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輪駛過湟中盆地的青稞田,遠處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筑群突然闖入視野 —— 塔爾寺,這座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圣地,像一顆鑲嵌在青藏高原邊緣的明珠,在陽光下散發著莊嚴而溫暖的光芒。風里裹挾著酥油與檀香的氣息,經幡在藍天下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我踩著青石板路緩緩走近,每一步都像踏在信仰的脈絡上,那些沉淀在紅墻金瓦間的歷史與虔誠,正順著指尖的溫度,悄悄叩擊我的靈魂。
![]()
金瓦映日:殿宇間的千年傳奇
塔爾寺的故事,要從六百年前說起。明洪武十二年,一位名叫宗喀巴的少年在這里削發為僧,此后他遠赴西藏,創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成為影響深遠的宗教領袖。而塔爾寺,正是為紀念他而建,因先有塔、后有寺,故得名 “塔爾寺”。站在寺前的廣場上,望著那座高聳的菩提塔,我仿佛看到了少年宗喀巴誦經的身影,他的虔誠與執著,穿越了時空,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了如今這座恢弘的佛國圣地。
大金瓦殿無疑是塔爾寺的靈魂所在。這座通體鎏金的建筑,在陽光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仿佛將世間所有的璀璨都匯聚于此。殿頂的金箔由無數信徒捐贈,歷經數百年風雨,依舊如新。我沿著石階走進殿內,一股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殿中央的菩提塔通體鑲嵌著寶石,塔前的酥油燈長明不熄,跳動的火焰映照著信徒們虔誠的臉龐。向導告訴我,這座塔下珍藏著宗喀巴大師的舍利,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只為在塔前磕一次長頭,祈求心靈的安寧。
![]()
在大金瓦殿的回廊里,我遇到了一位年邁的阿媽。她穿著藏藍色的氆氌長袍,手里握著轉經筒,正一步一叩地繞著菩提塔行走。她的額頭已布滿皺紋,手上的皮膚因常年勞作而粗糙,可那雙眼睛卻亮得像星星。“我從玉樹來,走了半個月,就是想給大師磕個頭。” 阿媽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對我說,語氣里滿是虔誠。我看著她每一次俯身、每一次叩首,額頭與青石板碰撞的聲音,像重錘一樣砸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塔爾寺的金瓦之所以閃耀,不僅是因為鎏金的璀璨,更是因為無數信徒用信仰與堅守鑄就的光芒。
除了大金瓦殿,塔爾寺的其他建筑也各有千秋。小金瓦殿內珍藏著許多佛教文物,其中一幅唐代的唐卡,色彩依舊鮮艷,畫中佛祖的神態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從畫中走出。大經堂內,數百個藏式坐墊整齊排列,墻上懸掛著精美的堆繡,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在地面上形成斑駁的光影。我坐在角落的坐墊上,聽著喇嘛們低沉的誦經聲,那聲音像一股暖流,緩緩淌過我的心田,洗去了旅途的疲憊與內心的浮躁。
藝絕天下:指尖上的信仰傳承
塔爾寺的 “藝術三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是藏傳佛教藝術的瑰寶,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藏著藝人們的心血與信仰。
我最先見到的是酥油花。在酥油花館內,一件件精美的酥油花作品讓人嘆為觀止。有描繪佛教故事的 “釋迦牟尼佛本生圖”,有展現藏族生活的 “草原放牧圖”,每一朵花、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會綻放、就會動起來。向導告訴我,酥油花的制作過程極為艱辛。藝人們要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環境中,用凍得發紫的雙手,將酥油揉捏成各種形狀。由于酥油遇熱即化,他們只能在寒冷的冬夜工作,常常要忍受刺骨的嚴寒。“很多老藝人的手指都落下了病根,可他們從未抱怨過。” 向導的聲音有些哽咽,“他們說,能為佛祖獻上一份禮物,再苦也值得。”
![]()
我看著那些精美的酥油花,想象著藝人們在寒夜里創作的場景:昏暗的燈光下,他們的雙手在酥油上翻飛,汗水順著臉頰流下,卻不敢用手擦拭,生怕玷污了手中的作品。他們用指尖的溫度,將信仰融入每一朵花、每一片葉,讓冰冷的酥油擁有了生命與靈魂。那一刻,我忽然淚流滿面 —— 原來,最動人的藝術,從來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用生命與信仰澆灌的虔誠。
壁畫是塔爾寺的另一大特色。在各個殿宇的墻壁上,都繪制著精美的壁畫,內容多為佛教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些壁畫采用礦物顏料繪制,歷經數百年風雨,色彩依舊鮮艷。我站在一幅 “極樂世界圖” 前,久久不愿離去。畫中描繪了佛祖居住的極樂世界,亭臺樓閣、奇花異草、飛天仙女,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向導告訴我,這些壁畫的作者大多是不知名的僧人,他們耗盡畢生心血,只為將心中的佛國呈現在世人面前。“有些僧人在繪制壁畫時,會因為過度勞累而倒下,可他們留下的作品,卻成了永恒的經典。”
堆繡則是塔爾寺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以絲綢為原料,通過剪、堆、繡等工藝,將各種圖案立體地呈現出來。在大經堂內,一幅 “十八羅漢圖” 堆繡作品讓人嘆為觀止。羅漢們的神態各異,有的慈祥微笑,有的怒目圓睜,身上的衣袍褶皺分明,仿佛隨風飄動。我湊近細看,發現每一片絲綢都經過精心挑選,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藝人們的心血。向導說,制作一幅大型堆繡作品,往往需要十幾個藝人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忍受枯燥與寂寞,用耐心與執著,將信仰繡進每一寸絲綢。
典籍傳世:歲月里的文化守望
塔爾寺不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寶庫。寺內珍藏的大量佛教典籍和歷史文物,是研究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資料,每一件都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
在藏經閣內,我見到了一部珍貴的《大藏經》。這部典籍用金粉書寫在特制的藏紙上,歷經數百年依舊完好無損。藏經閣的僧人告訴我,這部《大藏經》是明代的文物,由數十位僧人花費十年時間才完成。在書寫過程中,他們要嚴格按照佛教儀軌,沐浴更衣、焚香誦經,每一個字都要用心書寫,不容許有絲毫差錯。“很多僧人在書寫過程中,眼睛都熬壞了,可他們從未放棄。” 僧人的聲音里滿是敬佩,“他們知道,這部典籍不僅是佛教的瑰寶,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
![]()
除了《大藏經》,塔爾寺還珍藏著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在文物館內,一件唐代的鎏金銅佛讓我駐足良久。佛像高約一米,通體鎏金,佛祖盤腿而坐,神態安詳。佛像的衣紋流暢自然,細節處理極為精美,展現了唐代高超的鑄造工藝。向導告訴我,這件佛像歷經千年風雨,曾多次面臨被毀的危險,是一代代塔爾寺的僧人用生命守護,才得以保存至今。“在文革時期,僧人們將佛像藏在山洞里,日夜守護,才讓它躲過了一劫。”
在文物館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本泛黃的日記。日記的作者是一位民國時期的僧人,他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在塔爾寺的生活與修行。字里行間,滿是對佛教的虔誠和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吾輩當以守護佛法、傳承文化為己任,縱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辭。” 我撫摸著日記泛黃的紙頁,仿佛看到了那位僧人在燈下書寫的身影。他的堅守與執著,穿越了時空,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梵音繞梁:心靈深處的皈依
在塔爾寺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會去大經堂聽喇嘛們誦經。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塔爾寺的金頂上,喇嘛們就會身著紅色的僧袍,走進大經堂。他們盤腿而坐,手持經卷,用藏語念誦著古老的經文。那低沉而悠揚的誦經聲,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在我的心田,洗去了我內心的煩躁與不安。
有一天,我在大經堂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喇嘛。他名叫洛桑,剛剛來到塔爾寺修行不久。洛桑告訴我,他從小就對佛教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后,為了追求心靈的安寧,他毅然放棄了城市的生活,來到塔爾寺出家。“在這里,我找到了內心的歸宿。” 洛桑的眼神里滿是平靜與堅定,“每天誦經、修行,雖然簡單,卻很充實。”
![]()
我問洛桑,是什么讓他如此堅定地選擇修行之路。他笑著說:“是信仰。信仰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心中有信仰,就不會迷失方向。” 洛桑的話讓我深受觸動。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質的享受,卻忽略了心靈的需求。而在塔爾寺,這些修行的喇嘛們,用他們的堅守與執著,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與安寧。
離開塔爾寺的那天,天還沒亮。我站在寺前的廣場上,望著漸漸亮起的金頂,心中滿是不舍。喇嘛們的誦經聲依舊在耳邊回蕩,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為我送行。我朝著塔爾寺的方向深深鞠躬,感謝這片圣地帶給我的感動與震撼。
車子駛離塔爾寺,遠處的金頂漸漸模糊,可我的心中,卻永遠留下了一片凈土。那片凈土上,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有精美的藝術瑰寶,有虔誠的信徒,還有那縈繞在耳邊的梵音。我知道,我還會回到塔爾寺。不是作為一個游客,而是作為一個心靈的歸人。我會再去大經堂聽喇嘛們誦經,再去酥油花館欣賞精美的酥油花,再去藏經閣感受文化的傳承。
因為,塔爾寺不是一處風景,而是一種信仰,一份牽掛,一個心靈的歸宿。它藏在我的心里,像一顆永不熄滅的明燈,在歲月的長河里,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給予我溫暖與力量。
#夏季旅游創作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