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邪王氏作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其源于秦朝大將王翦,西漢王吉以后成為經學世家,子孫王駿、王崇接連位列三公,形成“累世公卿”,后經東漢至魏晉時期成為頂級門閥,并于東晉時達到頂峰,史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又經南北朝和隋唐,至唐末五代后才走向衰弱。
![]()
源于秦朝大將王翦,西漢時成為經學世家
按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王氏乃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后代,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當時人稱“王家”,其子孫遂以“王”為氏。宗敬的十五世孫便是秦朝大將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皆為秦朝大將,乃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勛之臣。
秦末天下大亂,王翦之孫王離在“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之后王離的長子王元為躲避戰亂“遷于瑯邪,后徒臨沂”,成為瑯邪王氏始祖;王離次子王威一脈,則在傳至九世孫王霸時,遷居太原,成為了另一門閥太原王氏的始祖。
![]()
王元在瑯邪安家后,其家族最初也是默默無聞,直到其四世孫王吉時,家族才迎來發展。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主流,少時好學的王吉,以“兼通五經”而聞名,乃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
王吉經舉孝廉入仕,先任若盧縣丞,后遷任云陽縣令,于漢昭帝時擔任昌邑國中尉,輔佐昌邑王劉賀,曾多次勸諫劉賀。漢昭帝駕崩后,大將軍霍光迎立劉賀為帝,王吉隨從劉賀入京,此后又多次勸諫劉賀要敬重大臣、勤于國事,仍未被采納。后來劉賀被霍光所廢,其臣僚多受牽連獲罪,王吉因多次勸諫而幸免。
漢宣帝時,王吉被起用為博士、諫大夫,王吉為官清廉且克己勤儉,以致為官多年的他,辭官歸鄉時如同普通百姓一般。漢元帝時,朝廷再度召王吉為官,可惜王吉因為年老而病故途中。
![]()
王吉生子王駿,王駿少時跟隨父親學習《春秋》,經舉孝廉為郎官,后又跟隨梁丘臨學習《周易》,先后出任諫大夫、趙國內史。其父王吉因昌邑王劉賀牽連獲罪后,王駿曾在父親要求下稱病辭官,后于漢宣帝時被重新起用,歷任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等職。
漢成帝時,王駿被外放為京兆尹,于鴻嘉元年(前20年)四月出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后卒于任上。王駿為官清廉,官聲極好,史學家班固甚至將王駿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齊等人。
王駿生子王崇,其歷任刺史、御史大夫、大司農、衛尉、左將軍、大司空等職,爵封扶平侯。后來,朝中王莽專權,王崇無力回天,為保名節而稱病辭官,卻未被批準,后被毒殺。
![]()
自王吉以后,瑯邪王氏開始成為經學世家,祖孫三代不僅皆有賢名,而且由于累世公卿,家族也由此逐漸發展壯大。然而,由于新莽以來的戰亂,其家族卻再度沉寂,只以經學傳家,而少有子弟入仕,王崇的孫子王仁雖然曾擔任青州刺史,但王仁之子王融卻又多次拒絕征召,始終不曾入仕。
漢末魏晉家族崛起,逐漸步入頂級門閥
東漢中前期,瑯邪王氏家族始終較為沉寂,直到東漢末期,家族才再度迎來崛起,而這則源自于王融的兩個兒子王祥和王覽,兄弟二人不僅秉承家學,而且皆以品行出眾而聞名天下,其中王祥以“臥冰求鯉”被載入《二十四孝》,而王覽則以“王覽爭鴆”被載入《二十四悌》。
![]()
東漢末年,時局混亂,王祥帶著弟弟王覽南下廬江避亂,隱居二十余年,雖然由于兩人名聲在外,州郡多次征召兩人入仕,但皆被他們所拒。直到魏文帝時,徐州太守呂虔征召王祥為別駕,王祥這才在弟弟的勸說下前去赴任,呂虔則將州政全部委托于他,王祥于是討伐賊寇、教化百姓,使得州內清靜無事,深受當地吏民擁護。
此后,王祥被舉為秀才,出任溫縣縣令,累遷為大司農。曹髦即位后,王祥因定策有功而獲封關內侯,拜為光祿勛,此后又先后遷任司隸校尉、太常,封爵萬歲亭侯。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因討伐司馬昭而被殺,王祥聞訊痛哭不止,不久后遷任司空,四年后又升任太尉,進封睢陵侯。
司馬炎建立西晉后,王祥被拜為太保,不過他卻以年老多病為由多次請求遜位,但皆被司馬炎所阻,直到其堅決請辭,這才同意。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逝,終年八十五歲。
![]()
王覽作為王祥之弟,兩人雖是同父異母,且年齡相差二十多歲,但關系卻極為要好。王祥因為母親薛氏早逝,遭到繼母朱氏(王覽生母)嫉恨,不僅在丈夫面前中傷王祥,甚至經常對其施以虐待,王覽始終護持著兄長,得知母親有意毒殺王祥后,王覽更是不顧危險的爭搶毒酒,并為兄長嘗菜。
在兄長入仕之后,王覽這才接受本郡征召,后歷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等職。司馬炎咸寧年間,王覽被拜為宗正卿,但不久王覽便以年老多病為由請辭,以太中大夫之位歸老,后于咸寧四年(278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
在王祥與王覽兄弟的努力下,憑借著道德聲望和政治實績的相結合,瑯邪王氏終于從地方豪族邁入中央門閥,并逐漸躋身頂級門閥行列。
王祥生有五子,其中次子王夏、四子王烈和五子王芬早逝,長子王肇曾在西晉擔任騎都尉、給事中,三子王馥則官至上洛太守,襲封睢陵郡公,王馥之子王根則官至散騎郎。不過,相較于兄長王祥,王覽的后代不僅子孫眾多,而且更為杰出。
東晉時期步入頂峰,隋唐以后逐漸衰弱
真正讓瑯邪王氏達到權勢頂峰的,正是王覽這一脈。王覽先后育有六子,其中長子王裁官至撫軍將軍長史;次子王基迎娶了匈奴中郎將羊濟之女(出身泰山羊氏),官至治書侍御史;三子王會官至侍御史;四子王正迎娶了淮南太守夏侯莊之女(出身譙郡夏侯氏),官至尚書郎;五子王彥官至中護軍;六子王琛官至國子祭酒。
![]()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后西晉統治崩潰,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舉族南遷避難,史稱“永嘉南渡”,王氏家族亦舉族南遷至建康。
在南遷的士民中,王氏乃是最早的一批,早在東海王司馬越執掌西晉大權時,王裁長子王導便勸說與自己交好的瑯琊王司馬睿南下出鎮建業,并取得東海王妃裴氏的支持。
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馬越改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等職,讓其出鎮建業,王導追隨其一同南渡。此后,王基長子王含和次子王敦、王正次子王廙和三子王彬、王會長子王舒等人相繼南下,投奔司馬睿,協助其在南方建立基業。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北方隨之陷入戰亂,瑯邪王氏其余成員于是攜宗族老弱、部曲佃客舉族南遷,徹底放棄北方根基。
![]()
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于建業即皇帝位,建立東晉政權。瑯邪王氏眾人早年便與司馬睿交好,在其南下后又積極幫助其開創基業,對其擁有擁立之功,因此在其稱帝后,瑯邪王氏家族在東晉的地位舉足輕重,王氏家族子弟也紛紛得以入朝,或在中央朝廷位居要職,或在地方鎮守一方,其家族聲望地位是其他家族根本無法企及的,以致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王氏掌權初期,王導居內輔政,王敦居外掌兵,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司馬睿愈發不滿王氏的驕橫,意圖削弱王氏勢力,為此提拔劉隗、刁協作為心腹,試圖瓦解王氏軍權,此舉引發“王敦之亂”,王敦于永昌元年(322年)起兵攻占建康,殺死戴淵、刁協等,劉隗逃奔石勒,此舉雖然暫時強化了王氏權勢,卻引發皇室與其他士族忌憚。
![]()
永昌二年(323年),晉元帝司馬睿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即位,王敦再次起兵,然而此舉遭到王導堅決反對,并將王敦驅逐出族譜,王敦最終身死兵敗。此后,朝廷沒收了王氏在會稽的鹽場和莊園,切斷了其經濟命脈,又推行“荊揚分治”,將荊州兵權改授寒門將領陶侃,使得王氏喪失了軍事壟斷地位。
咸康五年(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作為瑯邪王氏在東晉的靈魂人物,他的去世直接導致王氏逐漸走向下坡路,雖說王氏族人仍有大量子弟在朝中任職,但卻再也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領導南北士族聯盟。
![]()
與此同時,庾氏家族卻開始憑借外戚身份崛起,庾冰在王導和兄長庾亮去世后,執掌東晉朝政,為了鞏固權力,他大肆排擠王氏家族,例如王導的次子王恬在守喪期滿后,重新入朝的他便被發配到了豫章郡擔任太守,雖然由于王允之(王舒次子)的極力反對,被改任為了吳郡內史,但王允之卻被解除江州刺史之職,王氏由此徹底喪失軍權。
咸康八年(342年)十月,作為家族砥柱的王允之去世,此后王氏再無能力影響軍政大局。
“淝水之戰”后,謝氏家族迅速崛起,瑯邪王氏多與謝氏家族聯姻,此舉雖然一定程度延續了王氏家族的地位,但也因此逐漸成為謝氏附庸,喪失了獨立政治話語權。劉裕建立南朝宋以后,曾經輝煌一時的門閥政治逐漸衰落,瑯邪王氏也隨之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成為了聲望高于實力的家族。
![]()
隋唐以后,隨著天下重歸一統,部分瑯邪王氏族人遷居關中,例如王導的八世孫王褒,南梁時官至吏部尚書、右仆射,當西魏攻破江陵后,他又轉仕北朝,后官至北周宣州刺史,而王褒的曾孫王方慶(本名綝),則在唐朝時位列宰相。王方慶的五代孫王玙和八代孫王摶也曾官至宰相,而這也算是瑯邪王氏最后的輝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