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嶺根村,因坐落于形似馬鞍的下鞍嶺腳下而得名,村落東倚覆船山、板倉山,北靠剡山,西臨花山,三面環(huán)山如太師椅環(huán)抱,南向沃野平鋪直抵板昌。
歷史上,這里是出寧海登瀛門、越馬鞍嶺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為通往岔路及寧海南部的交通要道,往來行旅常在此歇腳。2013年馬鞍嶺隧道開通后,嶺根處于古道與甬臨復(fù)線交匯點,再度成為西鄉(xiāng)往來縣城的要沖,延續(xù)著千年交通基因。
【千年葛韻】
嶺根的故事,始終繞不開“葛”。這里說的“葛”,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藤蔓可攀附蔓延,莖皮富含堅韌纖維,經(jīng)剝?nèi) a制、漂洗后能紡線織布;塊根(葛根)肥大粗壯,可入藥、制淀粉,堪稱“一身是寶”。嶺根及寧海一帶山多濕潤,自古葛草叢生,為這一資源提供了天然溫床。
嶺根流傳著范蠡與西施的傳說。相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期間,為置辦貢品葛布,多次往來嶺根。此地屬會稽山屬地,田疇可耕、溪流可漁,是理想的補(bǔ)給站。公元前468年范蠡功成身退,至勾踐去世后,便與西施隱居于此。崇禎版《寧海縣志》載“甘卓、范蠡諸人分星次,丹陽入斗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見影印版第14頁),雖未直指嶺根,卻印證了他的活動范圍與越地的淵源,為傳說添了厚重。
嶺根的織葛傳統(tǒng),可追溯至古越文明。史載“于越生葛絺”,越王勾踐戰(zhàn)敗后,曾在葛山大力培植葛草,織成十萬匹精細(xì)葛布(“葛絺”)貢納吳國,側(cè)面印證越國織葛手工業(yè)的中心地位。嶺根作為要道,技藝代代相傳:葛布輕薄透氣,是百姓夏日常服,更與鹽、鐵、靛、炭并稱寧海民間五大商品,經(jīng)馬鞍嶺古道外銷各地。
葛的價值不止于織。葛根作為中藥材,應(yīng)用逾千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均載其清火排毒、降脂降壓之效,至今仍是嶺根及寧海的重要物產(chǎn),加工成葛根粉、葛根茶等養(yǎng)生品。
寧海民諺“廿里葛藤棚,十里江瑤鄔”,常被誤讀為“葛姓族群聚居”。實則嶺根自古葛藤纏繞如龍蛇,形成天然藤廊;明代《寧海縣志》將“葛棚”釋為“葛姓居所”,加之唐宋時葛姓自句容南遷,借葛洪聲望構(gòu)建宗族敘事,才讓后人淡忘“葛藤棚”的本意。其實,先有漫山葛草,才有織葛技藝,后有葛姓聚居,這段脈絡(luò)正是嶺根“葛文化”的生動注腳。
從范蠡傳說到古道織聲,從葛布衣衫到葛根良藥,嶺根的“葛”字里,藏著一部與自然共生的民生史。正如村口老葛藤,根扎千年,藤向新生。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guān)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竺歡平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