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觀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家長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
有的家長會指責:“你怎么這么不小心?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有的家長會緊張:“別動,小心劃傷!”還有的家長會笑著說:“沒關系,碎碎平安,我們一起來收拾。”
如果你是孩子,這三種不同的回應,會帶給你什么感受?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卻是家庭氛圍的縮影。不同的反應,不僅影響孩子的情緒,也塑造了他們的性格和未來。
![]()
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結果
你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家長呢?
指責型家長:孩子犯了一點錯,就被各種批評、辱罵,好像他捅了天大的簍子。這種家庭氛圍會讓孩子過度緊繃,害怕犯錯,不敢嘗試新事物。
焦慮型家長:家長過度緊張,孩子也會像驚弓之鳥,容易過度驚恐,缺乏安全感,情緒難以安撫。
包容型家長:孩子被允許犯錯,情緒自然流動,遇事勇往直前,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也能更好地反思和吸取經驗。
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自己在哪一種家庭氛圍中成長?你的孩子又會希望生活在哪一種家庭氛圍中?
松弛感是家庭中的
“空氣濕度計”
松弛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恰到好處的包容。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打翻牛奶后聽到的第一句話是,“衣服臟了可以洗,你有沒有嚇到?”
孩子考砸了,父母會在試卷上批注:“錯題是藏著小禮物的迷宮。”
當青春期的孩子鎖上房門,門外傳來的不是父母的怒吼,而是一杯溫牛奶和便簽,“需要聊聊的話,我隨時都在”。
這種家庭氛圍的核心,是對“人”的重視,超過了對“事”的控制。每個人都能輕松自在地做自己,允許犯錯和試錯,情緒也能夠自然地流動。
但同時,松弛不是沒有規則,真正的松弛感自帶“隱形軌道”。
完全不管孩子的作業,或是允許孩子凌晨三點打游戲,這不是包容,而是失職。
松弛也不等于躺平,“你可以不寫作業”和“我們一起來規劃作業時間”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松弛更不是壓抑情緒。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有情緒都很正常,關鍵是要學會用健康、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不是壓抑或突然爆發。
![]()
松弛感滋養孩子的四種力量
松弛感滋養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學實驗顯示:在“容錯型”家庭長大的孩子,面對挑戰時大腦前額葉(理性區域)活躍度更高,而身處高壓家庭的孩子,杏仁核(恐懼中樞)反應更強烈。
網上有一位父親分享,他女兒考試不理想,他就帶著她把考砸了的試卷,折成紙飛機,寫上“煩惱飛走啦”,然后對女兒說,“走!我們去吃火鍋,順便想想怎么打敗這些錯題小怪獸。”
這樣的包容和支持,會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學習上的困境和挑戰。
松弛感滋養孩子的創造力
芬蘭教育研究發現:被允許自由探索的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高出平均值27%。
愛因斯坦小時候喜歡拆鐘表,他的父母不僅沒有制止,反而還很支持他的探索。
要是他的父母缺乏這樣的松弛感,一看到他拆鐘表就覺得他是在搞破壞,然后嚴厲地斥責、禁止,說不定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當孩子在自由玩耍時,如果你只看到他把房間弄得一團亂,而忽視了他正在創造一個很有想象力的世界,一味對他指責、怒斥,你很有可能正在關閉孩子成才的大門。
松弛感滋養孩子的抗挫力
孩子考試失利,你會怎么做?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在孩子考砸了的試卷上,用便簽紙貼了一句話:“恭喜解鎖隱藏題庫!85%正確率就能打開新劇情”。
她用游戲化的方式,把試卷上的錯題做成了“知識大冒險”游戲,原本還很沮喪的孩子,開始興致勃勃地加入了“游戲”挑戰,在輕松的狀態下改正了錯題。
這種松弛和幽默的智慧,幫孩子把挫折看作是“闖關游戲中的臨時存檔點”,而不是世界末日的判決書。
這樣的應對方式,只會讓孩子無懼失敗,即便遇到了困難和挑戰,也會積極樂觀地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陷入“完了完了”的絕望。
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在高壓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遇到挫折更容易崩潰,因為他習慣了被高標準要求,缺乏心理彈性,稍微沒做好就覺得天塌了。
而松弛家庭的孩子,更善于解決問題。因為他沒有情緒內耗,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處理問題和應對情境上。
松弛感滋養親密的親子關系
當青春期的孩子對你說“我想紋身”時,你會怎么說?
很多家長一聽就如臨大敵,擔心孩子學壞了,于是采取強力鎮壓的方式:“絕對不行!你敢紋試試?!”
或是講道理,“你現在重點是學習,別整天想這些亂七八糟的”。
但有教育專家追蹤研究發現,比起直接反對,回應孩子說,“這聽起來很酷,能說說為什么喜歡嗎”,后續溝通的成功率要高出4倍。
因為當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得到了重視和理解,他的心理防御和對抗也會降低,這個時候,父母再做正向引導,也會更有效。
其實,叛逆不是青春期必然的標簽,好的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就是穿越青春風暴的“安全繩”。
如何培養家庭松弛感
- 首先,允許孩子,也允許自己犯錯。
孩子打翻了牛奶、摔碎了杯子、騎自行車摔倒了,別一張嘴就罵,與其指責他粗心、沒用,不如趁機教他怎么清理和應對。
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放松,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他也會知道該怎么做。
- 第二,區分“大事”與“小事”,不要小事上消耗孩子。
尤其日常瑣事,別看得太嚴重。
整天在小事上跟孩子較勁,只會讓孩子活得“步步驚心”,遇到事情也不敢輕易嘗試,更不敢做決定,生怕犯錯。
- 第三,及時給自己按下“暫停鍵”。
作為父母,情緒上頭也是難免的事,覺察到自己有強烈情緒時,及時給自己按個“暫停鍵”。
先深呼吸,短暫離開現場,等心情平復下來,再來處理事情,避免在自己有情緒時做出回應,讓孩子感到恐慌。
當然,真正的松弛感更源自父母的自我成長。家是港灣,不是考場,放下對孩子的控制,學會信任,也是為人父母必修的功課。
?寫在最后
家庭的松弛感,說到底,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和信任。
當父母不再執著于雕刻完美的作品,而是成為托住生命的掌心;當家庭不再是糾正錯誤的手術室,而是儲存勇氣的能量站……
那個曾被溫柔接納過的孩子,終將長出自己的翅膀,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