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6世紀,歐洲人開啟大航海時代,并在印度聽到不少奇異見聞。其中最勁爆內容,莫過土著們將下西洋的船員描述為白人長相。甚至一度讓歐洲社會產生認知偏差,覺得中國居民就是和自己長相類似。
那么,究竟是印度人信口開河,還是歐洲翻譯鬧出烏龍,又或是真的存在其他什么因素?
![]()
伊比利亞半島與印度曾同屬于穆斯林文化圈
首先,西歐地區雖與印度相距千里,但彼此間的語言交流算不上什么大問題。作為時代先鋒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有過較長的穆斯林統治期,獨立后依然與信仰伊斯蘭的摩爾人隔海相望。哪怕是受雇來充當導航員的意大利人,也經常造訪北非的突尼斯與阿爾及利亞,同樣知曉如何同異教世界打交道。至于印度西海岸的各主要港口,則長期由穆斯林商人壟斷利益。
所以,雙方接觸后的雞同鴨講,主要源于立場和利益糾紛,絕非不能通過一次翻譯就理解對方意思。
![]()
葡萄牙人與印度土著完全可通過阿拉伯語交流
其次,葡萄牙探險家獲悉的中國船隊情況,幾乎與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活動完全吻合:
1 約80年前,一些大船來到卡利卡特。他們長相類似德國人,不留連腮胡子,在嘴周圍有些胡須,如同君士坦丁堡的騎士與宮官。他們身著盔甲、戴有面罩,手持一些有柄武器。
2 每兩年乘坐20-25艘大船來一次。除一些十分細膩的布匹及黃銅器皿外,也不知道他們帶什么貨物來該城,但裝載香料而去。
3 這些大船如同西班牙的大船,擁有四根桅,船長帶著摩爾國王給他的領航員。
4 下令起造大房子,其中部分供人員居住。他命令代理商手下經常要有百人,隨時準備執行任務。所有房子外面都有巨大柵欄。有的地方,是華人在卡利卡特的居所。當地人稱它Chinacota即“中國人的堡壘”。
![]()
七次下西洋航行幾乎都要停靠卡利卡特(古里)
誠然,這些轉述因時間久遠而略顯變形,但基本框架卻與現實情況吻合。譬如
1 鄭和的七次出海遠航,時間分別為1405、1407、1408、1413、1416、1421、1430。尤其是在前期,幾乎每隔1-3年就出動一次,幾乎都會造訪卡利卡特。
2 而且任務繁重,需要兼顧多個方向同步運轉,不得不把大集群拆分為小編隊。
3 針對特別重要的港口,往往會索要一塊空地來建造倉儲基地。除印度的卡利卡特外,越南的占城和南洋的馬六甲都有類似設施。
![]()
鄭和的船隊的確給印度當地人留有深刻印象
正因如此,當地人在80年后的記憶較為精確,不太可能犯根本性錯誤。
那么,錯認明朝船員相貌的原因,會否是華人皮膚普遍比本地人白皙?如果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就不會覺得這種假設成立!
![]()
![]()
南印度土著(上)與馬來人(下)長相對比
畢竟,明朝雖用海禁政策畫地為牢,但同屬黃種人范疇的緬甸、蘇門答臘、爪哇、馬來亞等地居民卻常年造訪印度。雙方的交流非常密切,一直有成規模商團相互往來。
即便生活在低緯度區域,這類南洋土著的皮膚因過量日照而相對較深,依舊比非洲或南印度的某些種群要淺不少。何況分辨外貌的特征不至于明暗,還包括身形、臉部輪廓和五官立體程度。通常打照面就能分出端倪,不太可能錯到離譜,又與后來的歐洲人混為一談。
![]()
![]()
華人(上)與葡萄牙人(下)長相對比
換句話說,鄭和麾下確有一群類似白人長相的船員。而且在停泊過程中,他們與本地人打交道更頻繁,故而能給印度人留下先入為主印象。
最終,答案在幾十年后就被葡萄牙人自己所破解。公元1569-70年間,傳教士科魯茲留居廣州,就注意到本地回回社區的居民長相與其他人不同,并在著作《中國志》中留有以下記載:這支民族體格健美、勻稱、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大多是白色。他們住在圣地的東北和北方的很冷國土內。
相比之下,廣東華人的相貌就有明顯不同:他們小眼睛,扁臉扁鼻,無鬢,僅下巴上有幾根毛。
![]()
16世紀的廣州 華人與回回相貌還有顯著區別
事實上,以回回為代表的色目人群,早在唐宋時期就大量扎根廣州。雖在明初收獲朱元璋的區別對待,依然靠小聚落合并成大社區的方式維持文化特色。等到朱棣籌建下西洋偉業,他們紛紛憑借祖傳手藝加入艦隊:
比如擔任統帥的鄭和,自己就是出生中亞名稱布哈拉的貴族后裔,通曉阿拉伯語和回教禮儀。他的翻譯官馬歡,亦是回回出生的“通番事活檔案”。
![]()
鄭和艦隊中有許多回回擔任要職
此外,許多回回為寶船隊充當船長、導航員,與印度人的說法不謀而合。明朝特意從“回回欽天監”和沿海衛所抽調大批穆斯林航海世家子弟,協助鄭和在陌生的印度洋上往返縱橫。
而且在南京、鎮江和松江等地衛所中都有回回營部隊。他們加入護航水師,主要負責火銃與跳幫作戰。
![]()
鄭和船隊的領航員 就來自回回欽天監
另有回回工匠,專責修理銅鐵器皿、打造金銀飾品,便于沿途貿易和賞賜。這點同樣被印度人所提及。甚至是專業醫生,以及負責具體貿易的“識寶回回”。
即便是很多今人不待見的泉州蒲家,也有名為蒲日和的子弟被授予泉州衛鎮撫。隨鄭和往返西洋,負責市舶貿易與情報。
![]()
寶船隊的許多護衛 就抽調自沿海回回營
盡管這些回回船員數量有限,但往往是頭面人物,專職交涉事宜,自然容易被遠方的印度土著所銘記。后者給出的基礎描述,又被早期的葡萄牙海員帶回歐洲。從而引發中國為白人國度的錯誤判斷,且相關概念直至工業時代才逐步消退。
公元17世紀初,另一位傳教士曾紹德暫居南京,在《大中國志》中有給出不同描述:他們(回回)的相貌、鼻、眼、須和面孔,與中國人完全相同。
![]()
17世紀 東南沿海的回回相貌已與周圍人趨同
可見到明朝中后期,大部分生活在南方的回回后裔,終于因長期混血而不再具備外貌特征。若非發型差異與戴頭巾習俗,恐怕很難被外界輕易辨認。這也是他們容易被后世所忽略的根本原因。
無論自身具備何種才能,只要與頂層設計的路線有所偏差,就注定在牢籠般的環境里慢慢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