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周鴻祎表示,未來沒人買油車了,油車就像當年的諾基亞一樣,并強調,再豪華的油車,就像當年諾基亞豪華手機一樣,它肯定比不上一個智能手機,認為新能源成市場趨勢,油車將被淘汰。
![]()
零跑汽車CEO朱江明說:三年后,國內純燃油車可能就不存在了,或僅存于少數純汽車愛好者的收藏之中 。
![]()
但是2025年1-7月的整體數據顯示出一個現象,新能源車的滲透,往上滲透越來越難,接下來要拿下的那群消費者,是比較堅定的要買燃油車的那一群人。
新能源車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價格、性能、續航、產品體驗與智能化等各個方面,都已經很完善了,如果在今天,消費者還是堅定的要買燃油車,那么意味著這一群消費者有他們自己所堅持的東西。
我們從汽車博主痛快舒暢分享的一組數據來看:22年,自主品牌占比41.19%,合資品牌占比39.74%,傳統豪華占比19.07%。新能源全年滲透率25.60%;
23年,自主品牌占比48.71%,合資品牌占比34.02%,傳統豪華占比17.28%;新能源全年滲透率33.65%;
24年,自主品牌占比58.37%,合資品牌占比27.17%,傳統豪華占比14.46%;滲透率45.94%;
25年1-7月,自主品牌占比58.97%,合資品牌占比28.16%,傳統豪華占比12.87%;1-7月自主品牌滲透率49.61%;
![]()
這組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由于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占比較高,因此滲透率的提升與自主品牌的份額直接關聯。
然而,到了25年1-7月,自主品牌的份額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反倒是合資品牌的份額開始穩定并恢復,比較慘的就是傳統豪華了,份額來到最近6年的歷史新低,快要趕上2019年的份額占比了。
由于合資與傳統豪車都是以燃油車為主。數據上能看出,合資燃油車的份額有了回暖的跡象,但是傳統豪華品牌的份額被新能源豪車吃掉了不少。
這里說明一個問題是,新能源汽車在豪華品牌市場逐步做起來,但在主流市場,燃油車的韌性還很強。
這里我們分析一下,為何油車到現在依然韌性這么強,沒有被淘汰?我認為有5個原因:
其一,自主品牌份額沒大增長,一方面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大幅增長,但配套設施沒跟上來,充電樁,第三保養都是拖后腿。在一些特定的環境,如北方寒冷或偏遠地區,充電設施設備不能普及的地區,燃油車還不能完全被電車所替代,還是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
其次不得不說到跑高速。加滿一箱油3~5分鐘,加油站到處都有,油車在跑高速上的補能優勢依然存在。但是對新能源車來說,雖然在市區的充電樁密度已經很高了,但在節假日高速,這種特殊場景,洶涌而入的高峰車流,續航焦慮與充電排隊的痛點在節假日短期內解決不了。
![]()
其二,今年燃油車大打價格戰,導致燃油車的性價比越來越高,撿漏BBA在今年成為車圈一個突出的現象。
五年前,合資油車企業還不把新能源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當回事。但現在所有的合資品牌都清醒過來,合資油車企業比如廣汽集團,上汽集團都在加速電氣化轉型,主動向造車新勢力學習,一線豪車品牌寶馬、奧迪、奔馳、保時捷等,都選擇主動降價,與殺入豪車市場的新能源高端車品牌競爭。
![]()
過去兩年時間里,起步三五十萬的豪華油車BBA系列,現在很多都跌到了20萬級,寶馬5系都已經跌破30萬了,而且很多燃油車在智能化配置上已經上來了,雖然比不上新能源車,但是部分輔助駕駛也是越做越好。
BBA等油車陣營一線品牌的大降價,搶奪了一部分原本可以被新能源車爭取的消費者。正如有業內人士所說,很多人對BBA是有執念的,在農村,普遍認為有面子的車還是傳統的BBA。
![]()
根據筆者的了解,過去很多油車司機(以70、80后居多),雖然開不起BBA,但BBA一直是他們的一個夢想,而且這個群體部分都不看新能源,如果有20萬以上預算,要換車,過去是夠不到BBA的,但現在已經夠得到了,他們在今年有機會撿漏一二線傳統豪車產品。其實,從今年合資品牌一個銷量趨勢來看,確實很多車主在撿漏了。
第三:油價跌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減少了中國和全球市場的石油消費已經是事實。
在這段時間有個消息,是2025年7月我國用電量突破萬億大關,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而與此同時,2025年1-6月,全國汽油消費量為7230萬噸,同比暴跌6.95%,創下連續第二年下跌的紀錄。
根據中石油發布的《中國加油站發展白皮書》,交通領域的電動化發展對油品的替代已是大勢所趨。到 2030 年,成品油消費將降至3.1億~3.4億噸,較2024年大幅下降 13%~21% 。
![]()
現在因為需求的影響,油價進入了下跌通道,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原油變化率達-4.55%,預計下調235元/噸,折合0.18至0.21元/升,為2025年第三大跌幅(僅次于4月17日的480元/噸和3月18日的280元/噸)。這意味著,加滿一箱50升的汽油,將節省9至10.5元。
![]()
而油價的下跌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部分加油站關閉,一方面是部分消費者轉入油車陣營。如今這個趨勢都在發生。
![]()
其四,修車的成本。燃油車更能控制成本,發動機、變速箱有點問題,換個零件、調個參數就能搞定。但現在新能源車核心部件高度電子化,過去那套“修車邏輯”根本玩不轉了,很多模塊必須廠家解碼才能修,修理店根本沒權限。電控系統不給你開權限,連個小故障碼都讀不出來,更別提維修了。
![]()
這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新能源車修車成本過高,能修的人少,甚至很多問題連4S店也找不出原因,這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新能源車保險費過高,很多消費者買車,主張一個可靠性與經濟性,而維修簡單可控是它們在意的,這也導致部分消費者最終倒向了油車。
其五,很多油車老司機已形成了成熟穩定的駕駛經驗,一些新能源車的反人類設計恰恰與老司機的傳統開車習慣背道而馳。
事實上,我們發現很多固執的買油車的車主,很多是開了多年的油車,對油車有一種更強的信任,也更習慣油車的駕駛習慣操作,注重開車本身的體驗與樂趣,而新能源車主打的智駕在很多場景下雖然讓很多車主可以解放雙手,但是新能源車的很多反人類設計與這些開慣油車的司機習慣背道而馳。
![]()
比如說,單踏板模式,半幅方向盤、屏幕掛擋、電子后視鏡等,幾乎都與老司機看重的傳統駕駛的安全理念背道而馳,在很多老司機看來,買車不是為了給自己找麻煩,這些花里胡哨的設計,打亂了自己的原有習慣,如果不能保證基本的使用體驗,那還不如買油車更習慣,一切都更加得心應手。
![]()
這里或許也要提到一個車寬設計問題,現在的新能源車設計越來越寬,翻開當下熱門新能源車的參數表,極氪001車寬1999mm,理想L9達到2018mm,問界M9更是突破到2045mm,準則車位2.4米寬度,大部分新能源車的寬度超標,導致了很多體驗上的問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吐槽。
![]()
現在車越來越多,很多地方停車位緊張,很多消費者吐槽車寬帶來的痛點是自己每次停車時,都得小心翼翼地倒進去,開一半車門側著身子出來,立體車位根本停不進去,停進去門都打不開。
![]()
除了不好停車,停完車出不來或者容易導致旁車剮蹭,很多時候,雙向車道實際通行寬度僅約4米,常規用車的窄路通過性需求無法滿足。出行旅游,路況未知,汽車的通過性很重要,窄道是不可預料也是不可避免的,車越寬,你在路上越鬧心,越不好找地方停。車寬適中的反而在BBA中很多主打操控的車型中廣泛存在,這也使得很多注重操控體驗的老司機依然選擇了油車。
![]()
![]()
總的來說,在今天,新能源車蠶食燃油車的市場份額是一種趨勢,但現在很多車企依然忽視了燃油車的韌性以及油車依然有它的基本盤,而且隨著滲透率已經達到了56%這個高度的時候,接下來進一步滲透,要拿下的這部分固守燃油車的消費群體越來越難。
因為現在剩余45%的用戶中,或有超過60%是保守型用戶,他們要選新能源早就選了。對車企來說,存量市場的爭奪戰,爭奪剩余燃油車群體才是最難的,車企需要真正意識到這部分群體的需求與痛點的不同之處,在產品方面盡量調整反人類設計與固有痛點,并從老司機體驗角度做出適當的調整,去適配這部分消費者。
如果輕視保守型用戶的痛點,這部分用戶難以撼動,那么新能源陣營的內卷會加劇,反而導致新能源車三四線車企的淘汰加速,而油車未來5~10年依然有一席之地。這是值得車企思考的地方。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