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很多CPTSD(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幸存者的共同感受是:
無論在人群中多熱鬧,內心依舊像隔著一層厚玻璃,觸不到真正的安全。
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安全依戀的時候,卻經歷了反復的冷漠、批評、情緒失控甚至威脅。
心理學家稱這種情況為依戀障礙:主要照料者頻繁讓孩子感到不安全,讓孩子學會了“收起真實的自己”,以避免受傷。
![]()
一、為什么我們害怕親密?
當一個孩子從小沒體驗過“足夠安全”的關系,他會自然地學會兩件事:
1.不把自己全身心交給別人——因為那意味著暴露脆弱,而脆弱曾帶來傷害。
2.學會與人保持距離——表面融洽,內心卻筑起高墻
久而久之,這種防御模式會帶來副作用:
l社交恐懼:在陌生人面前極度緊張,甚至回避社交場合。
l情緒壓抑:無法自由感受和表達悲傷、憤怒、恐懼、羞恥和抑郁。
l關系淺表化:朋友很多,但真正能依賴的人很少
有些人甚至會以“我不需要任何人”為榮,殊不知這是童年防御機制的延續。
![]()
二、共情,從自己開始
共情不只是理解別人,它也可以是理解自己。
當你能對自己說:“我看到你很難過,這沒關系”,這就是自我接納。
很多幸存者會對別人極度共情,卻對自己苛刻無比。
他們會傾聽朋友的煩惱,卻在自己崩潰時說“我怎么這么沒用”。
真正的療愈,從把對別人的溫柔,也用在自己身上開始。
三、脆弱,是通向親密的橋
我們被教導要堅強,要“沒事”,要“控制情緒”,但這種假象會讓關系停留在表面。
心理學家布琳·布朗在《脆弱的力量》里說:
脆弱不是軟弱,而是親密的入口。
如果你從未在關系中展現過脆弱,那么你很難發展深層次的親密。
因為親密并不是一直相安無事,而是在沖突和誤解之后,還愿意一起修復。
最好的朋友,不是從沒吵過架的人,而是經歷過爭執、坦誠脆弱,然后找到和解方式的人。
![]()
四、健康的自戀與對話性關系
很多人聽到“自戀”就覺得是負面詞匯,但心理學中的健康自戀,其實指的是:
1.你能在關系中表達需求
2.你允許自己被看見、被重視
3.你相信自己值得愛與關心
對話性(Dialogicality)關系,就是雙方能在“傾訴”和“傾聽”之間流暢切換。
這種關系里,沒有一方永遠是傾聽者,也沒有人永遠是講述者。
它是有來有往的、平衡的交流,這才是滋養的親密。
五、從關系孤島走向情感連接的5個步驟
1.覺察自己的防御模式
當你想退縮、冷漠或敷衍時,先問問自己:這是我現在的真實需求,還是舊傷害的反映?
2.先學會對自己脆弱
在日記、錄音、獨處時,練習對自己表達真實感受。比如:“我今天很失落,因為我害怕被拒絕。”
3.小劑量地向別人敞開
不用一次性全盤托出,可以先在安全的人面前分享一點點不完美,看對方反應。
4.允許沖突存在
沖突不是關系的敵人,冷漠和回避才是。學會在不攻擊對方的前提下表達不滿。
5.練習對話性交流
在聊天中有意識地切換傾訴與傾聽,讓彼此都能被看見。
![]()
結語:安全感是可以養成的
如果你過去從未擁有過安全的關系,不代表未來就注定如此。
你可以通過一次次溫柔的自我接納、一次次勇敢的小脆弱,讓自己學會:
我值得被理解,也值得被好好愛。
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在一次次選擇相信和被相信中,慢慢積累的。
而這正是CPTSD幸存者最珍貴的自我修復之路。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