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初冬的大同古城,陽光透過縣樓北街的老槐樹,在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循著古樸的氣息前行,一座青磚黛瓦的深宅大院驀然映入眼簾——門頭“縣長大院”四字遒勁有力,兩側抱鼓石歷經歲月摩挲仍顯精致,斑駁木門后,抄手游廊蜿蜒通向里院,掛在檐下的老舊馬燈輕輕晃動,仿佛在訴說著近百年的光陰故事。
這里,便是民國縣長起居博物館,這處習慣于被人稱作“縣長大院”的去處,也是大同人追尋城市記憶、游客感受老大同風情的文化地標。
![]()
縣長大院俯瞰。
01
院落溯源:
民國縣制下的兩任縣長與城市印記
大同縣長大院的故事,需置于民國行政區劃變革的背景中才能更清晰地展開。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廢除明清以來“省、府(州)、縣”三級制,改為“省、縣”兩級制,大同隨之廢府設縣,直屬山西省。彼時的大同縣,居于內外長城之間,北依群山、南接平原,既是控扼察哈爾、綏遠的晉北門戶,也是京綏、同蒲兩條鐵路交會的交通要沖,戰略與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全縣下轄5個行政區、9條街、585個村,縣域規模與今日大不相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座建于清代的本地富商私宅院落,先后與兩位民國縣長結下不解之緣,也因此被老大同人稱為“縣長大院”。據史料記載,中華民國時期,大同歷任23位地方行政長官——1929年以前稱“縣知事”,1929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后,始稱“縣長”。其中,讓這座院落聲名遠播的,便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2月任大同縣長的盧宗孚,以及1946年在此居住的傅名顯。
“興利除弊見義勇為者請進來,甘謁以私關說詞訟者滾出去。”在縣長大院第二進院落的展墻上,這副復刻的對聯格外醒目,其作者正是盧宗孚。這位浙江出生、畢業于燕京大學的縣長,1980年病逝于上海,生前歷任河北宣化縣,山西絳縣、晉城縣、大同縣、陽曲縣等地縣長,以及太原政公所所長等職,為官生涯始終以“清正廉潔”為信條。
在大同任上,盧宗孚的政績至今仍能在城市肌理中找到痕跡:1934年11月5日,他陪同上級視察云岡村小學后,奉命籌建云岡新村——將原本居住在云岡石窟周邊的百姓遷出,使新村與石窟隔離開來,這一舉措為云岡石窟的保護筑起了早期屏障;他懷念浙江家鄉街頭的綠意,便在大同護城河坡種植小葉楊數千株,又在城內街巷遍植榆、槐、楊、柳、松、柏,試圖為這座北方古城增添幾分江南生機;1935年,他還聯合地方名流王謙、郝繩祖主持《大同縣志》的編撰工作,為地方歷史留存了珍貴文獻。1936年2月,盧宗孚被調往太原,任太原政公所所長兼陽曲縣長,他雖離開大同,卻以實干與清廉在民間留下了長久的口碑。
1946年,山西洪洞縣人傅名顯成為這座院落的第二位主人。這位畢業于民國山西軍政干部學校的縣長,為人儉樸謙遜,其書法作品剛勁有力、揮灑自如,展廳內陳列的一幅書法復制品,字里行間仍能窺見他的嚴謹風骨。
除了兩位縣長,這座院落的“身份”還曾幾經變遷:上世紀40年代,一戶白姓人家在此經營紙扎作坊,人稱“白氏大院”;上世50年代至60年代,這里成為公法系統工作人員的聚居地,又有了“政法大院”的稱呼。直到2009年,大同市文物部門將其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這座歷經滄桑的院落正式以文化遺產的身份,走進公眾視野。
![]()
照壁上的磚雕。
02
建筑密碼:
明清四合院的大同特色與匠心細節
“這是標準的老大同明清四合院格局,從大門到屋頂,每一處設計都藏著老匠人的巧思,也透著北方民居的實用智慧。”順著講解員的指引,走進縣長大院,仿佛翻開一本立體的北方民居建筑教科書。這座院落的原址是縣樓北街11號,古城改造后新編為7號,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為三進院落布局,現存房屋20余間,其中前兩進院落保存完整,第三進院(原供女眷起居)暫未修復。
第一進院顯現出禮制與功能的融合。大院的大門位于東南角,朝向東面,屬“廣亮式大門”——面闊一間、進深兩間,硬山頂,是傳統民居中等級最高的大門形制。大門兩側內墻上飾有精美磚雕,兩扇門板與正脊垂直,盡顯莊重;大門南側的兩間小房是“馬夫房”,再往南是暫未修復的馬廄與車房,是專為當年縣長出行配套所改建;北側三間為“管事房”,負責門衛、接待等事務,其后便是廚房,滿足院落日常飲食需求。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門正對面的照壁——基座采用在大同古城中并不多見的玄武巖材質,束腰、斗拱等處雕刻著火焰、卷草、瑞獸、花卉等精美紋飾,既符合傳統風水“引氣辟邪”的理念,也暗示著主人的地位與財力,能保存至今實屬難得。在第一進院與第二進院之間,設有一座“抱廈大門”,大同人俗稱“二門闔廊兒”,跨過這道門,便進入了院落的內宅區域,體現著傳統民居“內外有別”的禮制秩序。
第二進院是生活與辦公的核心空間。作為縣長日常學習、辦公與臨時休息的核心區域,第二進院的布局方正開闊,采光充足:正北是五間正房(當地俗稱“上五道”),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廂房,南側是三間帶前廊的南房,所有房屋的屋頂都有一個鮮明特點——舉架不高、坡度平緩、弧線優美,且前坡長、后坡短、出檐不大、檐口不高,大同人稱之為“鵪鶉檐”或“道士帽”。“這是老輩人適應大同氣候的智慧。”講解員解釋,大同雨少風大、無霜期短、冬季嚴寒,前坡長則冬季日照面廣,積雪易融化;后坡短則減少西北風帶來的積雪堆積;檐口低則能阻擋寒風灌入,讓屋內更暖和。
![]()
縣長大院一進院。
作為院落中等級最高的建筑,正房五間功能分明。正中間是堂屋,后墻正中懸掛鑲框大鏡,兩側配條幅對聯,內容取自宋代詩人邵雍《小車吟》中的“春暖秋涼兼景好,年豐身健更時和”,橫批為“當惜寸陰”,合稱“掛中堂”;中堂下方置紅木條案,案上陳列西洋鐘與各類瓷器,案前擺六把太師椅、一張八仙桌及椅間小方茶桌,是接待貴客的正式場所。東次間北墻下設“背炕”——大同民居為御寒常設火炕,“背炕”即靠后墻背陰處的火炕(另有靠窗戶朝陽的“順山炕”),炕下層鋪蘆葦席防潮隔熱,上層鋪講究的栽絨毯子,炕上置鋪柜、行李與炕桌;最具特色的是“炕圍子”,在沿炕墻約二尺高的區域施以繪畫,內容涵蓋山水、花鳥、人物、風景等,既避免墻面污染、白粉粘身,又便于清潔,是大同民居特有的裝修方式。西次間原是縣長日常學習辦公的書房,目前因尚未征集到合適家具,暫未完整展陳。
值得一提的是正房的“仰塵”(即天花板)。據明代園林大師計成所著《園冶》記載:“仰塵即天花板也,施于上,以承塵土也”,這種吊頂形式在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同民居中仍很常見。縣長大院的仰塵為“棋盤方空式”,先順房間進深設四五道大龍骨,龍骨兩側鑿榫卯安裝開間方向的小龍骨,形成長方形網格,網格底部找平后裱糊麻紙,每年用白粉粉刷即可保持白凈,既實用又透著樸素的匠藝。
03
古院新生:
認養模式下的保護和活化利用范本
![]()
領養人張瑞對縣長大院傾注了無數心血。
“以前路過這里,只能看到緊閉的大門,沒想到現在能走進來。雖然有些地方還在完善,但能感受到老院子的生活氣息。”市民李成剛是古城的老居民,城市改造浪潮中全家遷往新城區。懷舊的他,是縣長大院的“常客”,每次來都要在正房的“掛中堂”前駐足良久,條案上的西洋鐘,古舊的太師椅,都讓他想起了小時候家里的陳設。
李成剛的感慨,源于縣長大院的“重生”:2020年初,按照省“文明守望工程”及文物認養保護相關政策,大同民營企業家張瑞認養了這座宅院,并投資將其打造成民國風格的縣長起居博物館。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說起認養縣長大院的初衷,張瑞說,他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對古建很感興趣,對保護文物有很深的情懷,“認養這個院子,也想為推動大同文旅振興崛起、盤活歷史資源做點貢獻。”
“認養不是‘占有’,而是‘守護’。”張瑞表示,接手院子之初便確立了“依法合規、最小干預、創新利用、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在文物修繕階段,他聘請專業古建團隊,嚴格按相關法規制定方案:對大門的廣亮式結構、照壁的玄武巖基座與磚雕、正房的“仰塵”吊頂等核心構件,盡量保留原材原貌;對殘損的木雕、磚雕進行修補時,采用傳統工藝與可逆技術,避免破壞歷史風貌;就連屋內糊窗的麻紙、張貼的窗花,也均按民國時期的工藝重新制作,力求還原真實生活場景。最終,修繕工程順利通過驗收,前兩進院落的主體結構得以穩固,大同傳統四合院的風貌也完整保留。
如今,走進縣長大院,每一間房屋都力求還原出民國時期的生活場景:臥室里,大紅躺柜靠墻而立,銅鎖泛著溫潤光澤;雕花木床配有床幔,床頭的民國梳妝鏡仿佛仍映照著當年的身影;客廳的“掛中堂”莊重典雅,太師椅似乎隨時等候賓客落座。據統計,博物館內共展陳300余件藏品,涵蓋古典家具、木雕石刻、字畫、瓷器等,均從全國各地征集而來。隨著第三進院的修復、地窖的開放、書房的完善,這座老院落還將綻放更多光彩。
為讓老院落“活”在當下,博物館做了不少創新嘗試:在第二進院打造“民國風攝影基地”,游客可穿上民國服飾,在“鵪鶉檐”下、抄手游廊間拍攝復古照片;開發出28款文創產品,從印有院落磚雕圖案的書簽、冰箱貼,到復刻民國風格的筆記本、紙袋,每一款都融入縣長大院的文化元素,兼具紀念性與實用性。
博物館還配備專門的管理團隊,設有辦公室、安保部、設計部、后勤部等,每年投入近30萬元用于文物養護、場館維護與文創研發。自開館以來,每年參觀人數最高達5萬人次,既有尋找童年記憶的老大同人,也有好奇民國歷史的外地游客,還有前來打卡的年輕人。“這里不僅是博物館,更是大同人回憶過去、年輕人了解歷史的地方。”張瑞說,很多游客參觀后會分享自己聽來的大同老故事,這些“民間記憶”也成了博物館的“活素材”,讓展陳內容更加豐滿。
傍晚時分,夕陽為縣長大院的青磚黛瓦鍍上一層金邊,檐下的馬燈被點亮,暖黃燈光映照著照壁上的瑞獸磚雕。游客漸漸散去,工作人員開始檢查每一間房屋,看正房的“仰塵”是否完好、西房的家具是否歸位、大門的銅鎖是否牢固……這座歷經百年的院落,曾見證過盧宗孚的勤政、傅名顯的謙遜,經歷過紙扎作坊的熱鬧、政法大院的肅穆,如今,它以博物館的身份,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繼續講述著大同的故事。
來 源: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郭斌
通訊員 溫保平
責任編輯:秦小茜
校 對:張曉燕
值班主任:費 煜
值班編審:張臨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