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8月22日凌晨3時許,川青鐵路青海段尖扎黃河特大橋發生施工繩索斷裂事故,導致108米鋼梁主拱肋垮塌。
事發時有16名人員在現場進行施工作業。截至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4人失聯,2人在塔架尚無法確認生命體征。
![]()
多家媒體對此起事故進行報道中,都明確冠以“施工鐵索斷裂”的字樣,揭示了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施工鐵索”,顧名思義是維系施工人員和橋梁安全的“生命線”!
而它發生斷裂,不僅是造成施工人員重大傷亡與失聯的關鍵因素所在,同時也初步折射出施工單位在相關安全防護和保障措施方面,存在嚴重短板。
據悉西成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雙線鐵路連續鋼桁拱橋,也是我國第一座跨越黃河的鐵路鋼桁拱橋。該大橋總長1596.2米,拱頂距水面130米,相當于40多層樓高,是川青鐵路全線重點橋梁工程之一。
![]()
尖扎黃河特大橋效果圖
根據該大橋的重要屬性及施工難度,其施工安全的各項防護保障措施也必定是一流。
而據施工人員說,大橋于6月剛完成吊索塔架封頂,“因趕8月底合龍的時間點,此外夜間施工符合溫度要求。連夜趕工發生這樣的事萬萬沒想到。”
事故發生在凌晨3時,一方面為滿足夜間施工溫度要求,另一方面施工作業的緊張程度也可見一斑。
但這起“萬萬沒想到”的事故還是猝然發生,“8月底合龍”的時間表必然要向后延。
最讓人痛心的是徹夜奮戰在橋梁上的16位施工人員,他們中10人已永遠看不到大橋合龍,另外6人仍生死未卜。
目前,青海省應急、消防、交通、公安、衛健、武警等多個部門投入救援工作,共出動救援車輛66輛、舟艇23艘、人員386人全力開展搜救。
應急管理部已派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事故救援處置工作。應急管理部負責人要求千方百計搜救落水人員,同時要盡快查明事故原因,舉一反三,堅決避免類似事故發生。
據相關科普資料,施工鐵索斷裂的主要原因包括磨損、腐蝕、過載、疲勞、安裝不當及繩芯損壞等六大核心因素。
深層原因則包括:
技術難度與風險:該項目被評估為"我國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難度、高風險工程"。
監管與規范執行:是否嚴格落實材料檢驗(如強度檢測)、定期檢修繩索?
夜間高危作業的安全防護與流程監管是否到位?
而以上方面,無不關聯著“人”的因素。
![]()
任何工程建設,都是通過改造自然,造福人類。而整個過程必須嚴格遵循科學規律,筑牢安全底線。
關于此起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及相關責任,需由權威部門進行調查和作出結論。
而此次事故不僅是重大人員傷亡的悲劇,更是對超級工程風險管理體系的嚴峻拷問。
在追求基建速度與技術創新時,生命安全的優先級必須置于首位。
期待救援奇跡的同時,更需相關行業警鐘長鳴,防患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