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鑒覽
左宗棠(1812—1885)作為晚清重臣,在洋務運動和收復新疆等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對日本的評價源于19世紀中后期日本明治維新后的擴張行為,尤其是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及后續對琉球群島的吞并。左宗棠通過觀察日本對外政策與行為模式,總結出24字評價,直指其民族性格核心。??
![]()
圖片
左宗棠對日本人的經典評價為“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
這一評價深刻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
知小禮而無大義:日本社會注重表面禮節(如鞠躬、謙辭),但在國家層面常違背道義(如篡改侵略歷史、否認戰爭罪行)。??日本社會以高度規范的禮儀文化著稱,日常交往中的鞠躬禮節、謙辭敬語等細節展現出對形式禮儀的極致追求。這種傳統可追溯至飛鳥時代受中國隋唐禮儀影響,后經平安時代貴族體系與室町時代武家禮法的系統化發展,形成了一套涵蓋角度、場合、身份差異的完整規范?。現代日本職場與社交中,鞠躬仍是表達尊重的基本方式,甚至出現百貨公司電梯服務員每日向數百顧客鞠躬的極端案例?。但在國家層面卻出現了道義缺失,與個體禮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在歷史認知與國際責任上的系統性回避:
一是教科書篡改?:自1950年代起三次系統性修改歷史表述,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將強征勞工美化為“參與”,并通過“日中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割裂敘事淡化戰爭責任?。
二是戰爭罪行否認?:南京大屠殺、731部隊人體實驗等暴行在官方敘述中被弱化,近年更出現將核爆紀念與侵略罪行捆綁的扭曲敘事?。
三是?政治挑釁行為?:內閣成員持續參拜供奉戰犯的靖國神社,配合美國國務院的紀念活動構建“受害者”形象?。這種割裂源于日本文化中“持感”傳統與功利主義思維的結合:表面禮儀通過嚴格的等級制度維系社會秩序,而歷史修正主義則服務于現實政治利益,從始至終日本始終缺乏對侵略歷史的深刻反省?。
![]()
圖片
拘小節而無大德:強調細節(如清潔文化)卻缺乏道德底線(如福島核污水排海決策)。德國總理當年在波蘭驚天一跪,日本首相呢?年年跑去拜鬼!還說這是他們的傳統。再看看明治維新小日子剛富起來,轉頭就搶中國藩屬國琉球群島(今沖繩)。甲午海戰時,日軍一邊喊著“同文同種”,一邊把旅順屠得血流成河。這不就是鞠躬時滿臉堆笑,直起腰就掏刀子嗎?
更具戲劇性的是,在日本投降后的受降儀式上,日軍第11軍團長笠原幸雄向58軍軍長魯道源將軍正式投降。這位曾在南京失守時立誓要取得最終勝利的軍事指揮官,此刻見證了抗戰勝利的歷史性時刻。魯道源向笠原詢問其對中日戰爭的看法時,笠原給出了這樣的回應:戰前我在東京購置了一棟西式住宅,庭院里種滿了櫻花樹。美軍空襲東京時,這座住宅連同園中的櫻花一并被炸毀。隨著房屋和櫻花的消失,我的軍旅生涯也就此終結。
笠原的表述暗示日本戰敗的關鍵因素在于美國而非中國,雖然他在戰勝方面前采用了較為含蓄的表達方式。這種說法實際上將軍事失利的主要原因歸咎于美方,即便其措辭保持了外交場合應有的克制態度。笠原的言論頗具典型性,以岡村寧次為首的眾多日本軍官思維局限,始終無法釋懷侵華戰爭的失利。這些侵華日軍拒絕接受一個事實:他們最終敗給了裝備簡陋、看似不堪一擊的中國軍隊。
歷史事實表明,盡管日本方面不愿正視現實,但堅持抗戰直至日本投降的中國軍隊,確實達成了令日本難以理解的軍事成就。中國軍人用頑強抵抗打破了侵略者的預期,這一結果至今仍使日本感到困惑。
畏威而不懷德:歷史上對強者屈服(如二戰投降后依附美國),對弱者欺凌(如甲午戰爭侵略中國)。現在廣島遺址立著和平碑賣慘,但東京街頭卻供著美軍司令麥克阿瑟銅像。挨了打才懂得鞠躬,恰恰印證左宗棠所言“畏威而不懷德”。??
左宗棠的預言在后續歷史中多次應驗:
1.明治維新后迅速侵略朝鮮、中國;
2.二戰戰敗后對美國唯命是從;
3.近年在地緣政治中“聯美制華”的策略。???
左宗棠這話都過去150年了,可日本人骨子里的東西從未改變。從篡改教科書到核污水排海,從參拜靖國神社到插手臺海——老祖宗早看透了:對某些人,講道理不如亮拳頭!
![]()
圖片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