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與招商局的關系并不僅僅是紙面上的那么簡單。李鴻章的后人、盛宣懷在清朝時期是沒有認為輪船招商局是他們的企業,但是,清朝滅亡后、進入北洋政府時期,事情就起了變化。
首先,北洋政府的許多官員,包括袁世凱、段祺瑞等人,其與北洋都是歷史直接繼承關系。袁世凱是李鴻章的手下,段祺瑞是李鴻章開辦軍事院校的學生。如此等等,李鴻章家族、盛宣懷家族對于之前清廷所開辦的洋務企業就有了“非分之想”。
其次,李鴻章、盛宣懷與招商局的關系也確實比較復雜。李鴻章、盛宣懷都只是“招引人”,執行清廷的任務而已,李鴻章更只是清廷和企業間的橋梁作用,盛宣懷在企業運營中確實有不小貢獻。
清廷為何要建立輪船招商局
清廷建立輪船招商局的目的很簡單,原因有三:
一者,為了滿足官員、八旗的肚子問題,解決漕運問題;
二者,外資輪船公司控制航運業,大部分錢都被美英公司占走了,這對于仍有民族、國家自豪感的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因此,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一部分錢既是利益作為,也是一種自強行為;
三者,以交通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煤炭、鋼鐵、造船等,至少先期為他們提供資金,可以帶動整個工業發展。
![]()
那么,招商局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否值得我們敬佩呢?回答是作用不小,值得我們敬佩,但那是包括清廷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貢獻,以國家的力量齊聚而成。
一者,整個天下共知,漕運是輪船招商局的基礎任務和業務。
二者,效果卓著,輪船招商局吞并了旗昌船務。
三者,也有一定效果,例如輪船招商局出資投資了中國第一家大型煤礦集團——開平礦務局;中國第一家電報局——天津電報局;中國第一家大型紡織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許多中國第一。
綜合來說,清廷以國家實力作為依托,將輪船招商局的價值發展到極致。輪船招商局作為當時中國企業中最讓人提氣的企業是毋庸置疑的。
左宗棠臨終遺言中的壞情況,在其死后果然大面積浮現
清廷從輪船招商局建立到清朝滅亡,都控制著它的一切。但隨著清朝越來越腐朽、對外越來越妥協、越來越失去朝代存在的和理性與安全性,輪船招商局的內部管理也越來越“西化”。甚至可以說:清廷搜刮招商局大頭、企業內部買辦拿中頭、更細的則被西方人拿走。
自從“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左宗棠在臨終前的擔心,其實越來越在全國范圍內出現。左宗棠請光緒皇帝“親君子遠小人”、力行節儉把錢省下來干正事兒等,清廷并沒有聽進去。左宗棠說“中法戰爭實為中國強弱一大關鍵”,這句話說得沒錯兒。
![]()
“不敗而敗”并沒有說我們勝利,而是說戰爭打到半腰兒,結果主動向敵人投降,敵人想通過戰爭得到的東西基本都給了,所以這是一場“戰術上不太丟人,戰略上現大眼”的戰爭。更為嚴重的是,讓有心為國殺敵的將士們寒了心。可以看到,從這一時期開始,整個清朝“坍塌性腐敗”問題越來越多。
李鴻章為主導的“洋務企業”開始人浮于事,之前人們嚴厲抵抗的官員子女、親屬進入企業的情況大規模出現。對于這一點通過開平礦務局被胡佛騙走后,只用一半的人、開除那些“掛名”員工就使得開平盈利。
由此我們就能看出:晚清“洋務企業”盈利的不多的癥結所在!
當然,胡佛騙企業這件事情是應該被批判的,顯示出:英美人為了利益不息造假欺騙,使用各種手段,很虛偽。但人家的優點咱們也要學。
您看,我們平時也不是說要學狼的精神嘛,牛的精神嘛。這些你不能較真兒,非要反駁:學狼的精神?狼的團結精神背后是等級秩序。學牛的勤勞精神?牛的精神背后是讓我們學做愚民。
事情不能這么看待。別人的好處得學,但也要清楚人家的好處只是好處,而不代表他的品德很好、他沒有壞心眼兒。防著他就可以了。
晚清洋務企業的問題除了“人浮于事”、貪污問題嚴重外,不能協助自身科技發展是一個重大問題
中國人做主,外國人開船的奇怪企業,論科技自主首先要自己人愛惜自己人,要看得出進步:李鴻章善于“買硬件”左宗棠善于“科技自主”有很多,例如福州船政局造艦、培養一批電報人才,結果寧肯買貴的,也不肯用“性價比”好的
![]()
輪船招商局也是如此。在清廷建立輪船招商局的三個目的中,就有利用企業“抵抗”外國勢力經濟壟斷的用意。
然而,實際上,輪船招商局在運營中,不但使用了過多的“黃皮白心”的大小買辦(他們中有些人與原洋企有非正常聯系),而且左宗棠所創立的“福州船政局”以及李鴻章開辦的各種軍校中,已有許多成熟的西式船只的駕駛者,但輪船招商局并沒有用。這一現象很讓人懷疑,為什么?
例如招商局所有船只的船長、大副、二副、三副、大車(輪機長),全部是外國人擔任。中國人擔任二車、三車的人員只有4名。從船長到四車共計179人,只有4人是中國人,僅占2%。這與當時中國人能夠駕駛輪船的人數完全不符,難以讓人信服。
西方人如果熟悉駕駛、熟悉地理情況或海面情況的話,那也是外海。輪船招商局主營的河道業務!同時,從工資看,西方雇傭人員肯定比我方大得多。
在左宗棠福州船政學堂的學員沒出現前,西方人、一些國內的洋務派官員都認為中國人不會學會駕駛輪船。結果,船政學堂做到了。但一些人就是打死也不信,中國人開的會比外國人好。這是理念問題,不關乎現實是否真的如此。
![]()
李鴻章就是“一些人”中的一員,他不信任中國人會駕駛船只、能建造戰船,他的“民族自信心缺失”其實很嚴重,在其領導下,再加上輪船招商局內部過多的買辦人數實操業務,更對這種現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北洋水師中的“揚威”號巡洋艦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后,本想推薦給李鴻章,但李鴻章掐半拉眼角兒都認為中國人造的艦不行。最后還是在丁汝昌邀請下走上去開炮試驗、察看之后,李鴻章才同意購買。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福州船政局屢次向清廷等保證自己雖然造不出一等好艦,但二三流的艦只會比英德等國的便宜、好用,但李鴻章仍然建議清廷“買買買”。結果,中國的造船技術自1890年之后基本停滯不前。
科技本來就是如此,你本國人不捧,那就只能被外國人壓得翻不起身,最終,全部都是外國貨,沒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人家想怎么玩你你都得忍著。
清朝輪船招商局效益不錯,該感恩李鴻章還是國家、國民
晚清輪船招商局系列前4篇文章系列
1885年!大清的脊梁斷了
從左宗棠李鴻章的遺折,看文襄文忠二人臨終前最真實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