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認為“洞”是與山并存的,尤其是有名的山洞,肯定要有山景配合。比如《西游記》中菩提老祖所居的“斜月三星洞”,就有:煙霞散彩,日月搖光。千株老柏,萬節修篁。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吉林市的名“洞”似乎亦然,多位于山中嶺間。然而并非沒有特例,吉林市有一座圣母洞就位于滔滔而去的松花江畔。
站在吉林市“大江彎弓”奇景處,向江東岸眺望,濃密幽林掩映著一個白色塔尖,這便是由法國神父古若瑟(居比卓爾,死后葬于此處)主持在1923年建成(圣母洞1920年始建,教堂則建于1928年)的天主教堂塔樓。這座教堂不大,屹立在岸邊石丘高處,其下則是一個面積不大的人工巖洞,因巖洞洞門左上方立有一座圣母瑪利亞像,故而得名圣母洞。
圣母洞背靠江水侵蝕殘留的江岸石質小丘,故而據《吉林市郊區文物志》記載圣母洞標準的稱謂是“圣母之丘”。圣母洞是由拉瑪斯神父設計的人工洞穴。洞穴坐南面北,有一花崗巖砌成的弧形石拱門,以四根青石方柱支撐拱頂,正中為通向洞內的門道,洞穴內高2米余,寬約4米。洞占地12平方米,正中有一個2平方米的祭臺。
洞門左上方的彩色圣母像,由鑄鐵制成(另有資料記載為合金),像高近2米,右臂挎搭念珠,腰系蘭帶,頭上罩有中帕,栩栩如生。另外在祭臺前有一股四季不絕的涓涓清泉,泉眼周圍砌有一圈石欄,欄上有蓋子保護泉水的清潔。泉水清澈甘美,被信徒們稱為“圣水”。
由于此處兼有圣母洞祭臺、教堂、墓地,在吉林天主教徒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加之從民國時期開始,每年9月8日又被定為朝圣日,各地神父、信徒集聚圣母洞前,舉行儀式。故而每逢朝圣日,人來人往的儀式又引得無數百姓前來圍觀,場面亦可稱蔚為壯觀。
可惜解放戰爭期間,圣母洞即遭到了破壞,到了文革期間,圣母塑像又被搗毀,就連圣泉也悄然斷流。一處清幽場所遂日漸荒涼。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國家落實政策,圣母洞才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圣母洞并未完全依照舊式,四根青石柱未被恢復,洞門與舊時有很大區別。后來神哲學院也遷至附近,圣母洞逐漸恢復了舊時氣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我曾與親屬經炮手口子渡口乘船來到江東游玩,當時圣母洞正在重建當中,圣母像、門前欄桿、圣泉均未被恢復。索然無味之余只是爬上丘頂,隔著鐵柵欄門窺看了教堂(當時好像還屬于療養院管理)。直到2011年,才又有機會到圣母洞游覽,但見圣母洞前已修繕一新,泉水也恢復噴涌(可惜泉眼上的鐵蓋子上了鎖,并未有緣觸碰泉水)。當時連連感嘆圣母洞自然風光的幽靜典雅,難怪當初的職工療養院會設在這里。
![]()
![]()
![]()
![]()
![]()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