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颶風掠過蔗田》,是一位中國記者在古巴的見聞錄。
書的開篇,恰好是他抵達哈瓦那時趕上的場景——菲德爾·卡斯特羅的葬禮。
坦白說,我翻開這本書時心里充滿期待。
畢竟卡斯特羅這個名字太響亮了。
他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心頭大患,是游擊戰場上的傳奇,是在聯合國大會上能一口氣講上四個小時的演說家。
更是那個能讓中情局破大防、上百次暗殺都沒能得手的硬漢。
是小約翰可汗視頻里的硬核狠人。
可書里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種意外的平靜。
![]()
機場里的兩種人
作者的飛機降落在哈瓦那最晚的航班上,機艙里的乘客幾乎可以分成兩撥:一半是帶著亢奮與疲憊的記者,另一半是本地古巴人。
記者們的眼睛里閃著新聞嗅覺的興奮,而古巴人則帶著幾乎要把行李架撐破的包裹,像是另一種默默生活的注解。
這場偉人的告別,在國際新聞層面是盛大的。
但在古巴人眼里,卻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寫道,他看到古巴人并沒有那種預期中的狂熱,沒有朝鮮那樣的萬人痛哭,街頭巷尾依舊有人聊天、散步,像夜行動物一樣,生活在自己的節奏里。
![]()
偉人不在,古巴依舊
卡斯特羅的死,本該激起某種巨浪。
但事實上,古巴選擇了用一種平靜的方式告別。
全國進入了九天哀悼期,卻鮮少能看到成堆的宣傳畫或雕像。
相反,真正遍布城市的是民族英雄何塞·馬蒂的雕像,以及無數印著切·格瓦拉頭像的紀念衫。
這是我覺得古巴特別的地方:他們并沒有塑造出一個“偉大領袖無所不在”的景觀。
相較于鄰國朝鮮那種幾乎窒息的個人崇拜,古巴顯得克制、含蓄。
哪怕在表達對卡斯特羅的敬意時,古巴人用的也多是一些“既成事實”的形容詞。
“他維護了人民的尊嚴”“他做了很多好事”。
這種話聽上去安全、平和,沒有狂熱,卻有分量。
![]()
尊嚴與匱乏
卡斯特羅留給古巴的最大遺產是什么?
是尊嚴。
他讓這個加勒比海上的小國敢于直面超級大國的壓迫,不卑不亢,活出了“即使貧窮也要挺直脊梁”的氣質。
正因如此,他贏得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敬意。
可另一面呢?
那就是物資的長期匱乏。
美國長年的封鎖,讓古巴經濟捉襟見肘。
書里提到,有些小販會狡猾地把“土比索”當成CUC找給外國游客,這種小聰明放在世界任何一個旅游國家都一樣,但在古巴看起來更像是生活所迫。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矛盾:古巴人有尊嚴,卻不得不精打細算地生活。
卡斯特羅像一面盾牌,替古巴擋住了羞辱,但也讓這個國家背負了貧困的代價。
![]()
一場“喜喪”
如果把卡斯特羅的葬禮稱作哈瓦那的一場“喜喪”,似乎也不為過。
一方面,他確實是偉人。
他打游擊的傳奇經歷,他在國際舞臺上的硬氣,都讓他成為古巴歷史上不可繞過的名字。
另一方面,古巴人并沒有沉浸在失去的悲傷里,他們的表情更像是“生活還要繼續”。
這就是人性。
有時候,一個人再偉大,也終究會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即便他曾經左右歷史,也終究會歸于平淡。
![]()
與美國的曖昧
有趣的是,古巴人在表達對卡斯特羅的崇拜時越來越謹慎。
原因不難理解:這幾年古美關系在慢慢緩和,奧巴馬甚至歷史性地訪問過哈瓦那。
在這種背景下,過度強調對卡斯特羅的狂熱追隨,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這也是一種現實的智慧。
古巴人似乎明白,世界變了,表達方式也得跟著變。
“直到永遠的勝利”
書中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街頭看見一條標語,“直到永遠的勝利”。
這句話在古巴的地位,就像美國人常說的“上帝與美利堅同在”。
但它并不是卡斯特羅說的,而是切·格瓦拉在一封信里的話。
這很耐人尋味。
卡斯特羅是古巴的締造者,但真正印在無數明信片和T恤上的,是格瓦拉。也許,格瓦拉象征的是浪漫和激情,而卡斯特羅代表的是現實和秩序。
前者可以印在T恤上,后者只能留在記憶里。
![]()
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另一種鏡像
讀這本書時,我總在想:如果我們只通過新聞去理解古巴,我們會看到一個“偉人謝幕”的宏大敘事。
但透過一個在場者的眼睛,我們看到的卻是人間煙火:機場的行李架、小販的伎倆、夜晚閑逛的市民,還有夾雜著平靜與克制的表情。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往往高估了歷史瞬間的戲劇性,卻低估了人們對生活的執著。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是靠一兩次狂熱的集體儀式,而是靠日復一日的堅持。
我的收獲
這本書讓我對古巴多了一層理解:
這是一個矛盾的國家,它既貧窮又驕傲;
既懷念領袖又保持克制;
既擁抱浪漫又面對現實。
它讓我想到一句話:“偉大與日常之間的張力,才是歷史的真實面貌。”
或許,這也是作者想說卻沒有直說的東西。(有些含蓄的東西沒說。)
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去古巴旅行,除了看那些老爺車、雪茄和加勒比的海浪,不妨多花點心思去觀察街頭的人們。
因為在他們平靜的目光里,藏著古巴真正的答案。
![]()
結語:
卡斯特羅的葬禮,并不是一場哭天搶地的告別,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古巴的矛盾與真實。
尊嚴與匱乏、浪漫與克制、偉人和日常,這些看似對立的元素,拼湊成了古巴獨特的氣質。
這本書的名字叫《颶風掠過蔗田》,其實很貼切。
歷史的颶風可以橫掃而過,但土地上的蔗田還會繼續生長,哪怕風雨過后依舊挺立。
而我們作為讀者,或許該學會多看看外面,學會在日常中發現歷史,在平凡中理解偉大。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