按照醫生指導,待疾病治愈或病情穩定后再備孕。妊娠后需積極進行多學科管理和治療,在醫生指導下科學用藥,適當增加產檢次數,密切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保證母兒健康。
(10)孕期謹慎用藥,必要時應當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孕期患病可能會對母親和胎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孕婦患病應當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既不要擅自用藥,也不要因過度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而拒絕服用必需的藥物。
藥物在孕期可能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在12周之內的妊娠早期,此時胎兒的各器官正在分化形成,是致畸的敏感期。多種藥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鎮痛藥、抗抑郁藥和抗癲癇藥等,均可能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因此,孕婦切忌自行用藥,應嚴格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醫生會綜合評估孕婦的病情和胎兒的安全性,優選對母兒影響最小的藥物,對于慢性病如哮喘、高血壓或甲狀腺疾病,通常會選擇更安全的替代藥物或將藥物控制在最小有效劑量。雖然各種中藥和營養補充劑被視為“天然”選擇,但因成分復雜且機制不明確,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此外,孕期如果確實生病了,也不應該諱疾忌醫,有許多藥物在孕期使用都是安全的,未及時治療的病癥可能對母胎帶來更大風險。在疾病控制與藥物安全之間,醫生會幫助孕婦做出最佳決策,以保障母胎健康。
來源: 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