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的積極順序是不可破壞的。作為可以當官的士人,他們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地位很高,而那些可以作為政府官員的士人則擁有著更高的地位和財富。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官員是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財富的,而在官員之中也有著所謂的階層,可以前往京城做官對于每一位官員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天子腳下四品官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在這里的官員無一不是品級極高的存在,他們相對于在外地做官的官員來說,有著更高的地位和優越感。
![]()
但是人們所不知道的是,這樣的現象在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被徹底打破了,京官反而沒有外官舒服。有很多在京城做官的官員家中條件非常窮,甚至有部分官員揭不開鍋,像一個乞丐,這就引起了人們的不解?
要知道官員的俸祿是固定的,朝廷每年給官員的俸祿是足以養活自己一家人,更不要說大部分的官員都有額外收入,在人們眼中官員應該是個很體面的人,不為錢發愁的人。
康熙8年朝廷的監察御史趙璟給康熙帝上了一份奏折,奏折的內容則讓后世人驚奇。奏折中趙瑾向康熙帝描述了京城官員生活的貧困情況,表達了京城官員貧困異常,希望皇帝可以增加京城官員的俸祿,從而改善這種現象。但可惜的是當時并未引起重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為什么清朝京城官員貧困?
![]()
京城官員開銷種類多
- 1、聘請轎夫、傭人、仆人等,工資賞錢開銷大
一般來說都是有轎子接送,這就需要官員自己聘請轎夫。而且在官員的住宅之中,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由下人去做,官員作為朝廷聘用的人員,他們是不應該去做一些勞苦的事情,這是一個官員的體面。
所以這些仆人、傭人等,都需要支付工資,而且每到三壽五節免不了還要給些賞錢,這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其中李慈銘當時為了打賞,不得已把自己的皮襖都給典當了。此前做京官的曾國藩因為窮困而被下人看不起,干脆主動"炒了曾國藩的魷魚",讓曾國藩相當尷尬氣憤,因此還寫了一首《傲奴詩》,最后卻不得不承認:"誰知傲奴乃過我",連個奴子都比我厲害了。
![]()
- 2、官場“潛規則”眾多,人情世故復雜,隱性支出多
在京城做官的官員大多數都有關系,要么來自同一個地方,要么來自于同一屆科舉,甚至有一部分人來自同一個老師。
而這些人為了維持各自的關系,經常組織聚會,而在每年的節日到來也免不了互相贈送禮物。
出于維護應有的人緣體面,所贈送的禮物不會太寒酸,每年光這些支出就高達100多兩白銀,這還算是比較少的了。
- 3、請客吃飯不能少,宅子的門面裝飾花銷大
作為京城官員,前來拜訪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家中的宅子就不能太差,該有的裝飾應有盡有,有時候還要擺上一些稀罕物件,這是一個朝廷大員的臉面。
每年光是這些支出就已經不菲,再加上京城官員之間喜歡聚會,文人雅士之間京城討論詩詞歌賦,看上去是高雅興趣愛好,但實際上每一次都要花錢。
而當時可沒有什么AA制,大部分都是由參與者輪流掏錢,有的時候是誰組織誰掏錢。
到了逢年過節,大擺宴席,請戲班,同僚之間的聚會更是少不了。
![]()
這一現象,在張宸的《平圃遺稿》和李慈銘《越縵堂日記》都有詳細記載。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不去參加聚會,舉辦聚會,和官員們打好關系,那么你就會逐漸被排斥出這個圈子,對于這些一心想著升官的人來說可謂是莫大的打擊。
無論你是軍機大臣還是個四品小官,維護各自的圈子是必須的。
道光年間出版的《都門紀略》有詩曰:“家居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
最怕人情紅白事,透露了京城官員雖不擺架子,但是他們要由于身份相匹配的體面,該有的物件一樣少不了。
京城官員的俸祿少
當年給曾國藩做過幕僚的薛福成曾經說過,清朝京城官員的俸祿不及漢唐時期的1/10,遠遠不及在外做官的收入。
這主要是因為外地官員都有所謂的“養廉銀”,這是耗羨歸公給外地官員帶來的福利,但是京城官員并不享有,這使得京官和外官之間的收入差距其實并不大。
雖然,從乾隆時期開始京城官員就實行“雙奉制度”,但依然是杯水車薪,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
![]()
京城之地有“油水”的差事少
在京城做官不比在外地做官,由于是在天子腳下,監察御史都盯著這些官員,因此一般情況下不敢明目張膽的貪污。
而且像一些可以撈油水的差事太少,比如在戶部做官,他們就很舒服,因為有戶部官員的餐費補貼是其他部門的16倍。
清朝后期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戶部官員每年憑借著買官賣官的收入就可以得到很多錢。這一點從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可以在戶部尚書的家中收出100萬兩便可知一二。
京城各個銀庫之間的負責人和監督人也是一門有油水的差事,他們往往監守自盜,從國庫中盜竊,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貪污案中就查出有人從國庫中盜走了900萬兩。
雖然管控較嚴,但依然逃脫不了被偷盜的命運。這樣的差事在京城中是比較少的,而且風險系數大,大部分官員是不會接觸。
俸祿少而支出大,京城官員如何生存?
當然“貧困”的京城官員也不是說沒有辦法生存,在京城做官自然有在京城做官的好處。
那些在外地做官的官員們想要進一步提升仕途,就必須和京城官員打好關系。因此每年夏天都會有美其名曰的冰敬每年冬天又會有所謂的炭敬,而在平時也有別敬。
這一年多次孝敬也能夠讓京城官員得到一筆不菲的收入,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基層官員可以保持自身體面的重要原因。因為有人來孝敬他們,雖然這是賄賂吧,但是由于整個京城官員都有這種現象,所以大家們都默認了。
![]()
而一些不愿貪腐的清官就難以生存,他們雖然不齒這種現象,但是也僅限于自己不收。
如果公然禁止這種現象,那無疑是在挑戰所有京城官員的生存權,即使你是皇上也不能這么做。
清代名臣張鵬翮家中宅子都沒有,過的生活就跟苦行僧一樣。于成龍因為常年吃不到肉,被大家稱為于青菜。在其去世之后,遺物僅有綈袍一襲,靴帶二套,粗米數斛,鹽豉數器,白銀三兩。
最慘的是嘉慶皇帝的師傅朱珪,作為皇帝的老師,應該來說是不愁吃喝。但是朱珪去世之時家中只有一床被褥,一些書籍,難以想象其貧困條件。
這就是清朝清官們的生存條件,既要維系該有的體面,又不愿意貪腐,因此生活極其貧困。
清代官員戴璐在《藤陰雜記》中記載,工部官員張衡居然連飯都做不起來。而清朝這類官員的代表人物就是光緒時期的劉光第,他在受到重用之后,對于手下人也不打賞,一些官員之間的聚會也不參加,同時對于外官的孝敬也一概不收。而對他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由于沒有錢每天上朝只能步行數十里,這也是我中華2000年未有之奇人。
![]()
這些清官已經是品級很高的官員,他們的俸祿要比一般的官員更多,而且經常可以得到皇帝的一些賞賜,連他們都過得如此凄慘。更不要提那些品級很低的清官,他們在生活中可能要更為凄慘。
李慈銘日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一個刑部主事貧瘁不堪,門庭蕭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
這些中下階層的官員生活要更為貧困,雖然史書中沒有描寫,但是清朝不少的文獻中都有這些官員生活的文字敘說,康有為的總結則更顯得精辟,如下:
“京官寒苦,尤世所無。即大臣歲人僅數百金...故自大學士至于七品京曹,茍非望得總裁、主考、學政、房官閱卷之差,以認門生,收贄敬、冰敬之金,部曹借捐官印結之人,殆皆餓死。”
![]()
在古代可以讀書做官的人家庭條件一般都不錯。其中有一些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家中資產頗多,再加上家中有人經商掙錢。對于這類家境條件優越的官員來說,他們可以在進程之中很好的生存。
父輩留下來的積蓄可以讓他們去體面的生活,而對于他們來說外地官員的孝敬可要可不要,但是這樣的官員也只是少數。
畢竟要做到這一步那得出生于名門望族才可以做到,或者是皇族出身,否則也很難稱得上家境優越。
結語
總體來說,在清朝做京官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他們的工資俸祿是封建王朝中最低的一個。
相比于漢唐時期差距很大,大部分的官員憑借工資是很難生存的。不過好在每年都有外地官員的孝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體面生存。
而一些貪腐的官員甚至可以活得更舒服,但是這對于清官來說不是一件好事,由于不愿意接受貪腐,只依靠自己的工資確實難以在京城生活,所以啊在清朝想要堅持自己的操守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呀。
參考文獻:
《平圃遺稿》
《李慈銘日記》
《越縵堂日記》
《給曾國藩算算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