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個生活簡樸、一妻一女、被稱為 “布鞋首富” 的愛國企業家被曝出私生子時,當以豪爽勤勞著稱的 “戰狼李子柒” 被揭穿售賣虛假紅薯粉條時,當熒屏 “深情好男人” 因多次嫖娼被拘留時……
許多人憤怒、失望、崩潰,甚至發瘋似地敲擊鍵盤,對曾經崇拜的對象進行口誅筆伐,仿佛被欺騙、受傷害的是自己。
殊不知,那些轟然倒塌的從來不只是公眾人物的“人設”,而是我們親自搭建、又親手推倒的“道德牌坊”。
公眾人物塌方:沒有誰是 “道德標桿”,是時候放下道德幻想了。
![]()
01 人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別讓 “完美人設” 騙了自己
媒體鏡頭里的他,一妻一女,永遠穿著幾十塊錢的布鞋,坐高鐵二等座,說自己一年花不了五萬塊。
他常說“先富帶后富”,給家鄉捐學校、給災區捐物資,不辭退45歲以上的員工,活成了大家眼里“節儉又仁愛”的企業家。
2025年7月的一紙訴訟,徹底撕開了這層濾鏡,他除了與原配生育的獨女,還有三個非婚子。
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怎么可能,他不是一直很正派嗎?”
其實,羅素早就說過:“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畫布,而是欲望與理智交織的迷宮。”
我們總愛給公眾人物貼標簽:企業家就該清廉,網紅就該真實,明星就該檢點。
然而,我們卻忘了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私心欲望,也會犯糊涂,也會在誘惑面前動搖。
有位奧運冠軍,他在賽場上揮汗如雨,奮勇拼搏的樣子讓無數人為之感動,奪冠后那句“為國爭光”更是讓無數人熱淚盈眶。
后來他被檢查出服用違禁藥,一夜之間從“民族英雄”變成了“民族恥辱”,人們罵他“玷污體育精神”。
然而,卻很少有人想:他背后是整個團隊的期待,是“必須拿金牌”的壓力,是日復一日訓練到極致的疲憊。
正是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掙扎,或許正是他走向錯誤的推手。
商業大佬在利益面前可能失守,運動員在榮譽面前可能動搖,網紅在流量面前可能造假。
其實人性里的光明與陰影,從來都是共存的。就像太陽再亮,也有照不到的角落,月亮再圓,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刻。
所有站在聚光燈下的人,都是“帶著普通人弱點不普通的人”。
他們或許比我們更有能力、更有名氣,但在人性的考題面前,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會犯錯。
![]()
02 我們追的不是偶像,是心里的 “理想自己”
看了“戰狼李子柒”的視頻,總有人留言:“看你干活我就踏實。”
這位掄起大缸、扛起鐵鍋的東北大姐,靠著拍攝農村日常火了。鏡頭里她永遠熱情奔放,像個爺們一樣劈柴,背水泥,在灶臺前顛勺,身邊還跟著愛喝AD鈣奶的“嬌羞”的小丈夫。
2000萬的粉絲喜歡她什么?有人說就愛她那“實在勁兒”,有人說看到她就想起小時候的姥姥家的樣子。
2024年,她被曝出賣的紅薯粉條里沒有紅薯成分,住的“老家”是租來的院子,那些看得讓人熱血沸騰的畫面,全是擺拍。
評論區立刻有人破防了:“我們都被‘純樸’的她給騙了。”
其實,騙我們的從來不是某個網紅或明星,而是自己心里的幻想。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效應”,我們總會把沒能實現的愿望,偷偷安在別人身上。從他們身上尋找生活的慰藉。
渴望逃離“996”,就在屏幕里看別人劈柴做飯;
害怕被傷害,卻期待屏幕里的陌生人永遠善良;
做不到生活自律,卻把網紅明星當成“完美自律代言人”。
就像當年某個陽光偶像吸毒被抓時,有粉絲哭著說:“我不信。”
他們不是不信事實,是不想承認:那個用來對抗”頹廢生活“的精神寄托,碎了。
偶像說:“每天健身兩小時”,粉絲便覺得“我也能做到”。
偶像說:“永遠不碰垃圾食品”,粉絲便默默放下了手里的薯片。
可當偶像的完美的形象崩塌時,粉絲也仿佛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滿懷疑惑問:“原來他都做不到,那我是不是沒必要堅持了。”
我們習慣在公眾人物身上尋找自己缺失的東西——勇氣、真誠、自律、成功。
我們把他們當成鏡子,卻忘了這面鏡子可能被人動過手腳;我們把他們當成燈塔,卻忘了燈塔也可能熄滅。
當對方缺點暴露時,罵完一句“騙子”后,不妨問問自已:是不是把太多的期待,壓在了別人身上。
就像我們不能要求一朵花永遠盛開,不能要求一只鳥永遠唱歌,不能要求太陽永遠不落山,我們同樣不能要求一個人永遠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
03 從憤怒到清醒,才是對自己的溫柔
當公眾人物翻車后,有些網友的評論讓我心頭一震:
“我們為什么對演員的道德要求,比對身邊人還高呢?他戲演得好就行了,私生活和我有什么關系?”
那一刻,我有一種醍醐灌頂:我們該追的是作品,不是人設;該看的是能力,不是私生活。
“愛國企業家”翻車后,有人開始討論:“企業家的價值,難道只看私德嗎?”
有人說:“他創辦的企業解決了那么多人的就業,捐了那么多錢,這些難道不算貢獻?”
看到“戰狼李子柒”翻車后,有人反思:“為什么我們總把‘真實’當商品買?”有人說:“我早知道是劇本,只是愿意為那份溫暖買單。”
社會學家鮑曼說:“理性始于承認自己的局限。”我們總希望他們活成我們理想的模樣,卻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喜歡一個明星,不必去粉他的“人設”,粉他的演技就好,至于他愛喝什么酒,和誰談戀愛,都與我們無關;
佩服一個企業家,不必去信他的“故事”,看他的企業對社會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生產優質產品,有沒有給員工提供合理的待遇,這比“節儉人設”更有意義;
關注一個網紅,不必追逐他的“完美”,能從他的作品里找到片刻的快樂,能讓你想起家鄉的味道,能讓你從疲憊的生活找到希望,何必在意那院子是不是租來的?
說到底,公眾人物不過是“被圍觀的普通人”。他們的優點值得欣賞,但缺點也該被允許。他們犯的錯誤需要自己承擔后果,但不必被我們的“道德幻想”審判。
就像你不會因為朋友的貪吃偷懶就絕交,不會因為家人偶爾自私說錯話就失望,對陌生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放過。
你放過的,是那個總尋找完美的自己,你接納的,是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
最后想說的話
這個時代,我們好像總在“追偶像”和“塌方”里反復橫跳。公眾人物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神經。
其實,在這個時代最稀缺的不是“圣人”,而是面對真實人性的勇氣。
沒有誰會成為“道德標桿”,是時候放下“道德幻想”了。
對明星、網友、企業家來說,與其在鏡頭前攢“人設”,不如多專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哪怕有瑕疵,也經得起推敲。真等到哪天人設塌了,曾經捧得多高,摔下來就有多痛。
對于公眾來說,把他們當成“被圍觀的普通人”,不期望他們成為“道德標桿”,不期待他們完美無缺。或許這樣,我們就不會在他們翻車時格外失望,也能在欣賞他們的閃光點時,多一份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