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許孩子慢慢來,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快。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讓我深受感觸。
朋友有一個女兒正在讀小學,為了陪伴孩子成長,她幾乎每天都要“悉心照料”孩子的生活。
- 檢查孩子的課堂作業,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 每天主動為孩子削好鉛筆,收拾書包;
- 甚至孩子每天看什么課外書,都要親自把關。
朋友原以為自己的辛苦付出會得到回報,沒想到開學后的第一次月考,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滑的很嚴重。
孩子的分數時刻刺痛著朋友脆弱而敏感的內心,她想不明白為何那樣辛苦付出,卻沒能心如所愿呢?
朋友的無奈,我深有同感。
我曾經也經歷過那種強烈的教育焦慮感和無奈感,所幸的是,乖巧懂事的女兒,讓我重新找回了自我。
經歷了那種焦慮之后,我也更加明白,現在很多家庭當中,的確缺少一種很重要的元素,“松弛感”。
家庭教育的松弛感,指的是父母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所發生的事情,不急不躁,允許孩子犯錯、表現脆弱。
在這種特別溫和、舒適的養育環境下,才能滋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擁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越有松弛感的家庭,越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
01
教育不焦慮
允許孩子慢慢來
“內卷”這個詞大家一定很熟悉,教育的“內卷化”也讓很多家長倍感焦慮。
雖然一直在提倡給孩子“減負”,但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升學、高考制度等現行擇優錄取的制度沒變,讓競爭不可避免的一直存在。
緊繃的家長,加上內卷的環境,很容易讓很多家長焦慮,也讓孩子從小就承擔高壓力的學習負擔。
然而,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學習也是一場長跑,教育應該是一個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
你沒有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家女兒對一年級學習到的“錢的單位換算”經常被繞暈,對于“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也是一知半解。
我明白,孩子的認知能力沒有達到擁有的程度,家長再怎么努力催促,也很難有顯著的效果。
允許孩子慢慢來,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快。
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松弛感的家庭,允許孩子慢慢來,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彼此相互接納。
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水桶填滿,而是點燃火種,跟著孩子成長的自然節奏,與他們共同成長。
![]()
02
適當放手
把自由還給孩子
孩子是與父母平等的獨立的個體,而不少家長常忽視了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培養獨立人格。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習得的過程,父母的包辦、過度擔心,恰恰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阻力。
家長只有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和體驗世界的機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多的干涉孩子,孩子在安全范圍之內,對于家長而言,“靜觀其變”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習慣于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
他們總是要求孩子遵從成人的指令,卻并不考慮孩子自己的需要;總是希望孩子對我們順從,希望他們規規矩矩,卻并不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要知道,孩子的行為被過度限制了,是對孩子成長潛能的一種損失和浪費。
限制過多,孩子做什么事就會畏手畏腳,會逐漸失去對很多美好事物的興趣。
蒙臺梭利博士在《發現孩子》著作中提到,大自然會考慮好一切,我們只要給兒童自由就好,靜待他們健康成長,我們只需要做兒童成長奇跡的旁觀者就可以了。
他強調,成人應為兒童提供自由活動的場所,為兒童精心創造一個特殊的環境;
使兒童在這一特殊的世界中能夠充分自由的活動,進行自我訓練和自我發展。
事實就是這樣,當我們放下對孩子的擔憂,把自由還給孩子,孩子會成長得比我們想象的更棒。
為人父母,我們要警惕自己是否以愛之名,禁錮住了孩子。
![]()
03
做有松弛感的父母
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理解和包容,能夠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安全感和支持。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關愛,他們能夠自信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具有松弛感的家庭環境呢?
1. 尊重彼此,有話好好說。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
可是,生活中很多人總是習慣把壞脾氣給了最親近的人,說話不考慮對方感受,更是沒有分寸。
原本的關心,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和指責。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更是會容易導致婚姻的危機和裂縫。
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瑣事不爭吵,遇事不責備,有事一起扛,這才是一個家庭應該擁有的樣子。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當溝通順暢了,遇到的事情也就輕易解決了。
2.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那些父母脾氣暴躁的孩子長大后都怎么樣了?
其中有一個高贊的回答,這樣寫道:
長大了的孩子成了脾氣暴躁的父母。
不能平靜地面對他人和自己,不能感知幸福和細膩的感情,無法接受他人合理訴求和建議;
擅長臟字訣,永遠被情緒左右,自私,任性,一事無成,過不好一生。
父母就像是一面鏡子,情緒的好壞將直接刻在孩子身上,變成孩子長大后的樣子。
情緒管理,是每個人都躲不過的課題。
無論我們產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得去正視、關注和接納。
情緒是會傳染的,溫和的父母養育溫和的孩子,易怒的父母養育暴怒的孩子。
嘴巴是用來表達愛,而不是彼此傷害。
好好和孩子說話,以鼓勵代替指責、以夸獎代替批評,這樣,孩子才能在陽光下自信陽光,明媚成長。
![]()
3. 降低期待、緩和心態。
好的教育,需要放平心態,慢慢來。
當你期待降低了,不再心浮氣躁,不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孩子反而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有一個小男孩說他將來相當總統,他的媽媽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的兒子未來就是總統。
她見人就說:“我的兒子可以做到一切他想做的事。”
結果這個小男孩最終真的成了總統,他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
還有一個小男孩說他想到月亮上去看看,他的媽媽沒有在那個科技并不發達的年代諷刺兒子的奇思妙想,而是鼓勵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多年以后,這個男孩成為了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會深深影響著他對自我的認知。
教育家盧勤說:“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對孩子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因材施教,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該建立在“材”這個基礎上,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挖掘孩子的發展潛力。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又艱巨的過程,做智慧家長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又要把握好親子關系界限。
好的家庭教育,是松弛有度,家庭是溫暖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卓然成長,更加優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