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結論,百分百會崩,回旋鏢終會來。
但不是郭麒麟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而是這個社會變了,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觀念會隨著時間和年齡或大眾而改變。
![]()
就像明星之前營銷辛苦努力的人設,網友會跟著心疼一下,覺得人家夜以繼日的連番轉確實不容易。
但高以翔事件一出,網友正在義憤填膺,另一群明星卻搞出了“一個演員的意外死亡是全行業的悲哀”的話題。
本以為他們是為高以翔發聲,結果人家來了一出“演員是高危職業”,可想而知,大眾的怒火從藍臺轉到了他們身上,你被眾星捧月卻道自己高強度,底層人哪個不比你們舍命活著,沒過多久,明星日賺208出來,這一人設徹底涼涼。
![]()
同時還有內娛都是資本家的丑孩子的推波助瀾。
你以為他們是普通人,拒絕潛規則,在洪流中搏殺出來,實際上,人家不是世家門閥就是各種二代,所謂努力,都是背景,奮斗是幌子,圈子是核心。
《生還》首映禮,高群書當著所有人面介紹片中的小演員:“這個小演員家里特別有錢,十幾億幾十億的資產,就是想體驗一下生活的殘酷和戰爭的殘酷,特別值得敬佩”,此話一出,再次坐實內娛沒普人。
![]()
時至今日,沒有一個明星的團隊繼續營銷努力辛苦的人設。
為與大眾共情,都說自己不幸苦,幸苦的是工作人員,他們忙前忙后,自己只需要出鏡幾分鐘就完事,或是你憑什讓別人了解你的辛苦,大家都很辛苦。
苦難敘事崩了,但其他明星做什么了嗎?沒有,只是因為這一套玩不轉了。

再看黃渤,他的高情商現在儼然偏向貶義詞。
對比前后,黃渤的說話風格其實沒有什么變化,還是以前那個樣子,貧逗有趣,為何風評反而變差了?
底層邏輯很簡單,這兩年演技油膩了,作品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小人物不演了,盡演些與自己形象不符的角色,觀眾自然難以接受,口碑隨之跌落。
![]()
同理,流水線張譯式角色。
近些年的所有角色都是沒事整兩句俏皮嗑,跟老婆膩歪膩歪,跟女同事拌拌嘴,跟男同事瞪瞪眼睛,有事了顫顫嘴唇,嘴唇最好干巴點,起皮了最好,表情再擰巴擰巴,再整兩句聽不出來是啥口音的臺詞,全劇終。
他們違法亂紀,偷稅漏稅了嗎?沒有,但他們在大眾眼里的輿論環境卻大不如前,因為他們藝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就是他們的災。
![]()
我們在某一階段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明星身上。
認為他應該是什么樣的人,當我們的閱歷增加,在另一階段就會覺得當初的自己真傻。
就像電影類型的變化,從主旋律、現實主義、女性主義變成了而今的牛馬經濟,可見事物是動態的。
人也是如此,喜歡不是一輩子的事,大都是三分鐘熱度,可能上一秒你覺得某某是好人,下一秒刷到某個短視頻,某某就成了壞人,某某還是某某,但你已經不是上一秒的你了。
![]()
郭麒麟的邏輯與他們是一樣的。
他有刻意立過很慘,不受待見的人設嗎?不一定,但通過自己上綜藝所談,他人口述,以及相聲、影視劇中呈現的內容來看,他符合“莫欺少年窮”的設定,跟男頻、女頻小說中的主角似的。
一個少年從小備受打擊,爹不疼娘不愛,社會上坎坷不斷,但自身不氣餒,刻苦耐勞,終于突破階層,從弱到強,強大之后也沒有疾世憤俗,而是謙遜有禮,謙謙君子,簡直完美爽文文學。
![]()
在相聲里,郭麒麟和于謙搭檔。
郭麒麟說:“我拿您當我親爸爸一樣”,于謙答:“那是,應該是這種關系”,郭麒麟又言:“真的啊,我有什么話都告訴您,我爸爸對我不好。”言罷,于謙低頭默淚。
![]()
在綜藝里,郭麒麟被采訪。
他說:“和我爸我媽朝夕相處的徒弟比起來,我確實是個客人。沒有自己的毛巾,沒有自己的牙刷,沒有自己的床,沒有自己的房間,那不是客人是什么呀。”
![]()
“什么事還都給我搞特殊化,別人都好了,你就不能好,打羽毛球我摔倒了,我哭我為什么哭,因為我倒在草叢里沒有人來扶我,我看著他跟別的孩子還在打,還很高興。”
![]()
“他讓我吃菜,把白菜倒到我的碗里我哭,我哭不是因為把白菜倒碗里才哭,我是因為大家都有椅子坐而我只能坐在樓梯上,一個人吃我不愛吃的飯,我覺得我難過。”
![]()
兒徒燒餅說:“萬幸是林林,換一孩子,可能人回來人說一句你上我們家住干嘛,真給我們這么一句,真是怪難受。”
![]()
郭德綱自己也說:“在我家里,每天十幾個徒弟都來,郭麒麟到今天都是如此,吃什么先得問,爸爸這個我能吃嗎,不行,他們吃完你再吃。”
![]()
現實里,郭德綱讓郭麒麟輟學,相聲里,郭麒麟說自己初中三年,年級前十。
現實里,郭德綱對郭汾陽百般疼愛,從不提挫折教育,相聲講一半二兒子上臺,郭德綱沒有呵斥,只有歡喜。
![]()
電影里,《脫韁者也》的主旨是父親欠我一句道歉,我的爸爸到底愛不愛我?我的爸爸可能愛我吧。
這是郭麒麟首部主演的電影,德云社自上而下,包括郭德綱在內,幾乎沒有一個人為郭麒麟吆喝一下。
![]()
這些信息結合在一起能拼湊出什么?郭麒麟受親爹后媽欺負,一個人孤苦無依,惹人心疼。
郭德綱又是一副封建做派,王惠一臉刻薄,還鬧出曹云金要漲工資,生日宴會上給曹云金下跪的坊間傳聞,郭德綱還怒斥其欺師滅祖,郭汾陽吃的腦滿腸肥,惡人形象,一家子都占了。
因此折射出了那句現代語境嫁接的話,郭麒麟在臺上說:“我來春晚跟我爸一起獻藝屬于是堂前盡孝”,傳統俗語一般接的是“膝下承歡”或“富貴何曾到九泉”,強調陪伴與盡孝要趁早。
但網友腦補出了一場大戲,堂前盡孝下一句變成了屋后不相往來,來為這些信息添磚加瓦,讓郭麒麟的人設更貼近自己的情感投射。其實,這兩句話前半句出自《孝經》"生事之以禮"的孝道準則,后半句源自《道德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哲學意象,八竿子打不著。
![]()
于郭麒麟而言,一開始是好事,一無所有變得出人頭地,大家都喜歡,但時間一長,還是這一出就會出問題。
現在的大環境是經濟下行,大家沒錢,天宮特權,大家沒權,階級固化,晉升無望,人們看待人事物的思想就會翻天覆地。
原來覺得大林子多可憐,后面一想,你爸是郭德綱,你師父是于謙,你自己財富自由,日賺208,你有什么可慘的,正如《茶館》所言:“我愛咱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呀。”
一如在中年危機賽道吃盡紅利的徐崢,客觀來講,《逆行人生》算不上爛片,但一句“花錢看富人演窮人,電影結束,我回歸現實,他更加有錢”,這個標簽一貼再逆天的公關都無能為力,事實上,哪部電影不能用這句話總結。
![]()
郭麒麟目前就處在這個尷尬階段。
當大眾以此視角代入之后,郭麒麟就得交出硬實力來匹配你的所得。
但看過郭麒麟作品的觀眾都知道,大林子的演技一般,代表作等同于無,長相也一般,還不注重身材管理,久而久之,這些東西被放大,郭麒麟的人設就崩了。
![]()
《脫韁者也》是另一個開始。
無論宣發怎么碰瓷他們的父子關系,還是片中時不時的提一嘴,會發現觀眾不買賬了。
他們一家子的事不關起門來自己解決,老是放在鏡頭面前反復炒,陳芝麻爛谷子都嚼爛了,會發現觀眾不待見了。
造神毀神一瞬間,郭麒麟貌似也覺察到了這一變化,不管老郭怎么在媒體面前卑微求全,或是當著大家面道德綁架,郭麒麟一概以太極回之。
最后一蹦跶,沒有效果了,就該考慮轉變了,所以這個人設崩,對現在的郭麒麟來說是好事,到了拼真本事的時候了,誰能吃紅利吃一輩子啊,誰又能粉誰一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