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美國華裔,寫出兩本與中國有關的書,其中一本震驚西方世界,成為暢銷書作家后在自己車內自殺,死前常提起:有人讓加入他的組織會安全。
她的名字叫張純如。
張純如出生在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她完全可以安逸度過一生,她卻選擇了一條艱難險阻的路。
張純如于1968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她的父母都是伊利諾伊大學的理科教授。
![]()
圖|張純如
在父母的熏陶下,張純如雖然在父母的影響下考入了伊利諾伊大學,但她沒有像父母一樣學習理科,而是選擇了新聞系,并取得了新聞學學士學位。
從學校畢業后,張純如在《芝加哥論壇報》有一年的短暫實習期,實習期結束后她考入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并取得了寫作碩士學位。
有些人仿佛就是為某種使命而來。
張純如取得寫作碩士學位后,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作為一名華裔,她寫的第一本書就與中國有關,名叫《蠶絲·錢學森傳》。
在寫錢學森傳期間,也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冥冥之中,張純如參加了一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會議,并看到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許多慘不忍睹的圖片。
有被蹂躪后赤裸著身體的女人,有被砍掉頭顱的老人,有被割開肚腹的小孩······
早在張純如5歲時,她就聽父母講述過外祖父的故事,祖籍南京的外祖父,在那場南京浩劫來臨之前,幸運的趕上了最后一班逃難的船逃離了南京,躲過了那場浩劫。
但張純如跑遍了圖書館,竟然沒有找到一本關于報道南京大屠殺的英文專著。
這讓張純如特別難過,她萌發了寫一本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英文專著的想法。
在完成了《蠶絲·錢學森傳》后,她開始著手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收集。
有些事,只要你做了,總會留下蛛絲馬跡。
在耶魯大學的圖書館里,張純如找到了一本《拉貝日記》,它的作者正是當年在華的商人約翰.拉貝,他是南京大屠殺的目擊者。
![]()
圖|魏特琳
張純如還找到了《魏特琳日記》,她是在華傳教士,也是南京大屠殺的目擊者。
看完這些資料后,她情緒激動。
之后,張純如拋下丈夫和不足兩歲的孩子,只身來到了中國南京,尋找并采訪了當年的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
在采訪完住在棚戶區的那些幸存者,她都會給她們留下100元錢,在當時100元錢也不是個小數目。
之后,她也走訪了中國、日本、歐洲的一些專家學者。
終于經過了三年之久的收集資料和寫作,1997年,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出版。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登上了暢銷書榜,被稱為是填補了西方世界對于這段歷史的認知空白的一本書。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這本書的出版,更是對于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對日索賠起到了一定作用。
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柯比說,張純如讓美國人第一次知道了這項戰罪。
但這本書的暢銷,也給張純如帶來了麻煩。
有人說她是長期接觸這種暴力素材,也有人說是她遭到了日本右翼勢力的恐嚇和威脅。
![]()
張純如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在她臨死前的幾個月里,她經常跟父母說:在圖書簽售會上,有人走近我,威脅說,加入我們的組織,你將會安全。
在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回憶說:她一直以為純如這樣說,是因為純如的病情原因,使得她產生了幻覺。
而且張純如在自己的窗前,經常看見奇怪人影。
令人唏噓的是,張純如瞞著家人,于2004年11月9日,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自己的小汽車內吞槍自殺,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6歲。
張純如一個讓世界人民知道了南京大屠殺的勇敢作家。
她雖然走了,但她的文字永遠留在世界上,有人說,她是一位作家醫生,她醫治了美國、日本和全世界對于南京大屠殺的集體失憶癥。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是對張純如最好的告慰,也是對30萬同胞的告慰。
原創不易——喜歡——就點擊下面的卡片——關注“黎庶文史”公眾號哦!
黎庶之筆,寫活冰冷的年號;文史之眼,看穿輪回的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