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節氣。
“立”,即開始的意思;“冬”,表示“終”的意思。老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意思是立冬到,冬天就真的來了,水一天比一天冷。
在古代,立冬是10月的大節,民間有大祀,補冬,圍爐煮茶等習俗活動。如今,立冬仍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有諸多的習俗活動和養生講究,一起來看看。
![]()
一、立冬,為何如此重要?
在古代,立冬是個大日子,其重要程度不亞于如今的過年。
《禮記·月令》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即立冬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迎冬”。
![]()
為何如此隆重?
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立冬不僅被視為冬季的首日,還一度被視為歷年之首。
此外,古人講究“順時而為”,立冬是季節轉換的關鍵節點。從這天起,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態,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要隨之調整。為此,立冬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氣節點。
![]()
在民間,立冬的儀式感,融入在生活的細節。
北方人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南方人則認為:“立冬補冬,補嘴空”。
大江南北,不同的習俗,同樣的期盼。
這些習俗背后,藏著我們先人順時而為的思想,在恰當的時間,用恰當的方式,順應自然規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
二、南北立冬習俗
說到立冬習俗,南方和北方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老話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北方,立冬吃餃子是雷打不動的規矩。北方人覺得:“不吃餃子,這立冬算白過了!”
而南方人則表示:“喝碗熱湯,比啥都強!”
餃子在南方的流行度不高。南方人的立冬節氣,一般選擇煲湯、吃肉。正所謂,“立冬補冬,補嘴空”,南方人把食補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
比如廣東人,喜歡立冬煲一鍋暖暖的滋補湯。
立冬為什么要吃餃子呢?習俗從何而來?
相傳,與醫圣張仲景有關。
東漢時期,寒冬時節,張仲景在路過家鄉途中,目睹了許多百姓耳朵凍傷,于是便叫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將羊肉、驅寒等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分給這些貧困的百姓。
![]()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后,渾身暖和,耳朵發熱,凍傷很快就好了。后來,“嬌耳”演變成了餃子,這份溫暖也穿越千年,來到了我們的餐桌。
那么,又為何強調立冬進補呢?
古人認為,冬天是儲存能量的季節。人體在立冬開始進補,給身體“儲存能量”,可以為抵御嚴寒做準備。
![]()
怎么補才科學呢?
俗話說“立冬吃羊肉,一冬暖融融”。冬天寒氣重,可以多吃羊肉,羊肉性溫,能御風寒。而且這時候的羊肉最肥美,營養價值也高,是立冬進補的不錯之選。
![]()
除了羊肉,雞肉、牛肉也不錯,能為我們補充優質蛋白,增強抵抗力。
除了肉補,蔬菜方面,根莖類蔬菜也是不錯的選擇,蘿卜、紅薯、山藥這些長在土里的蔬菜,最適合冬天吃。
中醫認為“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根莖類蔬菜吸收了土地的陽氣,有滋養補氣的作用。
![]()
此外,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等,這些黑色食物,也是冬天的“寶貝”。
三、立冬養生,起居與運動
老祖宗的很多養生智慧,至今仍然適用。
起居: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黃帝內經》教導:“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古人沒有鬧鐘,人們的作息跟著太陽走。
冬天黑得早、亮得晚,晚起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避開清晨的寒氣,保護陽氣。這在現代睡眠醫學中,其實是符合生物節律的智慧。
![]()
運動:動靜結合,不宜大汗
“冬練三九”不是讓我們在寒冬里拼命運動。古人講究冬天要“藏”,運動以微汗為宜,避免大汗淋漓導致寒氣入侵。
太極拳、八段錦這些傳統功法,都是冬季不錯的運動選擇。
情志:安靜內收,不宜妄動
冬天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要大悲大喜。就像大自然把生機都藏起來一樣,我們的精神也要內收、靜養。
參考資料:任崇喜著. 節氣 中國人的光陰書[M]. 2016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我們一起聊聊。
圖片來自網絡及AI繪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