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北山公園東峰之巔,依山勢建有規模壯觀的玉皇閣。玉皇閣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雖為僧人寬真和尚所建,卻不是單純的佛教寺院,而是一座集佛道儒仙為一體的特俗“道場”。玉皇閣原本就有很大的建筑體量,經民國十五年(1926年)重建后,整個院落更顯精致典雅,雕梁畫棟的天下第一江山牌坊、朵云殿、山門更成為吉林北山最具生命力的“網紅打卡地”。
或許是由于玉皇閣內可供欣賞、游覽的景致太多,雖位列門面,玉皇閣的鐘鼓樓在史料里卻常被一筆帶過,甚至連其身姿變化,也往往被游人忽視。鐘鼓樓聳立于山門東西兩側,東側是鐘樓,西側為鼓樓,兩樓一層均為磚室,二層都是彩繪閣樓。由于鐘鼓樓與山門建在高基之上,遠望去一派雄渾莊嚴,極大地平添了玉皇閣的肅穆氣色。
其實如今的鐘鼓樓并非解放前的舊貌——解放后,玉皇閣鐘鼓樓曾有過數次重大變化。
據《吉林市園林志》記載,玉皇閣鐘鼓樓為民國時期增建。吉林督軍張作相不惜重金,在西安訂購一座合金質大鐘,安放在鐘樓之上。據說清晨擊鐘時,悠揚的鐘聲可以傳遍吉林城內。當時,城內模范學堂曾組織小學三年級學生比賽,模仿唐詩《楓橋夜泊》,創作描繪北山玉皇閣鐘聲的詩句。年僅11歲的齊光所賦詩“塞外江南一枝花,松江水澈見魚蝦。吉林城外玉皇閣,夜半鐘聲到各家”一舉奪魁,成為專屬于玉皇閣鐘鼓樓的歷史佳話。
1961年9月7日,玉皇閣和關帝廟、藥王廟、坎離宮作為北山古建筑群,由吉林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吉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的玉皇閣鐘鼓樓還是解放前的模樣。鐘鼓樓的一樓磚室無窗,只在北側有一拱門。鐘樓拱門門額為磚雕“晨鐘”二字,鼓樓拱門門額為磚雕“暮鼓”二字。另外在鐘鼓樓南側的墻面上,還嵌有扇形磚雕裝飾,鐘樓一側為“夢醒”,鼓樓一側為“幻覺”。與門額對應,則有“迎陽晨鐘驚夢,送暉暮鼓警幻”之意。
另外,當時鐘鼓樓上的閣樓有四角立柱,通紅的兩柱之間為白色邊框,包圍“四扇”構成的隔扇窗——窗扇與柱子之間存在過渡區。在五六十年代的彩色印刷品上,時常能看到玉皇閣鐘鼓樓的身影——在“五脊六獸”、雀替青瓦的裝扮下,鐘鼓樓乃是古意盎然的舊時模樣。
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場文化浩劫讓玉皇閣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廟內被改建為“收租院”展覽館,不僅山門上磚匾被水泥抹平,鐘鼓樓上的窗扇也被破壞掉——閣樓變成了四柱挺起的亭子,所幸建筑框架尚被留存。“殘亭”一直被保留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許多游人拍照留念,鐘鼓樓的“亭”成為畫面背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得益于國家落實政策,玉皇閣的神像被重塑,殿宇得以修復。1985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整修后的玉皇閣成為北山廟會的主場之一。不過,從當時游客如織、摩肩擦踵的影像資料上看,鐘鼓樓的隔扇窗并未被恢復,與山門并立的仍是“亭”。
大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具體時間待求證),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鐘鼓樓依舊制,安裝了隔扇窗,但此時的隔扇窗的式樣卻為兩柱間“六扇”,曾經的“包邊”未被恢復。此后這種六扇窗的形式被固定下來,直到今天。盡管與舊式存在差別,所幸風格如舊,變化并未傷大雅。
2023年10月,玉皇閣鐘鼓樓再次修繕,如今大家看到的正是這次煥彩更新的亮麗模樣。
![]()
![]()
![]()
![]()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李喬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