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輸了,就得趕緊“彎道超車”。
這個暑假,北京海淀區國際財經中心的教室里格外熱鬧。推門進去,十幾個穿著中學校服的孩子正圍著大學教授討論微積分,白板上寫滿了高中生尚未接觸的極限公式——這是今年悄然興起的“高中-大學銜接班”,收費按課時計算,一節90分鐘的課要價1200元,名額卻早在放暑假前就被搶空。家長們說,這是為了讓孩子在“大學賽道”上提前搶跑,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大學競爭中占得先機。
![]()
一些家長在給孩子搶跑,更多家長則在積極安排讓孩子在假期里“彎道超車”。這個源自賽車場的術語,如今卻成了教育圈的高頻詞。它的意思是說在別人放松的時候,自己加倍努力,抓住時機,從而實現學業上的飛躍。中華民族原本就崇奉勤奮努力,熱衷追求名校的家長們自然而然就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自己教育理念中。
于是乎,雞娃群里,有人曬出凌晨五點的晨讀打卡,有人轉發“三個月逆襲985”的勵志帖,更多人在“補與不補”的糾結中反復拉扯。這個本該充滿蟬鳴與冰棍的夏天,正被一場無聲的“超車大戰”填滿。
假期儼然成了“第三學期”
雖然政策三令五申加強對學科類培訓的嚴格監管,但暑期補課并未銷聲匿跡,反而換了副“馬甲”繼續活躍。原本出租見愁的寫字樓迎來了新客戶,搖身一變成了“教學點”;小區里沒有下家接手的民房也迎來了第二春,啟動了學科密訓;線上則更火熱了,各式各樣的“教育公益講座”最后都帶來了驚人的銷售額。
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這類“隱形補習班”的價格水漲船高。有些教育機構的“暑期拔高營”的小學全科30天課程收費將近2萬元,宣稱“覆蓋下學期80%知識點”;初中理科沖刺班更貴,15節課就要收費1萬多元,主打“開學穩坐班級前三”。即便如此,報名仍需“搶位”,一位家長吐槽,為了給孩子搶課,不得不凌晨三點守著系統搶名額,比春運搶票還緊張。
![]()
下沉市場同樣火熱。在中部某縣城,退休教師在家中開設的“小灶班”成了香餑餑,20平米的客廳擠著十幾個孩子,語數英輪番上陣,每月收費3000元,比當地平均工資高。家長們卻覺得“值”:“別人都在補,咱不補就是落后。”
更隱蔽的是“一對一”私教。一些社交平臺上,“大學生家教”的帖子下,留言幾乎都是“要帶初三數學”“能補高一物理嗎”……這些私教大多沒有資質,卻憑著“985在校學霸”的身份吸引家長,時薪從幾百到上千元不等。有家長透露,為了給孩子補課實現彎道超車,她請了名校大學生,預計整個暑假要花近5萬元,相當于她小半年工資。
![]()
這場全民參與的“補課潮”,正在把暑假變成“第三學期”。孩子們的日程表比上學時更滿:早上8點英語晨讀,10點數學刷題,下午2點物理實驗課,4點作文精講,晚上還要線上打卡。即便不在外頭上課,在家也得老老實實自習刷題趕進度。有的家長為了“激勵”孩子,還想出了奇招:讓孩子在視頻網站上直播全天學習過程,方便“全網監督”。有孩子在日記里這樣寫道:“暑假就是換個地方寫作業,連做夢都是背單詞。”
彎道超車還是彎道翻車
“用暑假三個月,超過同齡人三年的努力”——這類廣告語精準戳中家長的焦慮。但現實是,“彎道超車”的神話,往往伴隨著“彎道翻車”的隱患。
短期收益的誘惑顯而易見。部分孩子確實能通過集中補課提升成績:提前學完下學期內容,開學后在課堂上更自信;攻克薄弱環節后,作業效率明顯提高。某重點小學班主任發現,暑假補過數學的學生,開學前兩周的測驗平均分比其他同學高10分左右。這讓更多家長堅信:“補課就是有用。”
![]()
但長期來看,隱患早已埋下。首當其沖的是學習興趣的消磨。北京某中學的調查顯示,連續參加暑期學科培訓超過20天的學生,新學期課堂走神率上升40%,有32%的學生坦言“看到課本就煩”。一位初三學生說:“暑假把歷史課本背了三遍,開學老師講課,我覺得像聽復讀機,根本聽不進去。”
更危險的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退化。當孩子習慣了“老師喂知識點、家長盯作業”,便很難養成主動規劃的習慣。上海某教育機構的跟蹤數據顯示,靠暑期補課“逆襲”的學生中,80%會在3個月后成績回落——因為他們沒學會“自己走路”。
![]()
健康成本同樣不容忽視。某兒童醫院的暑期門診數據顯示,每天學習超8小時的孩子,視力下降、頸椎變形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3倍,焦慮癥、抑郁癥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有醫生直言:“我們接診過10歲的孩子,因為暑假連補6科,出現了斑禿和失眠。”
最諷刺的是“劇場效應”的反噬。當所有人都站起來看戲,“站著”就成了新的“坐著”。某重點中學的初三家長發現,去年暑假全班45人有38人補課,結果開學后的排名和上學期幾乎沒差——大家都在“超車”,相當于沒人超車,只是集體犧牲了暑假。
![]()
真正的“超車”:在節奏里找成長
教育從來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真正的“彎道超車”,不該是透支體力的硬拼,而應是張弛有度的蓄力。
給學習一點“留白”。很多人其實忽略了一個非常樸實的真相:影響學習效果的最主要因素里,時長只占了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學習效率。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在放松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發展創造性思維,實現有效的深度記憶。如果能給孩子提供更多機會自由探索、自主思考的話,他們大腦發育才會更加健康。這跟健身鍛煉肌肉的道理是類似的。長時間不間斷地對肌肉進行高強度鍛煉只會導致肌肉損傷甚至溶解,而長時間高強度學習對認知能力的傷害亦然。
讓生活成為“第二課堂”。暑假的價值,在于彌補學校教育的“盲區”。帶孩子去菜市場練習計算能力,遠比做100道算術題生動;全家自駕時認路牌學英語,比背單詞表更有趣;讓孩子學做一道菜,都能讓他更好理解“化學變化”“熱量傳遞”等理科概念。深圳就有一位父親,帶孩子騎行幾百公里,沿途觀察植物、記錄天氣,孩子不僅寫了好幾篇高質量的觀察日記,還對生物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正是課本給不了的成長。
![]()
培養“可持續學習力”。長期來看,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暑假多學了幾節課,而是是否養成了自主習慣。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節奏表”:比如每天固定1小時閱讀,30分鐘運動,2小時自由探索。網上有一位媽媽的做法很巧妙:讓孩子當“家庭小老師”,每天給父母講一道題,“為了講清楚,他自己會先琢磨透,比被動聽課認真10倍”。激發持久的興趣、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遠比刷題啃教科書重要得多。
暑假的意義,從來不是“超車”,而是讓孩子在放松中積蓄能量。就像莊稼需要休耕,樹木需要冬眠,成長也需要留白。當我們放下“彎道超車”的執念,不難發現:讓孩子睡夠覺、讀閑書、瘋跑打鬧,甚至發呆,都是成長的必修課。
暑假還有最后一個月,與其追問“超車了嗎”,不如問問孩子:“這個夏天,你開心嗎?”畢竟,在一場馬拉松比賽里,能笑著跑完全程的人,遠比起跑就沖刺的人更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