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吃餃子嗎?
你對餃子又了解多少呢?
![]()
在北方,每逢佳節,廚房里總會響起清脆的搟面杖聲,一張張圓潤的面皮在巧手中翻飛,裹上鮮美的餡料,捏成月牙般的形狀。
![]()
在熱氣騰騰的鍋里,一碗碗餃子在期盼中出爐。
![]()
而在南方,餃子所寄托的“深情厚誼”或許不如北方,但是它依然是人們最喜歡的傳統美食之一。
![]()
那么,餃子是如何誕生的呢?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問題~
一只“嬌耳”的起源
東漢寒冬,長沙返鄉途中的張仲景目睹百姓雙耳凍瘡,心生不忍。
![]()
這位“醫圣”支起大鍋,將羊肉、辣椒與驅寒藥材熬煮后包入面皮,因形似耳朵,所以稱為“嬌耳”。
![]()
張仲景把“嬌耳”分給病人食用,據說他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稱為“餃子”或“扁食”。
![]()
關于餃子的起源,還和女媧造人的神話有關。據說女媧用黃土造人,泥人的耳朵很容易掉,女媧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泥人的嘴里咬著。
![]()
后人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用面皮包上餡,做成耳朵的形狀,讓人吃下去,這樣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
![]()
傳說歸傳說,餃子的歷史還需要考古證據的證明。在新疆吐魯番的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餃子,形狀也和今天的餃子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至少在唐代,西部地區的人們已經吃上餃子了。
![]()
從角子到餃子的千年演變
在美食文化相當豐盛的宋朝,餃子被稱為“角兒”,已經是市井生活中很常見的食物,在汴京等大城市的飯館里也有餃子售賣。
![]()
“餃子”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元朝。
元朝太醫忽思慧寫的《飲膳正要》中也記載了“扁食”。有一種說法是,在這一時期我們的餃子影響了中亞、東歐等地的飲食,衍生出了類似餃子的食物。
![]()
到了明朝,餃子被稱為“餃兒”、“水點心”等,吃餃子的習俗也已經普及開來。
![]()
餃子在清朝時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特別是后來北方除夕夜吃餃子的習俗正式固定下來,成為了過年最重要的飲食習俗之一。
![]()
清朝文獻中也明確記載了“每當元旦,則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意思是每到正月初一,不管是貧富貴賤,大家都會用白面做餃子吃。
![]()
此時餃子也進入宮廷,成為宮廷的重要美食。據說乾隆皇帝也難抵餃子魅力。他每年除夕享用四只餃子,其中一只是素餡的,因他信奉佛教,以此示虔誠,祈愿新年平安素凈。
![]()
藏在餃子里的祝福
先來說說“餃子”這個名稱。
古代一天是十二時辰,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兩天之交(舊的一天結束,新的一天開始)。而“餃”與“交”諧音,有“更歲交子”之意。所以除夕夜子時吃餃子,就寓意著辭舊迎新,吉祥如意。
![]()
再看看餃子的形狀,很像元寶是不是?因此,過年吃餃子,就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
![]()
人們還會在餃子里包入硬幣、花生、糖等吉祥物:吃到硬幣預示來年發財,花生代表健康長壽(花生又名長生果),糖塊則象征日子甜蜜。
![]()
這些都為吃餃子增添了許多趣味與期許。
此外,北方地區正月初五“破五”吃餃子的習俗,寓意“捏住小人嘴”,讓一年遠離讒言,諸事順利。
![]()
如今,餃子已從一種簡單充饑食物,演變為承載傳統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號。
![]()
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有人是單純為了它的飽腹美味,有人則是飽含著美好的寄托。
而你,又是抱著怎樣的情緒來吃餃子的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