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上城士》雜志
東南網11月7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記者獲悉,省文旅廳將聯動抖音千萬級粉絲非遺達人探尋八閩大地頭頂上的浪漫,深入福州、泉州、寧德、龍巖、南平等地,實地探訪并策劃“頭上花園”系列內容,從歷史起源、民俗文化、技藝傳承、妝束美學等多維度展開,全面呈現福建“頭頂上的美學”。
泉州簪花、福州軟木畫、三條簪等地域特色頭飾,宛如璀璨星辰,散發著迷人的光彩,編織出了一場令人陶醉的文化綺夢。“頭上花園”不僅是美的象征,更是福建人民精神信仰與生活智慧的凝結。本次事件聚焦非遺頭飾,打造“頭上花園”文化IP,通過新媒體傳播與文旅融合,讓傳統非遺“活”起來、“走”出去,進一步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與旅游吸引力,讓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以“可佩戴的生活美學”姿態,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華。
當下的“頭上花園”正成為頂流文化符號。福建“頭上花園”搭乘著網絡的快車,一躍成為了熱度爆棚的“頂流”,正迎來全民追捧的黃金時代。泉州簪花,從2023年爆火以來,每一年的熱度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程度,就像夏日里突然綻放的絢爛煙花。抖音上,那些簪著嬌艷花朵、笑容甜美的視頻,點贊量動不動就破百萬。
趙麗穎一組佩戴軟木畫頭飾的照片,發間微縮亭臺樓閣與松鶴相映成趣,瞬間引爆社交平臺,在福州旅拍圈興起。小紅書上,一篇篇精美的軟木畫發飾種草筆記,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許多人被軟木畫那細膩逼真的工藝所折服,不遠千里來到福州,就為了親手挑選一款屬于自己的“頭上花園”。
![]()
圖片來源:遇見福州
文化新寵三條簪得益于眾多明星同款也得益于文化博主的傳播。博主江尋千以短視頻記錄銀料澆筑、紋樣鏨刻的全過程,還原舊時福州女子的簪飾日常,“刀光簪影”的古韻讓網友直呼“中式審美太高級”。在抖音上,三條簪相關話題播放量已突破4億次,甚至有以三條簪為主題的影視短劇,被網友稱為這才是短劇的正確打開方式。“頭上花園”除了大眾熟知的泉州簪花、福州軟木畫和三條簪,八閩大地還有很多“頭上花園”在悄然綻放,這些頭飾以非遺為骨,在歲月中沉淀出獨特的文化肌理,如今更成為文旅融合的鮮活注腳。
閩東群山中的畬寨里,婦女們的發髻上頂著一座“銀飾花園”——這便是畬族“鳳凰裝”的靈魂所在“鳳冠”頭飾。作為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的畬族服飾核心組成,它以銀為骨、以珠為綴,將民族圖騰與生活愿景編織成發間的盛典。
![]()
圖片來源:省文旅廳
湄洲灣的晨霧中,身著海藍斜襟衫的湄洲女走過碼頭,她們發髻上的銀釵與紅繩在陽光下流轉,宛如一艘艘待發的帆船—— 這便是被譽為“媽祖髻”的湄洲女頭飾,這座帆影綴頭的“平安花園”,以船為形、以信為魂,承載著海洋民族的平安祈愿。
龍巖永定土樓的天井旁、三明寧化的梯田邊,頭戴尖頂涼帽的閩西客家婦女穿梭勞作,垂落的靛藍褶布映著青山,恰似從山地間生長出的“移動綠蔭”,作為閩西客家的標志性頭飾,它在傳統客家涼帽基礎上,融入山地環境適配設計與藍染工藝,藏著閩西客家人的生存智慧。
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茶園里,頭戴彩格布巾的茶女穿梭于巖骨花香之間,頭巾邊角隨采茶動作輕揚,靛藍與粉紅的色塊映著青翠茶壟,恰似鋪在發間的“流動茶席”,作為與武夷巖茶共生的“頭上風景”,它以茶染為魂、以勞作需求為骨。
從福州的三條簪到泉州的簪花,從閩西的藍染綠蔭到武夷山的茶染布巾,福建的“頭上花園”從未停止生長,這些綻放在發間的“花園”,早已超越裝飾本身。它們是流動的非遺展廳,是地域文化的活名片,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