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兩江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網上爭論很多,今天我們好好來理一理。
我們先來看看《清史稿.職官》的原文:“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操江、統轄南河事務一人。雍正元年,以綜治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道光十一年,兼兩淮鹽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與北洋遙峙焉。”
我們先來看看“兩江”指的是哪里?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
![]()
江南省的前身為明朝的南直隸。南直隸在明朝時一個巨無霸的存在,轄區包括后來的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清康熙初年,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和安徽。這段歷史,具體見我寫的《》。江南省雖然被分拆了,但兩江總督的名稱卻沿用下來了。
“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意味著在特殊時期兩江總督的管轄的范圍還可以擴大。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節制的湘軍勢力范圍還達到了浙江和福建等省。
兩江總督管轄的地域弄清楚了,我們就以曾國藩為例,來看看這個職務的具體權責范圍。
提督軍務,意思是統領、管理轄區內的軍事事務。
曾國藩有權節制轄區內所有的綠營軍隊,即漢人組成的正規軍,除此之外,團練等地方武裝也歸其指揮。總督還要負責轄區內的防務、剿匪、練兵等軍事行動。
但是,曾國藩能統轄的只是漢人軍隊,滿族八旗不歸他指揮,他也無權調動。
清朝立國之初,在全國設立了二十多個八旗駐防點,駐防將軍有十四個,其他為都統或者副都統駐防。太平天國順長江而下的時候,南京(江寧)和杭州均有八旗駐防將軍,后均在太平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滅。戰后,雖然兩個駐防將軍又重建,但已經沒什么戰斗力,基本上就是個擺設。
清廷并不信任曾國藩,開始只想讓湘軍在長江中游跟太平軍鏖戰當炮灰,而讓八旗和直屬綠營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以隨時攻取南京。曾國藩無權干預這兩個大營事務。這兩個大營戰斗力實在太差,先后兩次徹底被打爛。
1860年,江南大營第二次潰敗,咸豐意識到八旗和綠營都確實不堪使用了,曾國藩才被任命為“署理兩江總督”,不久后轉為正式職務,并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直到這時候,曾國藩才取得圍攻太平天國的主導權。
就兩江總督這個職務的軍事指揮權來說,曾國藩是一個巔峰。他的前任和繼任者,都沒有掌握住轄區的全部兵權。
我們再來第二個詞,糧饟。
糧饟,也就是糧餉,與軍隊有關的后勤供應。提督糧饟,是不是意味著兩江總督對轄區內的稅收可以直接截留,然后自己支配?這是錯誤的。
提督糧饟,意思就是兩江總督得去籌措糧餉,而不能直接支配國家稅收。軍隊需要糧草,兩江總督得向江蘇、安徽和江西等三個省的巡撫發文,協商好數目之后,再聯名上奏朝廷。朝廷許可之后,巡撫再交辦給布政使和糧道撥付。
這就考驗曾國藩和三個巡撫之間的關系了。清廷對于曾國藩極其防范,自然想辦法離間他們的關系了,曾國藩和江蘇巡撫李鴻章的關系尚好,和江西巡撫沈葆楨的關系就非常糟糕。沈葆楨經常抱怨曾國藩“括地皮”太厲害,對于糧餉很不配合。
為了支撐起湘軍龐大的軍費開支,曾國藩不得不多管齊下。除了和三省巡撫討價還價以外,還有大力發動鄉紳捐款,自己設卡收厘金(過路費),并請求其他省“協餉”,這才解決湘軍的軍費問題。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詞,提督操江。
操江,是一個明代延續下來的職務。明朝設有操江巡撫一職,主要負責長江下游的水師和江防。兩江總督的這個職權,實際上就是兼任了區域水軍司令。
我們再來看第四個詞,統轄南河事務。
清朝中前期,運河漕運是朝廷的命脈,統轄南河事務就是負責大運河南段的管理和維護,包括河道疏浚,防洪,維護漕運秩序等。
這既是一個肥差,也是個苦差事。說是肥差,是因為有大量的工程款可以支配,說是個苦差事就是容易出事,壓力非常大。
不過,到了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時候,因為銅瓦廂決口,運河癱瘓了,漕運中斷了。這個職務實際上已經無事可干,只是一種習慣延續。
我們繼續往下看,“道光十一年,兼兩淮鹽政。”
兼兩淮鹽政可是一等一的美差。清朝中前期,田賦是第一大稅收來源,第二就是鹽稅。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也按照慣例兼任了兩淮鹽政。
雖然兼任了兩淮鹽政,曾國藩也不能隨意挪用鹽稅,但他采取了很多辦法,在鹽稅上找錢充作軍餉。曾國藩首先是想朝廷奏請截留部分充作軍餉,其次是設立厘關,收取過路鹽稅。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么直到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徹底潰敗,清廷才讓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
在曾國藩之前,絕大多時間是滿人擔任兩江總督,只有于成龍、陶澍、林則徐等少數幾個漢人擔任過這個職務。這個職務實在是太重要了,管著天下最富庶地區,掌握著全國三分之一的賦稅,清廷在人選上絕對不敢掉以輕心。于成龍等之所以能擔任這個職務,是因為他們都是光桿文人,在駐防將軍和巡撫的制衡下,至少沒有割據的危險,一張圣旨就可以輕易拿下。
曾國藩有自己創辦的軍隊,而且湘軍接近于自己的私軍,這讓清廷如何放心的下?曾國藩之所以能擔任兩江總督,那是因為清廷對太平天國實在沒有辦法了,只有放手一搏了。
我們來看兩江總督的最后一個職務,“加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
這個職務是在曾國藩任上增設的,具體是負責對外開放城市的外交,通商,軍事和工業建設,不過兩年之后,曾國藩就改任直隸總督了。
除了《清史稿.職官》上明確的權力以外,兩江總督還有一定的人事權。
兩江總督雖然不能直接提拔和免除官員職務,但有舉薦權和考核權。比如,兩江總督可以提名中下層文武官員人選,朝廷一般不會駁回,對于高層地方官如布政使之類,也可提出自己的建議,影響朝廷決策。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兩江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
在轄區內擁有漢人軍隊(綠營)和團練的指揮權;有一定的人事權,基本上決定了中下層官員的任免;對財政收入有一定分配權;管理著長江下游水軍;管理著交通大動脈大運河的南段;管理著財稅重要來源兩淮鹽政,后期還有一定的外交權。看起來,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遠遠超過一般的總督,就職權范圍來說,確實是位高權重。
但是,清政府又用一系列辦法來制衡總督的權力。駐防八旗可以制衡總督的軍事權。巡撫有單獨上奏的權力,總督無法讓地方鐵板一塊。巡撫還擁有相當的財權,清朝實際上是督撫之間相互牽制。在制度上,人事任免也不是總督說了算,要經過朝廷任命那一關。
這就出現了一種很微妙的局面。
如果是一般的人擔任兩江總督,即使能力不濟,貪污腐敗,清政府都不會如芒在背,因為換人很容易。即使有人想謀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駐防八旗一出動,就可輕易就把他滅了。
唯有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成為了朝廷的一塊心病。因為八旗已經沒落,曾國藩手里有強悍的湘軍,完全可以把那些制衡措施清除掉。
曾國藩手里有強兵悍將,又處于兩江總督這樣一個位置,清廷能睡得著覺嗎?還能繼續讓他當下去嗎?因此,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
如果曾國藩堅持不裁軍,歷史將會怎么樣呢?
相關資料鏈接,可點擊閱讀: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