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我前陣子去看了大熱婺劇《三打白骨精》(精彩,推薦,沒有觀賞門檻,非戲迷友好),這出新編戲在網絡上有一段非常出圈的表演,就是白骨精的變裝——


8月24日鎮海大劇院演出拍攝(視頻轉GIF)
相比我們所熟悉的川劇變臉僅在面部有所變化,婺劇《三打白骨精》的變裝還增加了服飾的變化,網上將這種稱作“帽衣變臉”(也有稱“衣帽變臉”),并冠以“瀕臨失傳的非遺絕技”之名。
雖然這些內容都是正經媒體發出的,但很遺憾,他們在“非遺”上又一次胡說八道了。
![]()
![]()
![]()
“帽衣變臉”的媒體宣傳
為啥是“又”呢?之前在《》里就舉例過,之前媒體大肆報道的“火壺”表演就不是非遺,很不幸,上面截圖的這些正經媒體都中了,相關內容都還保留著(寫這篇的時候專門去一一搜了)。但畢竟只是把非“非遺”的說成“非遺”,不算最丟人的,在“非遺”上各種以訛傳訛、制造謠言都快成很多正經媒體的特長技能,并且擅長把沒有的事兒當成新聞發,轉發擴散后被piapia打臉后就會把原來的內容刪除,再搖身一變指責是網友們如何如何、一頓甩鍋才是最惡心人的。
![]()
![]()
B站@小Q不是導盲犬 視頻《徹底打假:“韓國申遺溯源”謠言溯源,誰造謠?誰傳謠?》(BV1BzvczMEoz)
這個所謂的“帽衣變臉”非遺絕技,實際上早在2000年就出現了,并且是2001年的春晚節目《雜技組合》中的魔術段落,正式節目名為《移形幻影——三變》(或稱《幻影三變》)。名稱里的“三變”是變臉、變衣和變傘,除了手中的傘以外,其他變化程式與網絡傳播視頻里的“帽衣變臉”、婺劇《三打白骨精》中的表演段落別無二致。都是穿著長袍古裝,站在背景墻前,變裝時身體不作轉身回避,僅用一些動作或道具作為障眼法,如魔術《三變》中用的是傘、婺劇《三打》用斗篷、網絡視頻用水袖。


2001年央視春晚《雜技組合》中的魔術片段(視頻切片轉GIF)
![]()
![]()
魔術介紹,出自《新世紀雜技作品精粹 2000-2020》
如果這是一項非遺絕技,2001年的時候就不會以魔術的形式上春晚,而是上戲曲晚會,表演者也不會是中國雜技團,而是某某劇團。
事實上,這不但是一個魔術節目,還是2000年在國際上拿獎的魔術節目,這也是這個節目能夠登上2001年春晚的原因。
![]()
相關新聞(網址:https://ent.sina.com.cn/h/29500.html)
![]()
相關新聞(網址:https://ent.sina.com.cn/2004-01-05/0256269644.html)
![]()
相關新聞(網址:http://news.sohu.com/05/30/news205693005.shtml)
從當年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變臉”部分應該是吸收或參考了川劇,但變衣以及變衣變臉組合則是這位魔術師李寧的創作。不過這個魔術不難揭秘,加上影響力很大,很快先是各地的雜技團也都有這個節目表演、然后很多個人魔術師也都可以表演,還登上了不少電視晚會。
![]()
![]()
![]()
不同人表演的《幻影三變》,道具布景基本一致
在網上甚至可以搜到不同人發布培訓“幻影三變”的信息,就算有誰把它申報上了“非遺”也了離所謂的“瀕臨失傳”有點遙遠吧!(關于一些非遺申報亂象見《》)
![]()
![]()
![]()
網絡上各種培訓“幻影三變”的信息
其實只要稍有戲曲觀賞經驗,就會發現媒體們發布的所謂“帽衣變臉”視頻是很奇怪的。
因為戲曲中雖然存在著各種絕技,但它們是依托于戲而存在的,就像婺劇《三打白骨精》里的變裝是用在了白骨精這個角色出場時用來展現她的變化之能,為了后面白骨精多次變化不同形象欺騙唐僧鋪墊的。
![]()
![]()
婺劇《三打白骨精》,8月24日鎮海大劇院演出場
而媒體發布的視頻,看不出情節,仿佛是為了炫技而炫技,那它的狀態更接近于雜技表演秀,而非戲曲,就像我們在海底撈看到的那些。

新聞發布視頻(視頻轉GIF)
總不能去海底撈看了“變臉”,扭頭就說自己看了川劇吧……好吧,的確會有人這么干,還不少,雖然不一定發生在海底撈“變臉”上,但的的確確頻繁發生著其他很多地方。一部分是為了博眼球,還有一大部分是真的不懂裝懂,還把類似的行為自我洗腦、自我宣揚為弘揚國粹。
媒體的“帽衣變臉”視頻還真就是來自于表演秀,并且這個絕技的宣傳也和這個表演秀有很大關系。
我在B站搜到,早在2018年6月就有人錄制并在網上發布了這場表演秀中這段變裝內容了,服裝、表演方式、表演臺的花紋都和如今媒體發布的如出一轍。而2019年1月的視頻里可以看出,這段表演是在舞臺靠后的一個有黑色幕布背景的臺子上完成,用的是和魔術《三變》相似的手法。
![]()
B站視頻截圖(BV1oW411c712)
![]()
B站視頻截圖(BV1yt41187Yx)
這些視頻標題里露出的名稱“芙蓉國粹”便是演出秀的名稱,所屬公司為個人持股,注冊成立于2006年,而公司官網稱“始于2005年”,不論哪個時間都要晚于魔術《三變》的拿獎年份。
目前這家公司的官網還在,但顯示已經亂碼,看起來更專注于小紅書的媒體矩陣來進行經營宣傳,發布內容就是將演出照片或視頻編輯出不同的標題進行發布。2023年3月發布的相關視頻標題為“即將失傳的非遺絕技變衣服你看過嗎”,而2023年12月另一個賬號(倆賬號不一樣,名字里多了個點)發布的視頻標題為“川劇即將失傳的絕技- 《衣帽變臉》”,于是這個絕技就有了一個“衣帽變臉”的名稱,看起來似乎更煞有其事了。更早一些的視頻里則顯示,他們還給取過“變臉衣帽”等名稱。
![]()
該演出團體經過認證的賬號
![]()
![]()
小紅書相關視頻筆記截圖
![]()
相關視頻號內容截圖
差不多也是有了“衣帽變臉”(或稱“帽衣變臉”)的這名稱以后,正經媒體們開始不假思索地轉發宣傳,畢竟有“馬”才好“指鹿”啊!網絡上只要帶有“衣帽變臉”或“帽衣變臉”的信息幾乎都是2023年12月后開始發酵的,就連百度百科詞條都是2024年5月才創建的。
![]()
![]()
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截圖
在魔術拿獎的二十多年后,忽然它就成了失傳的戲曲非遺了,在一些關于“帽衣變臉”的內容里依然出現了許多我們熟悉的宣傳話術,如“震驚老外”“難度逆天”“瀕臨失傳”“全國會的不超過十人”“古人的智慧”“真正的國粹”……實在是,真正的戲曲不屑一顧,戲歌魔術反倒驚嘆不已。
尤其是現在網上有很多“非遺”賽道的賬號,那么名錄里的非遺項目不去挖掘,這種網絡假非遺的內容做得飛起,找資料的發現騰訊新聞《非遺新生代》節目官方賬號連“帽衣變臉”的非遺身份都編好了,說它“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存”。如果這些賬號對“非遺”有一點點起碼的認識,就會知道即便是“變臉”本身也不是一項非遺,而是川劇非遺里的其中一項絕技而已。并且,這么短暫簡略的形式,除非是低層級非遺(他們有時是真亂來),也是無法申報成為一個項目的。你們這做的哪是非遺賬號啊,分明是網絡獵奇視頻精選;某些受眾喜歡也不是非遺,而是奇人奇觀奇談罷了。
![]()
相關視頻號內容截圖
“芙蓉國粹”之所以需要如此賣力宣傳,是因為它就是賣票的演出,主要接待的就是游客,并且這類演出在成都非常多。這類演出其實也不僅僅只有變臉變裝,而是會將各種絕技雜技、片段演出集成一個大雜燴,且不僅限于戲曲,只不過“變臉”是做廣為人知的絕技,川劇聽起來也是最厲害的名頭罷了。
![]()
![]()
小紅書用戶 天府圈川劇變臉門票 整理內容
而成都那么多的相關演出,內容也大同小異,“帽衣變臉”也不僅僅只有“芙蓉國粹”,前面已經提過了,魔術《三變》成名早流傳廣,不算多罕見的技能。而且光看看成都能演出這些技能的人,也不至于宣傳成“瀕臨失傳”啊,即便不算“遍地都是”也該是“廣為流傳”啊!
在所謂“帽衣變臉”成為熱點之前,這些演出對于“變臉”這引流熱點的挖掘主要是增加“頭”的數量,如六頭變臉、八頭變臉,和“帽衣變臉”一樣也都是脫離了戲曲的純粹技能展示。甚至于孫霆曾經提到,這種多頭變臉也與川劇沒關系,而是上海奉賢區的一項非遺(低層級非遺真的什么項目都敢報啊)。我找了一下相關信息,發現也是2011年就上過央視了(怪不得現在上央視了得上小紅書吆喝,原來大家真記不住啊!),形式與這些所謂“川劇秀”中表現的一樣。咱就是說,川劇秀里咱能提高點川劇濃度么!
![]()
小紅書網發布的成都另一處演出變臉秀的“八頭變臉”內容
![]()
曹群來多頭變臉的央視表演截圖
![]()
曹群來“多頭變臉”的本地媒體報道
看到這里你就會發現,雖然在宣傳詞上不斷地推陳出新,但在實際的表演內容身上反而一直在原創框架里打轉。
比如,有沒有想過,為啥川劇變臉表演里的裝扮都是類似的,如果說姿勢道具不變可能是與機關有關,但為什么就算有些人變臉變出哈士奇、表情嗎也沒有大改衣帽的樣式呢?這是因為戲曲絕技本來是存在于戲之中的,當它最初進行單獨的絕技表演時就延續了原本這出戲里的裝扮。而一些表演絕技的人,并沒有去追溯這個過程,僅是單純進行模仿,也就不知道究竟哪些地方是可以進行更改創新的、哪些地方又是真正不可改動的骨子部分。
![]()

餐館中的“變臉”絕技

變出各種表情包的“變臉”表演
正是因為有故事與角色的限制,戲曲中的絕技從來都不是無限制夸張的,變臉的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存在多頭變臉這種需求,所以了解戲曲的人一看這些表演就知道這些跟戲曲沒什么關系。
根據老藝人們的回憶,川劇中的變臉歷史也并不長,“是在清代嘉慶年間由文武小生康子林所創”,并且最初只用在川劇《歸正樓》里作為角色展示自己的易容術,大多數“變臉”表演的裝扮就是來自于此。這戲又叫《三變化身》,所以是一次只變三張臉,其實也不可能變得太多,否則非常影響戲的節奏的。
![]()
![]()
川劇《歸正樓》,變臉角色為“貝戎”
后來50年代改編《白蛇傳》,在《金山寺》一折通過斗法這個故事需求里加了許多絕技展示,將法海的法器擬人化演出,設置角色“缽童”的變臉展示它與白蛇纏斗時的各種變化。
![]()
![]()
川劇《白蛇傳》,變臉角色為“缽童”
川劇中的“變臉”也并非等同于戲曲“變臉”,更確切的說法應當將它稱作“扯臉”,從這個名字就可以大致猜出這種“變臉”的主要訣竅在道具機關以及相應的手法配合。
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后將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根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
這也是為什么“變臉”可以走遍海底撈的原因,因為脫離了戲曲的“扯臉”并沒有很多人想象地那么絕密,與大多數戲曲絕技相比也遠談不上“臺下十年功”。
“變臉”在很多劇種里都有,并且不同劇種之間的相同劇目往往會互相借鑒絕技。比如婺劇就有自己的變臉,比較有名是婺劇徽戲《火燒子都》里,分別變化為白臉、紅臉、黑臉以及金臉,使用的方法是油彩涂抹和金粉吹臉,所以這種變臉方式又稱作“抹臉”“油彩變臉”“抹黑變臉”和“吹臉”“吹粉變臉”等。這種變臉的變切換不是在瞬間,而是有一個過程,人物的變臉是伴隨著劇情遞進,也就是演一段變一張臉、再演一段再變一張臉。
![]()
出自《浙江婺劇口述史》
![]()
婺劇《樓勝折子戲專場》---《火燒子都》(B站視頻截圖)
看上面這個截圖大家都能明白,為何說戲曲的絕技是要服務于故事和角色。這種變臉很少被拿出來作為戲曲絕技展示,因為對于一般人來說它不夠“絕”,并不具備類似奇觀的觀賞性,但在戲曲里應用得當則會格外出彩。
這恐怕也可以解釋,為何“扯臉”會出現得那么晚,并且長期只存在于《歸正樓》里,因為它在戲曲里的使用非常受限,這種薄綢制作的面具也非常影響演員表演,所以變臉也往往是在短時間內一次性變化多張。像婺劇《三打白骨精》里,也是在出場時作為交代人物背景使用變臉變裝,加上故事本身是神魔題材,和前面提到的川劇《金山寺》改編一樣比較便于插入各種絕技。
除了“非遺”的真假以外,類似現象還總讓我想起一句話“愛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要愛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義”,套用在文化上應該表示——愛現實的非遺,而不是虛名的非遺;愛真實的文化,而不是文化的大旗。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小紅書搜索“大尾巴閱讀室”可解鎖更多碎片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