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朋友圈,你有沒有過這種糾結時刻:
發張照片吧,濾鏡調來調去總覺得不滿意;
寫段配文,刪了改改了刪,滿腦子都是“這么說別人會不會覺得奇怪”“大家更喜歡哪種風格啊”。
看到別人發動態,哪怕內容根本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也會條件反射點個贊、湊個評論,就怕慢了一步顯得不合群。
還有更真實的——發完動態后,手機恨不得貼在手上,隔幾分鐘就忍不住刷新,盯著點贊數和評論區,有人夸就偷偷開心,沒人理就琢磨“是不是我發的不好”。
要是你中了兩條以上,那大概率是掉進阿德勒說的“討好式社交”里了。
1
阿德勒心理學里有個很關鍵的觀點,叫“課題分離”。
他在著作中明確提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他人的評價與看法是別人的課題,而自己的行為選擇才是自己的課題。”
但咱們在朋友圈討好別人時,偏偏把這倆事兒搞混了——把“讓別人滿意”“得到大家認可”當成了頭等大事,甚至不惜藏起自己的真實想法。
比如你明明就喜歡宅家看書,卻非要發出去KTV嗨玩的照片;明明對那些熱門話題毫無感覺,也硬要跟著湊熱評,說到底,都是把別人的期待當成了自己的“任務”。
2
另外,阿德勒還提出了“共同體感覺”的概念,他認為“人天生具有渴望融入某個共同體、獲得歸屬感的需求”。
但總在朋友圈討好的人,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
覺得“只有順著別人、滿足別人,才能被這個圈子接納”。
朋友圈不就是個虛擬小圈子嘛,自然就成了這些人證明自己“有用”“受歡迎”的地方。
可實際上呢?真正的歸屬感從來不是靠討好來的。
你敢大大方方做自己,自然會吸引到和你同頻的人。
想想看,朋友圈本來就是用來記記生活、說說心里話的地方,怎么就變成“演給別人看”的舞臺了?

下次發動態前,不如跟自己嘮一句:“我發這個,是因為我想分享,還是就為了讓別人喜歡?”
記住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別再把別人的事兒扛在自己身上,先顧著自己的感受,你會發現——不刻意討好的朋友圈,反而輕松多了,也有意思多了。
點擊推薦,分享給身邊喜歡發朋友圈的朋友。
關注下方公眾號 | 小卿與您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