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的楷書,長什么樣?
![]()
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橋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活動中,于一口古井中挖掘出西晉時期的簡牘900余枚,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簡牘上的文字已經出現比較成熟的楷書,這對研究那一時期的楷書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
郴州蘇仙橋遺址,是兩漢及三國時期桂陽郡衙署所在地,所以出土的簡牘大多是公文,涉及政治、文化、郵政、經濟等方方面面,史料價值極高。根據出土簡牘上的文字紀年(上面書寫有元康、太安等年號),可以確定為西晉惠帝時期,即公元300年左右,距今已有1700多年。
晉代在書法史上是由“古質”向“今妍”轉變的關鍵時期,出現了王羲之為代表的眾多震爍古今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與蘇仙橋簡牘的時代相差無幾,這更能凸顯出蘇仙橋出土的簡牘的特殊意義。
![]()
為什么能夠認定蘇仙橋簡牘是楷書?
蘇仙橋簡牘具有明顯的楷書特征,首先是用筆上提按變化比較明顯,起筆收筆都有明顯的提筆、按筆動作,在行筆過程中也富有提按的意識。在先前的早期楷書甚至草書中,書寫一般比較直接,用筆趨向于簡潔圓轉,提按的用筆是今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其次,豎鉤筆畫已經成型。在隸書中“鉤”雖然存在,但一般是平出,更多的則是寫成一個長豎。而在蘇仙橋簡牘中,很多豎鉤寫成向左上方挑起的尖鉤,這就是后來楷書的標準寫法。
![]()
再次,橫畫調鋒起筆已經成為定式。橫畫在書體的演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大篆無橫,隸書橫多有蠶頭燕尾。而到了楷書,橫畫則成了調鋒起筆,順鋒入筆,頓按收筆。
用筆的動作趨向于簡便,這是符合人們書寫越來越追求迅疾的要求的。在蘇仙橋簡牘中,字跡呈現出的狀態,很明顯能夠看出左尖細、右鈍粗的形態,這是楷書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
![]()
下層小吏書法水準不容小覷
蘇仙橋簡牘雖然大多是政府公文,但根據當時的制度可以猜測出,這些書跡應當出自下層文書小吏。這些人以書寫為職業,雖然他們的書跡能夠穿過千余年的時光來到現代,但他們的名字我們卻無從知曉。
這些書跡,書寫技巧嫻熟,書寫狀態輕松自然。書法最高級的審美,就是在一定的法度之下,自然而然地書寫。以此反觀現在書法大展上的作品,大多都是精心設計后,再經過拼接、染色等一系列“反常操作”制造出來的書法藝術品。
![]()
費盡心機的制作,與自然而然的書寫,哪一樣才更接近書法的本質?哪一種做法才更顯現藝術的真誠?相較于先前人們那種書寫狀態的質樸,我們現在的書法家應該有所反思。
幾乎與蘇仙橋簡牘同時代,王羲之橫空出世,幾十年后他將一舉站在中國書法的最高峰。我們不禁懷想,那是個什么樣的時代,竟能創造如此璀璨的光華?
![]()
![]()
![]()
![]()
![]()
![]()
(止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