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但提起她女兒、女婿、外孫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她的名字叫向振熙。
她活到92歲,一生傳奇。
01
向振熙于1870年出生于湖南平江的一個書香世家。
18歲那年,她在父母之命下嫁給了小一歲的表弟楊昌濟。
因為兩家同為書香門第,所以世代交好,世代聯姻,到了向振熙這一代也不例外。
和所有的舊時代女子一樣,向振熙婚后全心輔助丈夫求取功名。
1890年,也就是光緒16年,丈夫楊昌濟應試舉人沒有中,為了生活只好做起了教書先生。
1891年,丈夫楊昌濟在家鄉湖南板倉開設了私塾,一邊教書,一邊準備科舉的事情,另外開始研究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涵蓋了歷史、哲學 、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為了不影響丈夫學習,她包攬了所有家務和瑣事。
![]()
圖|向振熙
1894年,也就是婚后的第六年,向振熙與楊昌濟的大女兒才出生,大女兒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喜悅和生機的同時,也平添了忙碌。
丈夫楊昌濟雖然在家鄉教私塾,但因對清廷還抱有期待和希望,他仍然非常關心國事,看到清廷在甲午戰爭中一敗涂地,急火攻心。
社會的動蕩,讓知識分子陷入迷茫,科舉無用,報國無門。
1898年,楊昌濟在岳麓書院讀書時,參加了譚嗣同等人在湖南組織的維新改良活動,楊昌濟因佩服譚嗣同的學問,借機與譚嗣同求教學問。
但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譚嗣同被清廷捕殺,楊昌濟徹底對清廷失望。
為了避難,楊昌濟再次回到了老家,一邊教私塾,一邊研究經世治學的方法。
人常說亂世出英雄,亂世是激發仁人志士家國責任的時候,也是仁人志士擇良主的時候。
這一年,向振熙又為楊昌濟生下了兒子楊開智,兒子的出生多多少少排解了楊昌濟報國無門的惆悵。
![]()
圖|楊昌濟
雖然事業上不如意,但和妻子向振熙過了一段幸福團聚的日子。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剛過了沒幾天安穩日子,夫婦倆又迎來了新的打擊,他們年僅6歲的大女兒因病夭折了。
這讓夫妻二人再次陷入喪女之痛,懷有身孕的向振熙尤其無法走出失去女兒的痛苦,常偷偷以淚洗面,楊昌濟以忙碌來忘記喪女之痛。
不久,向振熙順利分娩生下一個女兒,這個女兒長得眉清目秀,尤其在經歷了上一段喪女之痛后,向振熙與丈夫楊昌濟對這個女兒格外珍視。
楊昌濟給女兒取名霞,字云錦,號開慧,但她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楊開慧。
上天似乎總是給人一巴掌,又給顆糖。
楊開慧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些許歡樂,撫慰了喪女,事業不順所帶來的陰霾。
02
也許是楊昌濟給的安全感比較足,所以在新舊交替時代,女性也開始爭脫婚姻的束縛,開始尋找自我成長的出路
向振熙卻沒有,她用心的經營著自己的小家庭,也甘愿在楊昌濟的背后,做那個默默付出的女人。
楊開慧一歲那年,楊昌濟考取了日本官費留學的資格,正在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在20世紀初,知識分子掀起了留學熱潮,當然除了距離近,經濟負擔相比歐美小以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后,國力發展很快。
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就想去了解日本是如何在明治維新之后變得強大。
另外,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提倡國內的知識分子留學日本。
為了讓丈夫楊昌濟安心出國留學,向振熙獨自擔起了照顧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可是一年兩年尚且能忍受,楊昌濟的留學生涯長達十年。
他先到日本留學,學習教育學,之后又到英國阿伯丁大學學習哲學和倫理學,他更關注的是英國的教育情況和民俗生活。
![]()
圖|向振熙與楊昌濟曾住過的地方
廣州起義失敗,楊昌濟的好友楊毓麟在英國利物浦跳海自盡。楊昌濟悲痛不已,親自為他料理后事。
革命起起落落,革命志士的心也隨著起落。
武昌起義成功后,楊昌濟也在阿伯丁取得了文學學士的學位,他沒有著急回家,而是去德國和瑞士考察教育制度。
原因是,知識分子迫切的想要找到救國的方法,有的想軍事救國,有的想實業救國,有的想科技興國,有的想醫病救人。比如魯迅,本來想醫病救人,最后覺得醫治思想更重要,從而選擇了棄醫從文;而楊昌濟想通過教育救國,因為他覺得國家更需要救國的人才。
“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的知識分子責任心在這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向振熙與丈夫楊昌濟的感情全憑書信維系,對于向振熙來說,收到丈夫的信是她最欣慰的一件事。
除了夫妻之間述說思念之外,楊昌濟還在信中叮囑妻子一定要送女兒上學。
在教育這件事上,向振熙絕對相信丈夫的權威。
因此,7歲的楊開慧就被母親送到了楊公廟官立第四十小學,并成為該校第一批女生。
1913年,楊昌濟回到湖南,他被湖南督軍譚延闿聘為省教育司長,也就是現在的教育局長,但一心想要教育興國的他委婉拒絕,而是出任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的教授,教授倫理學和心理學。
工作穩定后,楊昌濟將向振熙母子三人也接到了長沙。
分別長達十年的一家人終于團聚在了一起,看到丈夫學有所成,對她專一不二,對子女的教育十分上心,向振熙感覺這十年的漫長等待也是值得的。
03
楊昌濟也就是在湖南高師講學時,結識了學生毛澤東。
當時校長張干為了討好當局,提出讓學生交納學雜費。
毛澤東等進步學生發起驅逐校長張干的運動,差點被張干開除學籍。還是在楊昌濟與徐特立的出面下,張干才收回了成命。
世上有千里馬,還得有伯樂。
楊昌濟看中毛澤東的才學和膽識,還推薦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章。
楊昌濟不僅是毛澤東的老師,還是他的伯樂。
楊昌濟支持新文化運動,宣傳《新青年》的主張,促成了新民學會的成立,其中毛澤東、蕭子升、蔡和森是楊昌濟的三位得意弟子。
湖南高師被北洋政府撤銷后,在楊昌濟的爭取下,湖南省立大學備案籌備,楊昌濟負責主持湖南大學的籌備工作。
1918年,楊昌濟應蔡元培的邀請到北京大學教倫理學,舉家遷到了北京。
當時楊昌濟在北京大學為赴法勤工儉學籌措經費,他還給三位得意弟子,包括毛澤東寫信組織湖南青年赴歐洲勤工儉學。
但是毛澤東并無心出國,他更想去北京。于是他向朋友借錢和20多個青年到了北京,到北京的他沒有工作,沒有住處,生活艱難。
楊昌濟經過和妻子向振熙商量后,將自家的門房留給毛澤東暫住,并寫信給北大的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為毛澤東安排了一個圖書館助理員的工作,每月工資8元。
這也促成了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
![]()
圖|毛澤東與楊開慧
不幸的是,楊昌濟在北京大學任教兩年后,就病逝了。
臨終前他還給好友章士釗寫信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說:救國必先重二子。
楊昌濟去世后,家里的賺錢主力離開,生活陷入了困境。
毛澤東要辦文化書社,向振熙二話沒說,將丈夫的同事們捐募的一筆喪葬費拿出來資助。
那時候毛澤東一無所有,向振熙也沒有嫌棄,將女兒嫁給了毛澤東。
結婚沒有彩禮,沒有辦酒席,就請好朋友吃了一頓家常飯,就算結婚了。
婚后,楊開慧與毛澤東住在清水塘,向振熙跟著他們一起住,更重要的是掩護他們做地下工作。
楊開慧被捕后,向振熙肩負起照顧外孫岸英、岸青、岸龍的責任。
為了防止敵人用孩子來作為要挾毛澤東的籌碼,在黨組織的協助下,向振熙帶著兒媳將三個外孫護送到了上海。
她依依不舍的返回湖南后,從此與三個外孫聯系中斷,與女婿毛澤東也音訊不通,再加上喪女之痛。
向振熙在憂愁和焦慮中度日如年。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她才收到女婿毛澤東寫來的信和寄來的錢。
1950年,向振熙80大壽,毛澤東還囑咐兒子毛岸英去湖南拜壽,并捎去了人參,毛岸英與姥姥向振熙拍下了一張合影。
![]()
圖|毛岸英與姥姥的最后一張合影
拍下這張合影不久后,毛岸英去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一個月后便犧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毛岸英犧牲后,毛澤東為了撫慰岳母的心,又派毛岸青回去看望姥姥。毛澤東每月供給向振熙生活費用,一直贍養到她去世。
1962年春天,毛岸青與邵華結婚,還回老家與姥姥向振熙團聚,并拍下了一張合影。
![]()
圖|毛岸青與邵華跟姥姥的合影
1962年的11月,92歲的向振熙因病去世,直到她去世時,她還不知道她的愛孫毛岸英早在12年前就犧牲在了朝鮮的戰場上。
向振熙去世后,毛澤東非常傷心,寄了五百塊錢,并寫信給妻哥楊開智說:將岳母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葬在一起。
向振熙的一生不僅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的一生,更是見證了中國革命動蕩的一生。
她沒有站在最耀眼的位置,卻以平凡之軀成就了不凡;她沒有留下顯赫的聲名,卻用一生詮釋了奉獻、堅韌和勇敢。
參考資料:
百科知識
《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
喜歡就點擊“黎庶文史”卡片關注哦!以便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