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說白了,凡事都要有一個度,要知道適可而止,不要勉強和逞強。
而那些習慣性求滿的人,永遠覺得差一分,唯有懂得知止,早就能心滿意足。
實際上,這世上的圓滿,都是懂得在恰到好處時停下來的智慧。
![]()
求滿的陷阱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你若總想十全十美,結(jié)果就越容易事與愿違。
很多時候,對于很多人,很多事,我們都是不能勉強的。
但凡你想要求滿,那就一定得到缺憾。
不如及時放下,不要做那么多的想法和考量。
然后,反倒能在平靜的歲月里,穩(wěn)住自己。
白居易晚年患上風疾,臥床難起。
他在《寄皇甫賓客》中寫道:“臥久昏昏白晝眠,不知經(jīng)世又經(jīng)年。”
回想壯年時那一股追逐功名的氣勢,如今只覺“名利身外物,閑適心中留”。
顯然,那些曾經(jīng)孜孜以求的“滿”,如今在病榻前都失去了分量。
《菜根譚》有云:“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
的確,追求圓滿本身沒有錯,但錯在以為真的存在絕對的圓滿。
于是,為了那種虛妄的圓滿,竟然搭進去的代價太多太大了。
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凡事不強求,不求滿,方為智慧和謀略。
知止的智慧
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比知道什么時候該前進更需要智慧。
范蠡輔助越王勾踐復國后,被封為上將軍。
但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不貪戀權(quán)位,攜西施泛舟而去。
后來,他三次經(jīng)商成為巨富,但又三散家財。
他的“止”,不是退縮,而是看清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也正是因為做到了及時止住自己的欲望,止住自己的貪欲。
所以,才會在人生的重大選擇當中,做好自己的篩選。
最終,就像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的那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的確,人在巔峰時退場,在圓滿時留白,是一種極大的清醒,也是一種不容小覷的智慧。
而且這份清醒,其實比任何能力都更難能可貴。
說白了,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還是要有知止的智慧。
如此,凡事留有余地,才能助力自己健康成長。
適度的圓滿
真正的圓滿,恰恰是接納那份不圓滿,不完美。
確實,凡事都不可能得到圓滿或是完美的答案。
很多時候,學會靜下來,不要強求什么。
最終,反而能在不完美的狀態(tài)下,得到讓自己滿意的結(jié)局。
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寫:“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更高級的完美。
就像中國畫的留白一樣,在空的地方留下一些看似不存在的東西,恰是意境所在。
說到底,“求滿幾時滿”是欲望的無底洞,而“知止方為止”才是智慧的分水嶺。
人生如飲茶,倒七分滿,留三分情,畢竟茶涼了可續(xù),心滿了難容。
告訴自己,適度的圓滿,知道適可而止,方為一個人生活的最佳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