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帶著兒子阿泰和入室弟子小馬一同走進北京古觀象臺。晨光漫過院中青銅儀器,湯若望監制的“赤道經緯儀”與南懷仁督造的“黃道經緯儀”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這些康熙、乾隆年間的中西合璧之作,一邊刻著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一邊嵌著中國的二十八宿,恰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天文對話。于此處觀星、講星,正應了那句老話:學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一定要懂得“一等先生看星斗,二等先生看水口,三等先生滿山走”。星斗為天、水口為地、羅盤為術,而“看星斗”正是古人認知天地秩序的起點,也是我們此行最想傳遞的核心:從星象中讀懂天道,從天道中明悟人間。
![]()
![]()
在中國古代星官體系中,“三垣”是北天極附近最重要的星區框架,如同天幕上的“三座宮殿”,分別對應人間的不同秩序層級,是古人“天人對應”思想的直觀體現。
紫微垣:天帝的“中宮禁城”
作為三垣之首,紫微垣是北天極周圍最核心的星區,被古人視為“天帝居所”,對應人間的皇宮禁苑,故又稱“中宮”。其星象范圍大致以北極星為中心,包括現代天文學中的小熊座、大熊座、天龍座、仙王座等部分區域,天區呈圓形,象征“天圓地方”中的“天極中樞”。
![]()
![]()
從星官構成來看,紫微垣的核心星官圍繞“天帝”展開:
北極星(勾陳一):并非紫微垣的中心,但因幾乎正對北天極,位置恒定不動,被古人視為“天帝之位”,稱“太一星”,是整個星垣體系的“定位基準”。我指著儀器上的星圖告訴阿泰和小馬,古人認路、定方向,最先找的就是這顆“不動的星”,它是天幕的“坐標原點”。
紫微左垣與右垣:相當于“皇宮的左右城墻”,左垣由八顆星組成,右垣由七顆星組成,分別以“左樞”“右樞”為起點,像兩道屏障環繞天極,守護“天帝”的核心區域。
![]()
![]()
![]()
核心星官群:垣內星官多對應宮廷機構與侍從,如“四輔星”是天帝的“近臣”,“尚書”“大理”“柱下史”對應朝廷官職,“女史”“御女”則是宮廷侍女,甚至還有“天廚”“內廚”對應皇宮的膳食機構,將人間皇宮的秩序完整映射到天幕之上。
古人觀測紫微垣,除了“敬天”,更有“辨時”的實用意義——通過觀測紫微垣內星官的出沒方位,可校準北極星的位置,進而確定南北方向與節氣變化,是早期“觀象授時”的重要依據。
太微垣:天帝的“朝會朝堂”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東南方,天區范圍對應現代天文學中的室女座、獅子座、后發座等區域,是古人眼中“天帝與諸侯、大臣舉行朝會的場所”,對應人間的“朝堂”,象征國家的政治秩序。我跟阿泰和小馬解釋,若說紫微垣是“皇宮內院”,那太微垣就是“金鑾殿”,是處理天下大事的地方。
其星象結構凸顯“禮制與等級”,核心是“太微五帝座”:
太微左垣與右垣:即“朝堂的左右門墻”,左垣由五顆星組成,稱“東上相”“東次相”等;右垣由五顆星組成,稱“西上相”“西次相”等,這些星官對應朝廷中的“三公九卿”,體現“君臣有序”的禮制。
太微五帝座:位于太微垣的中心,是五顆明亮的星,分別對應“五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是“朝會”的核心位置,象征天帝與五方上帝共同治理天下。
關鍵星官:垣內還有“執法星”(對應司法官員)、“郎將星”“郎星”(對應宮廷侍衛)、“明堂星”(對應天子宣明政教的場所),甚至“彗星”“客星”等異常天象若出現在太微垣,會被古人解讀為“朝綱失序”的預兆,體現“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
從天文實用角度看,太微垣靠近黃道(太陽周年運行的軌跡),古人通過觀測太微垣內星官與太陽、月亮的位置關系,可輔助推算節氣與歷法,尤其在確定“春分”“秋分”時,太微垣的星象是重要參考。
天市垣:天帝的“市集市井”
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東北方,天區范圍對應現代天文學中的武仙座、巨蛇座、天鷹座等區域,是古人眼中“天帝治理的天市,即天上的市集與交易場所”,對應人間的“市井繁華”,象征社會的經濟秩序。我笑著對阿泰和小馬說,這處星區最“接地氣”,藏著古人對民生百態的觀察。
其星象結構充滿“市井生活”的映射,核心是“天市左右垣”與“帝座星”:
天市左垣與右垣:如同“市集的東西圍墻”,左垣由十一顆星組成,右垣由十一顆星組成,垣上的星官多以古代諸侯國名命名,如“宋”“鄭”“晉”“衛”等,象征天下諸侯在此“貿易交流”,體現“四海歸一”的經濟觀。
帝座星與天市樓:天市垣中心有“帝座星”,象征天帝親臨市集“監督交易”;旁邊的“天市樓”星官則對應市集的管理機構,如同人間的“市署”,負責規范交易秩序。
市井星官:垣內還有“斛”“斗”(對應量器,象征公平交易)、“帛度”(對應絲綢交易)、“屠肆”(對應屠宰行業)等星官,將人間市集的業態完整復刻到天幕,是古人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天文化表達。
天市垣的觀測同樣具有實用價值——其星區靠近銀河,古人通過觀測天市垣內星官與行星(如木星、金星)的會合,可預測農業收成與物價變化,將天文觀測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
中國古代的“三垣”體系,并非孤立的星區劃分,而是與“七政四余”“二十八宿”共同構成的完整天文框架。“七政”即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是古人眼中“天帝執政的七樣工具”;“四余”則是羅睺、計都、月孛、紫氣(為虛構的“隱星”),對應“天道運行的余氣”。“七政”在“三垣”與“二十八宿”間的運行軌跡,便是古人“觀天授時”“推步吉兇”的核心依據——如太陽行至太微垣,象征“天帝臨朝”,人間當行“朝政”;木星經天市垣,則預示“五谷豐登,市集繁榮”。我指著儀器上的刻度,給阿泰和小馬演示“七政”如何在星垣間移動,他們眼中的好奇,恰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微光。
當我們離開古觀象臺時,陽光仍照在那些青銅儀器上。中國古人的天文觀測從未脫離“人”的維度——他們觀星,是為了理解“天”的秩序,進而規范“人”的行為;他們劃分“三垣”,是將人間的政治、經濟、禮制秩序投射到宇宙,以“天人合一”的智慧尋找人類在天地間的位置。而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方天文學家帶來的技術,又為這份古老智慧注入了精確的觀測手段,讓“三垣”的星象不再只是哲學象征,更成為可量化、可驗證的天文事實。
“一等先生看星斗”,看的從來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星辰背后的天地規律。從紫微垣的“皇權中樞”到太微垣的“朝堂禮制”,再到天市垣的“市井繁華”,中國古代的星象圖,本質上是一部“以天為幕的人間秩序書”。如今,我們雖已能用航天器探測宇宙深處,但回望“三垣”體系,仍能感受到古人“觀天授時,察象知機”的智慧——那是人類對宇宙最樸素的追問,也是我們想讓阿泰、小馬和所有弟子們這些后輩讀懂的,藏在星斗里的中國文化根脈。
海平 寫于北京古觀象臺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
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目《人物至》全網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